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作者 |

Alice

編輯 |

Juice

日前,

Lucid

在其官方油管頻道釋出了CEO兼CTO Peter Rawlinson解讀動力電池技術的一段影片。

值得注意的是,Lucid一度被視為可以真正將

特斯拉

拉下馬的新造車公司,其首款電動轎車Lucid Air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S,Lucid Air頂配車型夢想版(Dream Edition)的EPA續航達到了520英里(約合837公里),比Model S Plaid 637公里的續航還要多出200公里。

作為一家造車新勢力,這一成績可以說是非常亮眼。

而Lucid的CEO Rawlinson曾經也是Model S的總工程師,這次他親自上場為觀眾上了一堂工程課,透過其生動及簡潔的講解,展示了Lucid動力電池的技術核心。

一、生動舉例 闡明電芯與續航的關係

首先,Rawlinson從最基礎的科學知識開始講起,並提出了一個術語:能量。能量是汽車行駛最關鍵的部分之一。

後面他舉了一個例子,能量是指一個人爬上一座山所消耗的精力。但年輕人會比老年人更快爬到山頂,因為前者更強大,所以他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消耗這些能量。

隨後Rawlinson又介紹了幾個能量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即1000W=1kW;換算成汽車的馬力(hp),1hp=764W;換算一下1hp=3/4kW。

時間與能量的關係單位為kWh(千瓦時),這也是動力電池中的能量單位。

同時J(焦耳)又是能量和做功的國際單位,1J=1W;那麼1kWh=1000J*

360

0s。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Peter Rawlinson電池技術講解影片截圖

那麼如何來理解這些公式呢?Rawlinson又舉了一個例子,他拿起桌上的一隻

蘋果

,這隻蘋果約重100克,如果將其從地上拿起來放在1米高的桌子上,所需時間大概為1秒,這個過程所消耗的能量就是1J,也可以說是1W。

而Lucid Air Grand Touring車型的電池容量為112kWh,按照上面的規則換算一下,1W=1J,那麼112kWh就約等於400MJ(兆焦)的能量。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Peter Rawlinson電池技術講解影片截圖

也就是說,把蘋果從地板拿到桌子上,這一過程要重複4億次,才是Lucid Air Grand Touring車型的電池能量。

那麼汽車的能量從哪裡來呢?電芯可以為車提供能量。10年前,一輛合格的電動汽車,每英里大概需要330Wh的電量,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透過Lucid內部的技術,現在這一數字可以降至每英里250Wh,Rawlinson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一輛續航為400英里(約為644公里)的電動汽車,電池包的容量要達到100kWh。

目前,Lucid採用的是21700圓柱形磷酸鐵鋰電芯,通常情況下,每根電芯的能量約為17~18Wh,所以需要大約6000個電芯才能提供400英里(約為644公里)的續航。

由於汽車不能僅靠一根電芯行駛,這裡先假設單個電芯的電量能使汽車行駛約140碼(14cm),如果再增加第二根電芯,行駛範圍就是280碼(28cm),增加第三根範圍就變成了420碼(42cm)。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汽車行駛里程與電芯數量的關係密切相關。

而Lucid透過超高壓超高效率的技術

用最少數量的電芯實現了400英里(約為644公里)的續航。

二、滑板架構 內部更加寬敞

先進的動力電池技術,也離不開打造汽車的平臺。Lucid的LEAP平臺(Lucid Electric高階平臺)是一種鋁密集型滑板平臺,在該平臺上,電芯的佈局方式也更符合汽車內部的人體工程學與結構。

目前多家造車企業都聲稱自己擁有滑板平臺,但LEAP平臺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真正體現了空間的概念。

基於此平臺打造的汽車,外部更加緊湊,座艙內部更加寬敞舒適。Lucid透過其傳動系統技術、電機逆變器和變速器前後方超緊湊佈局和其他技術,實現了以上兩點優勢。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Lucid的車輛架構

電池模組圍繞客艙佈局,使坐艙儘可能寬敞,前排座椅中間的通道內也放置了電池模組,同時後排座椅下方也雙層堆疊了電池模組。

據介紹,Lucid Air電池組共有兩種佈局方式,容量較小的佈局拿掉了一些模組,但汽車的續航仍然能超過400英里(約為643公里)。在該種佈局中,後排腳部的電池模組被拿掉了,後排座椅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更加舒適。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Lucid的電池模組佈局方式

此外,電池的外殼不僅可以保護電池還有助於車輛的整個結構。當電池組與車輛的車身外殼結合,就組成了汽車的安全單元。這一安全單元不僅可以增加汽車的結構剛度,使汽車更便於操作,穩定了汽車尾部碰撞緩衝區的中央結構,吸收能量,保護乘客不受碰撞,同時也能保護電池。

值得注意的是,電池模組的放置方式也不同,Lucid的電芯基本上是倒置安裝的,電池向下散熱,同時還有一層額外的冷卻劑,安全性得到提升。

除了提高安全性,電池外殼還有助於汽車的效能。電池外殼材料由環氧樹脂複合材料製成,厚度達到8毫米,電池外殼形成了汽車底板並朝後部升高,提高了空氣動力學效率。

三、提高電壓 減少熱損失

在影片中,Rawlinson表示Lucid已經在與Electrify America合作,建立了千伏高壓(特高壓)的充電網路。Lucid正在使用這些高壓網路測試924V高壓充電。

在最近的充電測試中Lucid實現了超過300kW的功率,透過Electrify America的

充電樁

,Lucid的汽車可以在21分鐘補能超過300英里(約為482公里)。

在其他車型大多使用400V的高壓的情況下,Lucid卻選擇了924V的高壓。那麼Lucid提高電壓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Rawlinson給出了幾個公式:

1、V=I*R,電壓=電流*電阻。

2、P=V*I,功率=電壓*電流 。

3、P=I*R*V,功率=電流*電阻*電流。

如果功率不變,那麼可以將電壓加倍,將電流減半,減半電流可以將熱損失減半少1/4。要減少熱阻,必須提高電壓,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選擇。

這一點對Lucid達到高壓至關重要。

單個電芯在滿電的情況下電壓為4。2V,但單個電芯不能決定整個汽車的電壓,它所接收的只是單獨的充電電壓。無論是400V的電壓,還是900V電壓,電芯的充電電壓都不能超過4。2V,因此就需要增壓。

為了便於理解,Rawlinson拿來了三根長短不一的手電筒。其中,標準長度的手電筒有三塊電池,每塊電池電壓只有1。5V,把三個電池連在一起,電壓就升至4。5V;第二根長一點的手電筒有4塊電池,電壓為6V;最長的手電筒有五塊電池,電壓為9V。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增壓示意圖

這樣看來,如果一根手電筒的電壓要達到924V,那麼靠這種堆電池的方式,最後手電筒的長度將達到50英尺(約合15米)。

手電筒的電池只是單純地連在了一起,並不是最有效的連線,其電阻太大。所以,單純靠堆電池並不是提高電壓最好的解決辦法。

為了提高電壓,Lucid將電芯聚在一起,然後透過並聯及串聯的方式提高電壓。

Lucid排列電芯的具體方式是:單個電芯的電壓是4。2V,30個電芯為一組,每個電池模組共有10組電芯組,每10個電芯中間存在一層絕緣膜。

30個電芯並聯,10組電芯組串聯就得到了42V的電壓。然後電池包內22個模組串聯,就達到了924V的高壓,總共需要6600個電芯,這就是Lucid AIR長續航電池包的佈局。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Lucid的電芯數量

四、底部冷卻方式 具備量產優勢

Lucid採用了電池底部冷卻策略,用冷卻板來冷卻電池。Rawlinson認為這種方式不僅在熱管理上存在很大優勢,而且還在製造和成本上有優勢。

Lucid選擇底部冷卻而不是側面冷卻的原因在於電池的形狀,電芯是圓柱形的,其熱導率存在顯著的各向異性,這也意味著電池能夠以不同的速率向不同方向傳導熱量。

一般情況下,電池更傾向於軸嚮導熱,橫向導熱效果較差。

電池散熱時,兩端的溫度不平衡,Lucid透過在電池末端採用熱粘合劑等方式,設計了與電芯底部形狀相同的冷卻板。這種冷卻板是可批次生產的,並且具有成本優勢。

如果採用側面冷卻,需要在電芯中間放置冷卻劑管道,會使電池包尺寸變大。同時,在電池側面實現完美地貼合非常具有挑戰性,實現大規模量產也更加困難。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側面冷卻示意圖

再說回Lucid底部冷卻的結構,電芯上方的冷卻板是一個兩件式鋁衝壓件,上面有很多凹坑,凹坑將兩片鋁的層壓結合在一起以抵抗冷卻板內流動的流體壓力。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電芯冷卻板

除此之外,凹坑還有其他功能,它們對流體產生湍流效應,流體從入口流入,流過整條管道,然後從出口流出。而流體流動的湍流邊界層,增強了冷卻板表面的導電性。

滑板底盤、底部散熱,Lucid CEO親自下場揭秘電池技術

▲冷卻板內流體流動示意圖

結語:Lucid將是特斯拉主要對手之一

雖然是造車新勢力,但實力卻不容小覷,Lucid被認為是“特斯拉頭號對手”。

Lucid的CEO Peter Rawlinson操刀設計了Lucid Air,同時他還有另一重身份——Model S的總設計師。作為地球上最瞭解特斯拉的人之一,其研發的產品想必也不會與特斯拉相差多少。

此次Lucid釋出電池技術影片,一方面為消費者展示了Lucid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相信Lucid Air一旦開始大規模交付,可能會衝擊特斯拉的純電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