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究竟有何不盡相同?

本文系作者楊老說段子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漢代古詩與樂府詩的關係比較複雜,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不盡相同,導致很難判斷其歸屬。如上文提到的《上山採靡蕪》始見於徐陵所編《玉臺新詠》,為古詩,而《太平御覽》引此詩作“古樂府;《十五從軍徵》在《樂府詩集》中被收入《梁鼓角橫吹曲》,為樂府詩,而《古今樂錄》說:“《十五從軍徵》以下是古詩。”後人習慣上把經過朝廷樂府機關收集整理並配以曲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其他詩歌作品稱為古詩。漢代古詩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騷體詩等多種藝術形式。四言詩有韋孟的《諷諫詩》傅毅的《迪志詩》張衡的《秋蘭》等七言詩的開創之作是漢武帝的《柏梁臺詩》,但很可能是後人偽作。

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究竟有何不盡相同?

徐陵繪圖

張衡的《四愁詩》除每段第一句用“兮”字外,其餘都是七言,是較早的文人七言詩作品。漢人喜歡楚辭,劉邦的《大風歌》劉徹的《秋風辭》梁鴻的《五噫歌》等都是騷體詩中的名篇。相對而言,從藝術成就和對後世影響來看,漢代古詩成就最顯著的是五言詩。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同其他詩歌形式一樣都來自民間。文人五言詩即是在民間五言歌謠和樂府五言歌詩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民間五言歌謠在我國很早就有流傳。先秦民歌謠謳中已有五言句式,到了秦始皇時代,已出現了相對獨立的五言形式的歌謠,如儲存在晉楊泉《物理論》中的《長城歌》,可以說是五言詩的雛形。

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究竟有何不盡相同?

梁鴻繪圖

隨著時代的發展,五言歌謠也越來越多。如《漢書·五行志》中的成帝時童謠:“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爵其巢顛。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不但形式完整,而且音節協暢,還用了比興手法。這說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民間五言歌謠形式已基本定型了。這些五言歌謠大量地被採入樂府,在現存的兩漢時期的樂府歌詩中,就有五言形式的作品,由於它形式新穎活潑,同四言詩相比更能深刻而詳切地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句式也較四言詩靈活,所以,文人們便開始向它學習,並模仿進行創作。於是,文人五言詩便出現了。漢初文人詩作主要還是沿襲《詩經》的四言體和模仿屈原等楚辭作家的楚歌體,文人五言詩還沒有出現。

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究竟有何不盡相同?

桂樹

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中題為蘇武、李陵的五言詩共七首,一般稱為“蘇李詩”,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這是後人託名蘇、李所寫。從詩的內容、風格和詞句來判斷,其產生時代與《古詩十九首》比較接近,也應在東漢後期。“蘇李詩”的主題是離別與相思,語言樸素,風格自然,感情深摯,是古詩中的上品。如《結髮為夫妻》一首: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究竟有何不盡相同?

梁昭明雕像

離別在即,征夫叮囑妻子珍惜青春,不要忘記過去的美好時光,樸實的敘述中飽含著真情和血淚。難怪眾多詩論家明知是後人託名蘇、所寫,卻仍對這組詩極度推崇文人五言詩確切地說是到東漢才有的。最早出現的文人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但班詩“質木無文”,寫法上還較稚拙,不過這已是一首典型的文人五言詩了。班固之後,又有張衡的《同聲歌》。到了東漢桓、靈之際,五言詩的作者逐漸增多,並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五言詩篇,如秦嘉的《贈婦詩》三首、蔡邕的《翠鳥》詩、酈炎的《見志詩》趙壹的《刺世疾邪詩》、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嬌嬈》等。

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究竟有何不盡相同?

辛延年繪圖

這些詩歌由於剛脫胎於樂府民間歌詩,所以在寫法上還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如辛延年的《羽林郎》關於胡姬服飾鋪陳的描寫,可以明顯看出是對樂府民間歌詩《陌上桑》的模仿。另外,除這些有名作者的作品外,還有一些無名氏的五言“古詩”。如《古詩十九首》和相傳為蘇武、李陵所作的“蘇李詩”,也都是此一時期產生的。尤其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漢代文人五言詩已進入了成熟的新階段,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古詩十九首》的名稱最早見於《文選》,是一組無名氏文人五言抒情詩。

由於年代久遠,不同史料對同一作品記載的情況究竟有何不盡相同?

李陵雕像

它的作者不是一人,創作也非一時一地。因其風格內容大體相近故被蕭統編在一起,稱為古詩。據多數學者研究考訂,這組古詩當作於東漢末的桓、靈時期,作者是生活於中下層的知識分子。今人隋樹森的《古詩十九首集釋》和馬茂元的《古詩十九首初探》可資參考。由於不是一人一時一地之作,所以《古詩十九首》內容相當複雜。大率對閨人怨別、遊子懷鄉、遊宦無成、世態炎涼、及時行樂等思想感情都有描寫。概括來講,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描寫遊子、思婦別離相思之苦的,如《行行重行行》《涉江採芙蓉》《冉冉孤生竹》等;二是抒發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的,如《驅車上東門》《生年不滿百》等。

參考資料

·《詠史》

·《結髮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