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章」有朋自遠方來:你的不期而至,令我喜出望外

「學而篇·第一章」有朋自遠方來:你的不期而至,令我喜出望外

摘自公眾號(家風研究院)

《論語·學而第一》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

為什麼有的同學學習成績不太理想,而電子遊戲卻打得那樣好呢?

這很簡單:他沒以學習為樂趣,而是以打遊戲為樂趣。那如何讓學習成績好起來呢?很簡單,把打遊戲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

再問:如何把打遊戲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

這是童子功,需要在襁褓當中開始熏習浸潤,假若孩子一哭你就給他來個手機,那麼他長大以後勢必打遊戲的快樂要超過學習的快樂。每一個孩子的分數看起來是孩子自己考的,實則都是爸媽的成績。

您說,哎呀,我家孩子從小就玩手機,咋辦呢?

也好辦,一起學《論語》吧,將這一部14000多字、492章的《論語》學會,與孩子一起每天誦讀20分鐘《論語》,再聽一聽音訊課程,試著多瞭解孔子,走進孔子,讓孩子的心理住進孔子,這也是讓孩子成績好起來,以學習為樂趣的法門!這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一個成功的人,成熟的人,都是以學習為樂的。那些以玩遊戲為樂、以刷小影片為樂,以喝酒為樂,以投機取巧為樂,以早晨不起床、晚上不睡覺為樂的人,能有幾個成功的?

只能說我們自己太幼稚。有些人幼稚是因為沒長大,有些人幼稚是因為已經長不大了。看人愛好,便知道有沒有成就了。所以,成功的要素:以學為樂。

《說文解字》裡說:“習,數(shuò)飛也。就是數次飛翔之意。繁體的習,上邊是個“羽”字,表示鳥的翅膀,下邊是個“白”為“日”的意思,表示太陽,合起來就是表示“鳥在陽光下練習飛翔”的意思。習(習)的本義是“初次飛向天空”,引申義為“重複嘗試飛行”、“重複動作”。

在先秦之前,習,只是實習之意,沒有複習的意思。所以,請同學們不要解讀成“複習”。 學過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實踐它,不也很愉悅嗎?

學過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它,不也很愉悅嗎?顯然是理解上有些偏差。

2、

什麼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孩子最要好的6個同學,把分數加起來一平均,就是孩子的分數。讓孩子身邊有一群,有幾個正能量的朋友和同學,父母便不用再去對孩子操心。因為朋友影響,遠遠大於家長教育。 這也叫“無為而治”。

人在年少的時候所接觸的人,決定著一生的走向和學習。如何與“好孩子”玩,而摒棄“壞孩子”,是人一生的必修課。人對環境的改造是微弱的,而環境對人的影響則是深刻的、巨大的。每個人的成功,都是因為他身邊有一群優秀的人,每個人的墮落也是因為他身邊有一群壞朋友。

也就是說有朋自遠方來,雖然很快樂,但來了之後做什麼,這是至關重要的。孔子認為的朋友實則就是同學,來到一起討論學習、議論大事、暢談理想。有了這樣的朋友,我們的孩子想不進步都很難。

那麼,怎樣讓孩子有好的朋友呢?

中國自古的那句“與好孩子玩”是所有父母的心願。與好孩子玩就會學好,就會越來越好。那些有成就的人物除了刻苦努力外,就是他的身邊有一群積極的、仁義的、有志氣的人。而,那些消極的,陰暗的,卑賤的,墮落的不幸者,身邊也會聚集一些不如人意、不求進取、渾渾噩噩、自暴自棄的同伴,這同伴還有可能是書籍,是網路,是媒體。

但問題來了,你想讓你家孩子和好孩子玩,請問你家孩子是好孩子嗎?因為那些好孩子家長也會叮囑自己的孩子“與好孩子玩,別和壞孩子玩”。

這可咋辦?

就像你想和班裡的第五名玩,而第五名卻想和第四名玩,第四名想和第三名、第三名想和第二名、第二名想和第一名玩,而第一名想和老師玩,老師想和校長玩……

這是一個很現實,也很無情關係鏈條。每個人都在向上跳躍,假若一個家長把更多心思寄託在孩子有個好同學、好老師,找到一個好學校,這個教育是失敗的。敗得還會莫名其妙:明明花錢了,明明找關係了,明明看著孩子“三更燈火五更雞”了。怎麼就失敗了呢?

這可咋辦?

家長修養!

每一個好孩子的背後都有好家長,從道德、理想、習慣、讀書、行善、鍛鍊身體、以身作則、說話語氣和緩等方面給孩子言傳身教。於是,他的身邊自然就會有一批好同學!

但相反,你喜歡喝酒應酬回家晚,玩弄手機後半夜,不愛讀書,不願勞動,專門喜歡奢侈和消費,專門愛挑別人的錯,有事沒事就指責,大事小情都壓不住火。那麼,你家孩子自然就交不到好朋友!

繼續回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樂”與“說”都是高興的意思,這期間有什麼區別呢?

說,是喜悅,是自內心的快樂。譬如學習、悟道;樂,快樂,是從外部帶來的快樂。譬如朋友來訪、知己小聚、買件新衣服。

這裡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把“不亦樂乎”說成“不亦說乎”,也不要把“不亦說乎”說成“不亦說乎”。

但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用《論語》中的這句話歡迎全球來賓。然而,電視節目主持人卻將lè誤讀成了yuè。顯然有些貽笑大方了。

3、

我們再說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假如我們看很多人都不順眼,顯然是自己的修養還不夠深。這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反向思維。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基本來自於,只看到別人錯誤,沒有發現自己問題。夫妻吵架、兄弟不和、朋友反目、同事猜忌,多是把對方想得太壞了,太惡了,沒有思考自己的過錯。兩個人有矛盾,怎麼能都是對方的錯呢?

總認為孩子不聽話,有逆反,沒志氣,甚至學習不如別人家孩子優秀,其實錯不在孩子,都在於當父母的沒有以身作則,沒有走近孩子,或者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種下了一粒犯錯的種子。每個家長在孩子的錯誤面前,都要檢討自己。

沒有發現自己的錯,就不會發現別人的好。只是發現別人的錯,自己一定不會好。不能寬恕他人的人,就是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處處原諒自己的人,到最後所有的人都會遠離你。

“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這是一般人的心理。怨恨完人了,就去怨天,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人不該怨天尤人,而是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樣才是君子。才能夠真正的去做學問,去學習人生之道。

當我們說對方不理解自己時,想一下我們是否理解了對方;當別人不尊敬你時,思考一下是否自己能力、品德不夠,當客戶挑剔時;想一想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到位?

人不知而不慍,告訴我們受委曲、被奚落、遭懷疑的情況下不遷怒,不妒嫉,也不怒氣。只要我們做到了,就會馬到成功,水到渠成。俗話說:有花自然香,花香蜂自來。

讓我們早“人不知而不慍”中修養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