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對一個當代的小學生而言,100度似乎比360度要好記得多,而且似乎更容易計算。

年輕的數學老師回答說:就是這麼規定的,你記住就好。既然問不出原因,只能死記硬背下來。

後來終於有機會,問數學教學經驗更加豐富的老師,老師說因為360是整數,又能被很多數整除,比較容易計算。至此,這件事就算是不了了知了。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再後來,遇到一些數字愛好者,還有一位非常厲害的數學老師,是那種3位數乘3位數直接報結果,比我計算器按出來都快的那種資深人士,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告訴我說,360是個神奇的數字,比如3+6+0=9;360除以2等於180,1+8+0=9;180再平分,數字之和仍然是9。。。。。再往後除以2是數字之和會是18,但1+8仍然等於9。最後,我必須承認360確實是個非常神奇的數字。也許,這就是幾何學家和數學家將圓周定義為360度的原因吧。

最後,因為特別喜歡傳統文化,深入研讀《易經》,才發現其中深刻的道理,在於我國的古天文學。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比如乾卦,主要講述的就是“天”執行的道理。要想讀懂《易經》,必須要認真的學習古代天文學,只有《易經》+古天文學才能完美的回答,一個圓周為什麼是360度,而不是100度或其他。同時也知道了為什麼時鐘會定義為12小時,我國古代把一天定義為12個時辰,而西方則定義為24小時。

我們都知道,按照《繫辭傳》的記載,易是伏羲這位上古時期了不起的聖人當時觀測天象而得,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天文研究。按照我們目前對於人類歷史的理解,當時的人並沒有什麼高階的天文裝置,因此靠的多是肉眼觀測以及長時間的積累。

就圓本身而言,我們人類肉眼所能觀測到的最大的圓,從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是太陽在天空的執行軌跡。這就是古人對於圓的觀測。古代的圓,我更喜歡用“圜”字,因為“圜”字,更有環繞著轉的意思,是立體而形象的,並非我們今天人們所理解的平面上所畫的圓。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這個“圜”,有我們今天日常所說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意思,再說得直白些,就像個大彈簧,或者說今天高科技研究裡面的DNA分子螺旋結構。關於我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圜”以後會有文章單獨論述,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

圜,天道也。――《呂氏春秋·圜道》

乾為天,為圜。――《易·說卦》

古人很早就知道,除了太陽每天的東昇西落,還有一個太陽繞地球的年週期,俗稱“大圜”也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大的“圜”,這個“圜”春夏秋冬繞行的距離,我們認為是一年的時間,稱之為一個圓周。這一個圓周,從我國古代使用的四分曆看來,是365又四分之一天。把一天之內太陽在圓周上執行的角度,稱之為1度,也就是我國古代的“日度”。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淮南子·天文訓

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班固 《白虎通·日月》

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晉書·天文志

而我國源自上古軒轅時期的六十甲子歷,一年直接就是360天。也就是說,人們把從地球上看到日月在天空執行一週的定義為天度,意思是用天度量,正好是360天。所以圓周定義為360度,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那麼,為什麼一天要分成12個時辰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太陽的一個大圈,月亮轉了12圈,所以一年是12個月。因此這個大圓被十二等分,那麼太陽每日執行的軌跡,自然也是採用同樣的分法,所以,無論在我國還是西方,對於時間的計算都是12進位制。我國是十二個時辰,而西方則是24小時。

至於古人如何計算太陽和月亮的年執行軌跡,這就需要用到星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二十八星宿,在古代,星宿的意義非常重要,是度量太陽和月亮執行的依據。其中尤其晨星、昏星的觀測最為重要。

綜上所述,一個圓周的角度定義為360度,是有很深的天文學意義在其中。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我國古代的數學,是源於天文學。當然,這些關於天文學與數學的論述,很多在著名而且非常的《周髀算經》中都能找到答案。雖然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周髀算經》中最大的成就是勾股定理,但我研究《易經》的經驗則認為,其成就更多的在於天文曆法,實在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