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四方》|義大利

2021。10。26 農曆 九月二十一 辛丑年 【牛年】 戊戌月 丁未日 週二 第43周

義大利概況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

義大利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Italiana;英語:The Republic of Italy),簡稱義大利(義大利語:Italia;英語:Italy),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24萬 。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

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地形

義大利半島史前就有人類活動跡象,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公元前9世紀伊特魯里亞人曾創造燦爛的文明。公元前754年羅馬建城。古羅馬先後經歷王政(前753-前509年)、共和(前509-前27年)、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存在長達一千年。15世紀,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鬥爭激化,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18世紀民族主義開始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撒丁王國開始逐步統一南北,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攻克教皇國首都羅馬,完成義大利統一。二戰戰敗後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

《遊四方》|義大利

文化、景點

義大利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的創始會員國,還是申根公約、八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義大利共擁有55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和中國並列為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

義大利生活

《遊四方》|義大利

帕爾瑪火腿

帕爾瑪火腿(Prosciutto di Parma),義大利Emilia-Romagna地區帕爾瑪省特產。帕爾瑪火腿原產他是義大利帕爾瑪省南部山區。帕爾瑪火腿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生火腿,其色澤嫩紅,如粉紅玫瑰般,脂肪分佈均勻,口感於各種火腿中最為柔軟,因此正宗的義大利餐廳,都有供應。能否提供優質的帕瑪火腿,幾乎成為評價餐廳素質好壞的標準。2012年獲批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登記。最早提到帕爾馬火腿產品的是公元前100年左右卡託的著作,描述把豬腿埋在裝滿鹽的桶中的做法,然後肉被風乾和煙燻。後來,風乾製作火腿的程式被提高,煙燻的程式就停止了。

《遊四方》|義大利

帕爾瑪火腿

在古典時代,帕爾馬生產的火腿是餐席特色上的美味佳餚之一。事實上,甜瓜或無花果與帕爾馬火腿的搭配可能正是羅馬人以水果為頭道菜的膳食習俗的根源。據說公元一千多年時,漢尼拔駐紮在帕爾馬北部時候,就是用當地的葡萄酒、麵包和帕爾馬火腿來供養他自己和他的部隊。在帕爾馬的一座13世紀時的大教堂正門上,有一個雕塑,描繪了一年中的每個月的情況,其中11月被確定為殺豬日。傳統上,每一個帕爾馬的農村家庭中養的豬,都在秋末宰殺。這個傳統在大部分地區被儲存下來,但是這也是大吃豬肉的時候。接下來,是一個被稱為“maialata”的冬季節日,這時,所有地區的餐廳提供的都是各式各樣的豬肉特色菜。直到19世紀,在火腿製作的季節,私人家庭都忙於這件事。火腿被懸掛在每間客房的天花板,帕爾馬的居民吃,睡,呼吸都與火腿在一起,最終,家庭乾燥被開著長而窄的窗戶的“公寓屋”所取代,透過新鮮空氣的流通來乾燥火腿。帕爾馬火腿上的的五角星公爵的皇冠標誌是對帕爾馬大公國的記憶。15世紀,法爾內塞家族應運而生,並在波旁王朝、拿破崙與奧地利公爵夫人Maria Luigia的政權下繼續。1859年帕爾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遊四方》|義大利

哥瑞納-帕達諾(乳酪)

根據2005年9月5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歐洲委員會貿易總司關於地理標誌的諒解備忘錄》,經歐盟委員會推薦,由義大利哥瑞納-帕達諾乳酪保護協會提出的哥瑞納-帕達諾(乳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申請,經國家質檢總局參照《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組織專家技術審查合格,現批准自即日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對哥瑞納-帕達諾(乳酪)(Grana Padano)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遊四方》|義大利

哥瑞納-帕達諾(乳酪)

哥瑞納-帕達諾(乳酪)產自“帕達那平原”已有大約1000年的歷史。隨其逐漸風靡,乳酪的名稱除了“哥瑞納”外,還加上了帕達那平原範圍內不同的地名為形容詞,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不同的地名形容詞被統一的地理標誌“帕達諾”所代替。

《遊四方》|義大利

馬蘇裡拉乳酪

馬蘇裡拉乳酪是義大利坎帕尼亞那不勒斯地方產的一種淡味乳酪,早年是用生長在那不勒斯Naples西南部的水牛產的奶製成,現代用普通牛產的奶也可以製作,但與水牛奶的製品比較,在口感上缺乏水牛奶製品的甜度和深廣度。其成品色澤淡黃,含乳脂50%。馬蘇裡拉在義大利被稱為“乳酪之花”,因為質地潮潤香滑,極適合製作糕點,而菜餚上與西紅柿和橄欖油搭配更是錦上添花。與之相對比,美國出產的馬祖里拉就遜色好多,令人失望,它只能製成刮絲,當作披薩餅乳酪使用,因此又常被貶稱為“披薩餅乳酪”。必勝客用的就是這種乳酪。

《遊四方》|義大利

馬斯卡朋乳酪

馬斯卡朋乳酪(乾酪),英文名為mascarpone cheese也叫馬士卡波尼,馬斯卡邦乳酪,是一種未經過發酵的鮮乳酪,也叫質地細膩,是製作“提拉米蘇”必備的原料。但是價格不菲,需冷藏儲存,儘快使用。原產:義大利的倫巴底地區。外形、味道:是一種厚實、顏色近似象牙色、新鮮不新增鹽而有天然甜味的乾酪,其口感濃郁滑順,略帶酸味。製作原理:這種乾酪不是用牛奶或凝乳製成的,而是用奶油經過再精煉製成的。適合:它是製作著名的甜點提拉米蘇的重要原料,也可加入果醬或與水果一同食用。

《遊四方》|義大利

白松露菌

這些奇特的松露來自義大利北部的皮德蒙特高原,每磅售價為1350美元到2700美元。而在2007年,還曾有一位富豪以創紀錄的33萬美元買下一顆3磅的白松露。白松露菌是一種菌類植物,這種植物的生長週期非常長,無法人工種植只有野生品種, 而且還是深埋在地底的,所以非常罕見。最有趣的是,想要採集這種白松露菌的話,都需要動物幫忙,因為只有它們的鼻子能夠準確地找到這些深埋在地底的珍貴食材。全球食家甘願付上真金白銀,全為了白松露菌獨一無二的香味。白松露菌是現時最昂貴的食用菌類,只會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間,於義大利和克羅埃西亞北部出現。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麵

義大利麵,又稱之為意粉,是西餐品種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最容易被接受的。關於義大利麵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 作為義大利麵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其製成的義大利麵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義大利麵的形狀也各不不同,除了普通的直身粉外還有螺絲型的、彎管型的、蝴蝶型的、貝殼型的林林總總數百種。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麵

正宗的原料是義大利麵具有上好口感的重要條件。除此之外,拌義大利麵的醬也是比較重要的。一般情況下,義大利麵醬分為紅醬(Tomato Sauce)、青醬(Pesto Sauce),白醬(Cream Sauce)和黑醬(Squid-Ink Sauce)。紅醬是主要以番茄為主製成的醬汁,目前是見得最多的;青醬以羅勒、松子粒、橄欖油等製成的醬汁,其口味較為特殊與濃郁;白醬以無鹽奶油為主製成的醬汁,主要用於焗面、千層麵及海鮮類的義大利麵;黑醬是以墨魚汁所製成的醬汁,其主要佐於墨魚等海鮮義大利麵。而義大利麵用的麵粉和我們中國做面用的麵粉不同,它用的是一種“硬杜林小麥”,所以久煮不糊,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麵

地道的義大利麵都很有咬勁,也就是煮得半生不熟,咬起來感覺有點硬的狀態,對於習慣了陽春麵的中國人而言,大都是吃不太習慣的啦。重點在義大利麵在以滾沸的汆燙時,一定要先加入一小匙的鹽,份內約佔水的1%,若少這個動作麵條吃起來就只有外表有口味,而咬到裡頭時就會覺得沒有味道,且很不好吃喲!當然,加入鹽還也可以讓面的質地更緊實有彈性,而且另一個撇步是——汆燙好後,若要讓麵條保有Q勁,千萬別用過冷水這個方法,而是要拌少許橄欖油。同時若燙好的面沒用完,也可拌好橄欖油讓它稍微風乾後拿去冷藏。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咖啡

義大利咖啡Espresso是意式咖啡的精髓,他的做法起源於義大利,在義大利文中是“特別快”的意思,其特徵乃是利用蒸汽壓力,瞬間將咖啡液抽出。所有的牛奶咖啡或花式咖啡都是以Espresso為基礎製作出來的。所以Espresso是檢驗一杯咖啡品質好壞的關鍵。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咖啡

義大利咖啡:一般在家中沖泡義大利咖啡,是利用義大利發明的摩卡壺沖泡成的,這種咖啡壺也是利用蒸氣壓力的原理來淬取咖啡(又一個瓦特的徒弟)。摩卡壺可以使受壓的蒸氣直接透過咖啡粉,讓蒸氣瞬間穿過咖啡粉的細胞壁(還是虎克的徒弟),將咖啡的內在精華淬取出來,故而沖泡出來的咖啡具有濃郁的香味及強烈的苦味,咖啡的表面並浮現一層薄薄的咖啡油,這層油正是義大利咖啡誘人香味的來源。

《遊四方》|義大利

Espresso

“Espresso”這個詞出自義大利語“快速”,因為義大利咖啡的製作及送到消費者手裡的速度都相當快。義大利咖啡就像暖蜜似地從過濾器裡緩緩滴落,深紅棕色的,奶油含量達到10%至30%。義大利咖啡的釀造可以用4個M來定義:Macinazione代表一種正確的混合咖啡的研磨方法;Miscela是咖啡混合物;Macchina是製作義大利咖啡的機器;Mano代表煮咖啡的師傅的熟練技術手法。只有這四個M中的每一個要素都被精確地掌握,煮出的義大利咖啡才是最棒的。 在製作咖啡的眾多方法之中,或許只有義大利咖啡才可以表達真正的咖啡愛好者的最高要求。這種製作體系是化學和物理學上的一個小奇蹟,它讓咖啡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和濃度。用這樣的方法來煮咖啡,不僅能讓咖啡釋放出咖啡香中的可溶解物質,而且能分解其他不可溶物質,這些物質能增強咖啡的品質和香味。

《遊四方》|義大利

義大利咖啡

喝義大利咖啡時,只需嘗一小口我們就會迅速被其濃郁的口味和香氣所折服,這正是義大利咖啡與其他咖啡的不同之處。香味和濃度是衡量義大利咖啡是否好喝的兩個尺度。

《遊四方》|義大利

卡布奇諾

義大利特濃咖啡的基礎上,加一層厚厚的起沫的牛奶,就成了卡布奇諾。特濃咖啡的質量在牛奶和泡沫下會看不太出來,但它仍然是決定卡布奇諾口味的重要因素。把經過部分脫脂的牛奶倒入一隻壺中,然後用起沫器讓牛奶起沫、衝氣,並且讓牛奶不經過燃燒就可以象摜奶油一樣均勻。盛卡布奇諾的咖啡杯應該是溫熱的不然倒入的牛奶泡沫會散開。平時可以將這些杯子放在咖啡機的頂部保溫。將牛奶和泡沫倒在特濃咖啡上面,自然形成了一層,就好像把下面的咖啡包了起來一樣。注意倒入沖泡好的義大利咖啡約五分滿,打過奶泡的熱牛奶倒至八分滿。最後可隨個人喜好,灑上少許再切成細丁的肉桂粉或巧克力粉,剩餘的牛奶也可以一起倒進去,這樣,一杯美味的卡布奇諾就製成了。

義大利人物

《遊四方》|義大利

愷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史稱愷撒大帝,又譯蓋厄斯·儒略·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等,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並且以其優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裡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曆》。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遭到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6歲。愷撒死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併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遊四方》|義大利

卡圖盧斯

卡圖盧斯(公元前約87—約54),古羅馬詩人。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維羅那,青年時期赴羅馬,殷實的家境使他在首都過著閒適的生活,並很快的詩才出了名。他傳下一百一十六首詩,包括神話詩、愛情詩、時評短詩和各種幽默小詩,至今還被廣泛閱讀並影響著一代代詩人。這些詩歌當中的許多關注詩人對於一個被詩人稱作“lesbia”的女子的炙熱的愛情(她的本名,根據Apuleius所說,是Clodia)。Catullus之所以選擇的名字“lesbia”,因為他的欽佩薩福,萊斯沃斯島的希臘抒情詩人,他還模仿其詩歌風格。真正使詩人在羅馬享有盛譽並留名後世的,是他的愛情詩。詩人在羅馬生活期間,對一位年歲比他稍長的風流、美麗的羅馬貴婦著了迷,他從迷戀中享受過歡樂,也品嚐過不少痛苦,詩人把他的由熱戀到分離的熾熱、複雜、矛盾的愛情感受全部融匯在詩裡,詞句樸實,感情真摯。卡圖盧斯的抒情詩不僅影響到其後的羅馬抒情詩的發展,而且對後代歐洲抒情詩的發展也曾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他影響了奧維德(43b。c。e。-17C。E。),寫出了著名的Metamorphoses,還寫下“愛的藝術”和其他愛情詩。也對後世義大利詩人彼得拉克(公元1304至1374年),以及歐洲傳統的詩人們,其中包括威廉莎士比亞(公元1564至1616年)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遊四方》|義大利

屋大維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拉丁語: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裡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後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外孫,公元前44年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並收為養子。公元前43年,愷撒被刺後登上政治舞臺,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公元前42年與安東尼在腓力比之戰中打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卡西。公元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後在阿克提姆海戰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為羅馬內戰的勝利者。公元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得“大元帥”(Imperator,又譯”皇帝“)稱號;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神聖偉大)。並改組羅馬政府,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屋大維曾先後獲得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職銜,實為羅馬皇帝。為加強統治,對軍隊進行改革,實行僱傭兵制度;建立禁衛軍,駐守羅馬和義大利。對外繼續擴張,向西完成對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一線。他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他所採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

《遊四方》|義大利

奧維德

奧維德(前43年3月20日~17年),古羅馬詩人。生於羅馬附近的蘇爾莫,卒於黑海邊的託彌。年輕時在羅馬學習修辭,對詩歌充滿興趣。曾三次婚配,第三個妻子出身名門,使他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結交皇家詩人。公元1年發表《愛的藝術》,描寫愛的技巧,傳授引誘及私通之術,與奧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政策發生衝突。公元8年被流放到託彌,10年後詩人憂鬱而死。他是古羅馬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奧維德與賀拉斯、卡圖盧斯和維吉爾齊名。代表作

《變形記》

,《愛的藝術》和《愛情三論》。詩人一生創作豐富。早期詩歌多是反映生活、愛情的哀歌體情詩。如第一部詩集《戀歌》中有包括21封虛擬情書的《列女志》以及《論容飾》、《愛的藝術》、《愛的醫療》等。

《遊四方》|義大利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又譯優士丁尼一世,拉丁文:Iustinianus I;希臘文: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約482年—565年11月14日),東羅馬帝國皇帝(527—565),史稱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輔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治國,後作為其養子繼位。在內政方面,他透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法典(528—534)和釋出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歐洲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國法大全》;鎮壓尼卡起義(532),改革行政,加強中央集權;發展對外商貿,引進絲織業;干預宗教事務,迫害阿里烏斯派等異端;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對外,以名將貝利撒留等在東部與薩珊波斯作戰,在西部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533—534)、義大利東哥特王國(535—554)並佔領西哥特王國南部(552前後)。晚年潛心學習神學,死後不久帝國在西方的領土便相繼喪失。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被學者瓦西列夫(英:Alexander Vasiliev)概括為“一個帝國、一個教會和一部法典”,其統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古典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轉型的重要過渡期。

《遊四方》|義大利

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拉丁語:Constantinus I Magnus,272年或274年2月27日 [1] —337年5月22日),全名蓋烏斯·弗拉維烏斯·瓦勒裡烏斯·康斯坦丁烏斯(拉丁語:Gaius 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即皇帝,306年—337年在位),羅馬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君士坦丁早年被派往東部帝國,為奧古斯都戴克裡先服務,後奔赴不列顛作戰。306年父親去世後,君士坦丁被擁立為奧古斯都,隨後在針對馬克森提烏斯、李錫尼的一系列內戰中取得了勝利,在324年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在位期間,實施了行政、金融、社會和軍事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改革。他重組了政府,將民事和軍事當局分開;為了對抗通貨膨脹,推出了固相錢;重組羅馬軍隊,擊退法蘭克人、哥特人的進攻;在宗教方面,大力推行基督教。337年,君士坦丁在尼科米底亞去世,臨終前受洗成為基督徒。君士坦丁是羅馬轉換到基督教的第一個君主,被尊稱為君士坦丁大帝(拉丁語:Constantinus Magnus)。在多次內戰中獲勝後,自公元324年起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在位期間,興建新都君士坦丁堡,以與元老院的羅馬對抗:推進政府和軍事改革,加固帝國的邊防。大帝對帝國做出的改革極大地影響了東羅馬帝國,甚至在他死後的200年中,東羅馬採用的大多都是他一手創造的軍制。晚年歸順了基督教。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宗教的羅馬皇帝,在公元313年與李錫尼共同頒佈《米蘭敕令》(Edictum Mediolanense),承認在帝國內部所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美國學者馬恩曾這樣評價他:“自此以往,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

《遊四方》|義大利

但丁

但丁·阿利基耶裡(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但丁從37歲被宣告永久放逐,後來客死異鄉。九歲邂逅心靈上永恆的戀人佩雅麗琪,這位後來24歲香消玉隕的少女,成為但丁日後創作的源泉。《神曲》為但丁不朽的鉅著。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繼往開來在歐洲文學發展中佔據著一個關鍵地位。他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遊四方》|義大利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義大利語:Francesco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義大利學者、詩人,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他以其十四行詩著稱於世,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後世人尊他為“詩聖”。他與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遊四方》|義大利

喬萬尼·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Boccaccio,1313年——1375年12月21日),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傑出作家。與詩人但丁、彼特拉克並稱為佛羅倫薩文學“三傑”。其代表作《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薄伽丘是佛羅倫薩商人凱利諾的薄伽丘和一個法國女人的私生子。關於他的誕生地,缺少確切的資料予以論斷。據說他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契塔爾多,一說生於巴黎。幼年時生母去世,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不久,父親再婚,他在嚴父和後母的冷酷中度過了童年。後來,他被父親送到那波利,在父親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願地學習經商,毫無收穫。父親又讓他改學法律和宗教法規,但無論是商業還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興趣。他自幼喜愛文學,便開始自學詩學,閱讀經典作家的作品。這段生活使他親身體驗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後寫成的《十日談》中。

《遊四方》|義大利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歲),義大利學者、藝術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物件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物件的核心。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他還擅長雕刻、音樂、發明、建築,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儲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他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儲存在他的手稿中,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達·芬奇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併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列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

《遊四方》|義大利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西班牙語:Cristóbal Colón;義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1450年/1451年10月31日-1506年5月20日),探險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於中世紀的熱那亞共和國(今義大利西北部)。當時背景是西方帝國主義抬頭,各歐洲王國開始經濟競賽,紛紛透過建立貿易航線和殖民地來擴充財富。哥倫布的向西航行到達東印度群島的冒險性計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援。在哥倫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巴哈馬群島的一個他叫做“聖薩爾瓦多”的地方登陸,而不是計劃中的日本。在後來的三次航行中,哥倫布到達過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加勒比海岸的委內瑞拉、以及中美洲,並宣佈它們為西班牙帝國的領地。儘管哥倫布不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歐洲探險家(第一個到達美洲的歐洲探險家是萊夫·埃裡克松),但哥倫布的航海帶了第一次歐洲與美洲的持續的接觸,並且開闢了後來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和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這些對現代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有著無可估量的影響。

《遊四方》|義大利

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尼可羅·馬基亞維利(義大利語: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通常譯為尼科洛·馬基雅維利,義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1469年誕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其思想常被概括為馬基雅維利主義。在中世紀後期政治思想家中,他第一個明顯地擺脫了神學和倫理學的束縛,為政治學和法學開闢了走向獨立學科的道路。他主張國家至上,將國家權力作為法的基礎。代表作《君主論》主要論述為君之道、君主應具備哪些條件和本領、應該如何奪取和鞏固政權等。他是名副其實的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遊四方》|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

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

,又譯“米開朗琪羅”、“米高安哲羅”。他的父親是洛-科·迪·萊昂納多·博那羅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他的母親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內裡·德爾·米尼亞託·迪·錫耶納(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 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羅曼·羅蘭寫過《米開朗琪羅傳》,歸入《名人傳》中。米開朗基羅是《大衛》,《創世紀》的作者

《遊四方》|義大利

拉斐爾·桑西

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全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3月28日或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稱為拉斐爾(Raphael),義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巔峰。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創作了大量的聖母像,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協調、和諧、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在1504—1508年中,拉斐爾創作的最有名的幾幅聖母像包括:《大公爵的聖母》《草地上的聖母》《花園中的聖母》等。以《花園中的聖母》為最佳,雖是宗教畫,然而卻洋溢著人世間幸福、美好的情調。聖母側身而坐,照看著兩個正在嬉戲的孩子,一個是耶穌,另一個是施洗約翰。畫面線條柔和,遠景優美,近景是鮮花遍地;天空有幾朵輕盈的白雲,映著柔和的微光。情與景富有濃郁的詩意。

《遊四方》|義大利

利瑪竇

利瑪竇(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義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傳教。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王應麟所撰《利子碑記》上說:“萬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瑪竇,號西泰,友輩數人,航海九萬里,觀光中國。”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透過“西方僧侶”的身份,“漢語著述“的方式傳播天主教教義,並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遊四方》|義大利

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伽利雷(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享年77歲 ,原名(Galileo di Vincenzo Bonaulti de Galilei)是義大利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 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創始人,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被稱為“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方法之父”、“現代科學之父 ”。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匯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伽利略從實驗中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等。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許多臆斷,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反駁了托勒密的地心體系,有力地支援了哥白尼的日心學說。他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純屬思辨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被譽為“近代力學之父”、“現代科學之父”。其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伽利略倡導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學上取得偉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對近代科學的最重要貢獻。伽利略認為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源泉,主張用實驗—數學方法研究自然規律,反對經院哲學的神秘思辨。深信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的,只有能歸結為數量特徵的形狀、大小和速度才是物體的客觀性質。他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伽利略對17世紀的自然科學和世界觀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從伽利略、牛頓開始的實驗科學,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伽利略研究了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體、相對論、慣性、彈丸運動原理,並從事應用科學和技術的研究,描述了擺的性質和“ 靜水平衡”,發明了溫度計和各種軍事羅盤,並使用用於天體科學觀測的望遠鏡。他對觀測天文學的貢獻包括使用望遠鏡對金星相位的確認,發現木星的四顆最大衛星,土星環的觀測和黑子的分析。伽利略(Galileo)提倡日心說和尼古拉·哥白尼主義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是有爭議的,當時大多數人都贊成地心模型(如Tychonic系統),但他遇到了天文學家的反對,他們由於缺乏恆星視差而懷疑日心論。此事由羅馬宗教裁判所在1615年調查,得出的結論是日心論“在哲學上是愚蠢而荒謬的”。由於在許多地方與教皇統治明顯矛盾,因此形式上是異端的。伽利略後來在“關於兩個主要世界體系的對話”(1632年)中捍衛了他的觀點,該對話似乎攻擊了教皇烏爾班八世,從而疏遠了他和耶穌會士,後者一直支援伽利略。他被宗教裁判所審判,被發現“強烈懷疑異端”,並被迫退縮。他在軟禁中度過了餘生。在軟禁期間,他寫了《兩門新科學》,其中總結了他四十年前在現在被稱為運動學和材料強度的兩門科學上所做工作。

《遊四方》|義大利

伏特

亞歷山德羅·朱塞佩·安東尼奧·安納塔西歐·伏特(Count 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義大利物理學家。因在1800年發明伏打電堆而著名。後來他受封為伯爵。伏特發明了伏特電堆,這是歷史上的神奇發明之一。伏特發現導電體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金屬,它們接觸時會產生電勢差;第二類是液體(在現代語言中稱為電解質),它們與浸在裡面的金屬之間沒有很大的電差。而且第二類導體互相接觸時也不會產生明顯的電勢差,第一類導體可依次排列起來,使其中第一種相對於後面的一種是正的,例如鋅對銅是正的,在一個金屬鏈中,一種金屬和最後一種金屬之間的電勢差是一樣的,彷彿其中不存在任何中間接觸,而第一種金屬和最後一種金屬直接接觸似的。伏特最後得到了一種思想,他把一些第一種導體和第二種導體連線得使每一個接觸點上產生的電勢差可以相加。他把這種裝置稱為“電堆”,因為它是由浸在酸溶液中的鋅板、銅板和布片重複許多層而構成的。他在一封寫給皇家學會會長班克斯(1743-1820)的著名信件中介紹了他的發明,用的標題是《論不同導電物質接觸產生的電》。電堆能產生連續的電流,它的強度的數量級比從靜電起電機能得到的電流大,由此開始了一場真正的科學革命。伏特在完成了電堆工作後,實際上就從舞臺上消失了。1827年伏特去世,終年八十二歲。

《遊四方》|義大利

朱塞佩·馬志尼

朱塞佩·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年6月22日-1872年3月10日),義大利革命家,民族解放運動領袖。是義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另兩位是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和號稱“兩個世界的英雄”加里波第)。列寧把他歸為馬克思主義以前的非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1870年,他在前往西西里領導共和黨人起義途中遭捕,獲釋後創辦新報《人民羅馬報》,為繼續喚醒國人靈魂而努力。直至1872年3月10日去世。固然,馬志尼未能親眼看到自己事業的成功,但他在義大利乃至歐洲歷史上當之無愧地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遊四方》|義大利

朱塞佩·加里波第

朱塞佩·加里波第(義大利語:Giuseppe Garibaldi)(1807年7月4日—1882年6月2日)是個義大利愛國志士及軍人,義大利國家獨立和統一運動的傑出領袖,軍事家。他獻身於義大利統一運動,親自領導了許多軍事戰役,是義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另兩位是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和創立青年義大利黨的馬志尼)。而由於在南美洲及歐洲對軍事冒險的貢獻,他也贏得了“兩個世界的英雄”的美稱。加里波第於1833年參加青年義大利黨。1834年起義失敗,逃亡南美,參加巴西南部共和主義者起義和維護烏拉圭獨立的戰爭 。1848年義大利獨立戰爭爆發後回國,組織志願軍參加保衛羅馬共和國戰鬥。1858年獲少將銜。1860年組織紅衫軍發起“千人遠征”,支援西西里島起義。接連解放西西里島和那不勒斯,為義大利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861年義大利獨立後,試圖強攻教皇統治下的羅馬,遭遇失敗。1866年率志願軍參加收復威尼斯的戰爭。1870年協同政府軍攻克羅馬。普法戰爭期間,應邀赴法參戰,組建“孚日兵團”,擊敗普軍進攻。巴黎公社成立後,加里波第在缺席情況下當選為國民自衛軍總司令。1882年在卡普雷拉島病逝,享年75歲。加里波第獻身於義大利統一運動,親自領導了許多軍事戰役,

與加富爾、馬志尼並稱為義大利建國三傑

。他透過一系列軍事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經驗,被後人稱為“現代游擊戰之父” 。由於在南美洲及歐洲對軍事冒險的貢獻,加里波第也贏得了“兩個世界的英雄”的美稱。

《遊四方》|義大利

卡米洛·奔索·加富爾

卡米洛·奔索·加富爾(義大利語:Camillo Benso Conte Cavour,1810年8月10日—1861年6月6日),是義大利政治家、外交家,伯爵,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人物,

義大利王國的第一任首相。

加富爾十歲時入都靈軍官學校學習。1826年畢業後被任命為工兵少尉,並充任卡里乃諾親王近侍。1831年在親王承襲王位稱阿爾伯特國王后辭去軍職,周遊法、英、瑞士和比利時,研究西方世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以及皮蒙特的農業和商業問題。一度經營農業、商業和銀行。1836年應邀參加最高統計委員會。1842年建立農業協會。1847年在都靈創辦《光復報》宣傳君主立憲思想。1848年當選為撒丁王國第一屆國會議員。1850年任農業、商業和海上運輸大臣。1852年任財政大臣。同年11月出任首相。1858年與法國簽訂反奧軍事同盟條約。1859年撒丁王國與法國發動對奧戰爭,收復倫巴底,但將薩伏依、尼斯二地割讓於法國。1860年托斯卡納諸公國、羅馬那尼與皮蒙特合併。當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後,他又施展手法使之與撒丁王國合併。1861年3月擔任首相,6月6日病逝,享年51歲。加富爾在撒丁王國任職期間,透過軍事和外交活動,自上而下統一義大利。與加里波第、馬志尼並稱為義大利統一運動三傑。

《遊四方》|義大利

伽利爾摩·馬可尼

伽利爾摩·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義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企業家、實用無線電報通訊的創始人。1874年4月25日,伽利爾摩·馬可尼生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期間,他用電磁波進行約2公里距離的無線電通訊實驗,獲得成功。1897年,在倫敦成立“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1909年他與布勞恩一起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作“無線電之父” 。(1943年,美國最高法院撤銷馬可尼勝訴的原判,裁定特斯拉為無線電的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