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原創 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講壇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持續數日。

2020年10月20日,在圓明園罹難160週年之際,著名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84歲的郭黛姮先生在人文清華講壇透過其團隊潛心研究近20年的數字復原技術帶領觀眾重返圓明園,領略萬園之園全盛時期的風采。

她表示和園林一個個具體的實體建築相比,圓明園的文化價值更值得重視。圓明園等古建築研究讓人重新思考我們民族的想象力,現在的年輕一代要敢於想象。

截至本文發稿時,超過130萬網友跟隨郭先生感受了這段特別的重返圓明園之旅。

郭黛姮先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當今中國建築史領域最為傑出的學者之一,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家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現任北京圓明園研究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她師從建築史大師梁思成先生,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從事古代建築史的學術研究工作,在《營造法式》研究、文化遺產保護修復等多個不同領域,均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先後主持維修杭州六和塔,保護雷峰古塔遺址的雷峰新塔工程,珠海圓明新園設計與建設工程,登封少林寺擴建及塔林保護設計,北京恭王府保護修繕,嵩山歷史建築群申遺保護規劃,山東威海環翠樓設計與建設,洛陽明堂、天堂、應天門設計與建設,浙江金華萬佛塔公園設計與建設工程。同時開闢了利用數字技術復原文化遺產圓明園等專案。今天“萬園之園”圓明園得以在虛擬世界重生,正是來源於奠基人郭黛姮先生的執著追求和首創精神。

以下為演講實錄,約1。1萬字。(全文讀完約15分鐘)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

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什麼日子?160年前的今天,圓明園正在大火中被燃燒。我們不能忘記外國侵略者這種野蠻的行為,今天要重新看看他們燒掉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園林,介紹一下我們研究圓明園的一些感想。今天存在的圓明園包含了三個園子,分別是: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諧奇趣琉璃裝飾之謎

大家比較熟悉的圓明園景點可能是西洋樓景區。西洋樓景區在長春園北部。乾隆十二年時,他想建築一組帶有噴泉的外國園林,下旨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和法國傳教士蔣友仁(P。Michel Benoist)做設計。第一個設計是諧奇趣,完成於乾隆十六年。現在還能看到諧奇趣許多遺存的石構件,前面有個小湖。諧奇趣原來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找到了它的銅版畫。從銅版畫大體能看出來它中間有三層樓,旁邊有一些廊子環繞,前面有兩個小的二層亭子。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諧奇趣銅版畫

後來我們在故宮博物院找到了樣式房所繪的平面圖,圖上記載了一些建築的尺寸。從這張圖我們基本上知道它大體的平面輪廓。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諧奇趣平面 故宮藏樣式房圖

但是它的立面到底是什麼樣?只好找更多的資料,這樣就找到了德國攝影師恩斯特·奧爾末(Ernst Ohlmer)在1873年拍的老照片。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諧奇趣老照片 恩斯特·奧爾末 攝於1873年

老照片比銅版畫要準確,從學建築的人的眼睛裡可以看出建築比例各方面的關係,能夠知道當年大概的樣子。但是在老照片尋找的過程中,發現了攝影師留在他日記裡的一段話,他說:“這裡的裝潢……五彩繽紛,如彩虹般絢爛……映入你眼中的是裝飾物豐富而動人的色彩,浸潤在北京湛藍色的天空裡。隨著觀者移動的腳步和太陽的光影不停變幻,建築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襯讓它們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觀者不禁懷疑自己來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裡。”怎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像‘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那是很奇幻的一種印象。

在遺址現場我們已經找了它現存的東西,但是找不到線索,於是就和圓明園管理處商量,進庫房看看。在庫房裡我們發現有一些琉璃瓦,過去也有先輩的研究說這幾個房子都是琉璃瓦,而且琉璃瓦的顏色有藍的、黃的。我們就比較了一下外國巴羅克時期的一些房子,他們的色彩基本用在屋頂上,比如柏林夏洛騰堡宮和維也納美泉宮,二者屋頂顏色不同,但是牆基本是同一色。可是這兩座宮殿給大家的印象絕對不是五顏六色。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柏林夏洛騰堡宮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維也納美泉宮

那為什麼攝影師說諧奇趣“五彩繽紛,如彩虹般絢爛”呢?後來在圓明園庫房裡找到了一些琉璃構件殘片,帶有有中式花紋或西洋花紋。我們當場清洗乾淨、拍照,以便拿回來對照,結果發現老照片上有些花紋線腳跟這個對上了,比如有的可以作為女兒牆的欄杆,有的是腰線的線角,還有牆上鑲嵌的花紋裝飾,我們覺得太有意思了。對上了以後就感覺老照片上的琉璃塊都可以對號入座貼上去。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這些老照片所反映的色彩,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它不是一個純粹的一般的西洋建築,而是用很多彩色琉璃來裝飾的,當時郎世寧這些傳教士雖然按一般的巴羅克式建築風格做了設計,但是也在琢磨如何讓中國人接受巴羅克,可能就想到把有特點的中國元素加進去。像這種例子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過,比如有的在教堂裝飾裡設計了中國的牡丹花、垂蓮柱,但是我沒想到諧奇趣貼了這麼多琉璃,貼好了琉璃以後建築就會顯得更加生動活潑。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諧奇趣復原圖

可是我們又遇到了一個問題,大家對照琉璃實物研究老照片時,發現黃琉璃貼在最黑的地方了,貼藍琉璃的地方在照片上有的反而淺一些,貼綠琉璃的地方在照片上有的顏色是灰的,為什麼會這樣?後來就請教搞攝影的一些先生,這些先生說,當時的攝影師使用的膠片跟現在我們用的膠片不一樣,塗的膜不一樣,洗印時顯影液也不一樣,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這就讓我們對復原有了更大把握。

海晏堂蓄水樓之謎

西洋樓景區另一座規模較大的是海晏堂。大家最熟悉的十二生肖噴泉就在這裡。十二生肖幾個銅獸首近年在拍賣會上被大肆炒作,開展價格大戰,最近的事是馬首迴歸,許多人由此知道圓明園有海晏堂。十二獸首的噴泉是一組水力鍾,但是這組建築到底怎麼構成的?海晏堂的噴泉從哪兒給水?過去傳言說,由太監挑水,是真的嗎?實際現場的遺存可以看見好幾個部分,海晏堂本身坐西朝東,堂前為生肖池,堂後有蓄水樓。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海晏堂遺址

我們首先按照老照片和銅版畫復原了建築的樣子,包括琉璃的裝飾,但是做完以後還想知道它到底怎麼供水的。蓄水樓現在看起來是一個大土臺,當時的水放在哪兒?實際在土臺頂上有一個很大的水池,從其他地方把水供應到水池裡,然後再從這個地方流到十二生肖每個獸首的口噴出來。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現在看起來土臺的樣子有些奇怪,上面大下面小,而且四面不光滑,一層一層的。原來古代的人想把房子蓋高時,就是用土墊一個高臺,墊土的高臺下面如果沒有維護會垮掉,要在土臺四面砌上磚牆進行加固,因下面受力最大,所以磚牆最底下最寬,然後向上慢慢縮小,一層一層的紋路是磚牆縮小的痕跡,越往高處牆就越薄。高臺建好後,在上面建了水車房。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海晏堂蓄水樓遺址

在樣式房圖上,我們看到寫著東水車房、西水車房,那麼水車房的水又是怎麼通到噴泉的?這就使我們回想起來,當時復原諧奇趣時看到一張圖,這張平面圖畫了水車房所在位置,用紅色的線標註了給水管,從水車房透過水管把水引出來,通到當地所用的噴泉裡。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諧奇趣 故宮存樣式房平面圖

後來在一次開國際會議時,請了搞探地雷達的人探查了一下,發現西洋樓地下確實有水管,前年發掘出一部分,原來是銅水管,歷經近300年,仍然儲存完好。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探地雷達探測地下管道

除了研究管道,還需要知道水車房的動力裝置如何運作。海晏堂蓄水樓的水車房裡安裝了一個很特殊的機械裝置。義大利羅馬馬克斯普朗克藝術史研究院的Hermann Schlimme教授參加了那次國際會議,和我們一起用探地雷達探測了管道,他回國後在他們的資料室中找到蔣友仁的一封信,蔣友仁在信中談到他在中國設計圓明園噴泉時參考了一本水利書,Hermann Schlimme教授找到了這本書,書上有張水利機械圖。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傳教士書信中談到蔣友仁參考的水利機械書籍

他就馬上對照了西洋樓銅版畫,發現畫上的水車房有扇開啟的窗子露了一個頭,頭的樣子跟他找到的水利機械圖上的給水裝置“中心軸”的樣子很像,他非常高興。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但他又提出一個疑問,這本水利書當時在中國有沒有?正好當時我們國家圖書館收藏了一批當時傳教士留下來的書籍,原來北京西什庫教堂有個圖書館,解放後那些傳教士回國了,這個教堂的書就存放到了國家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的書單裡也有這本水利書的名字。他決定馬上飛到中國來查這個資料。他在國家圖書館發現這本書上還有用鉛筆畫的一些對這個機械進行註解的小圖,他覺得過去來華傳教士裡真正跟這個有關係的,無非就是蔣友仁。蔣友仁原來是數學家,所以乾隆讓他搞這個設計,他肯定要從數學的角度想如果把水壓上去怎麼做,怎麼計算利用勢能這些東西,所以要來查這本書。根據Hermann Schlimme教授的推斷,他覺得蔣友仁肯定看過這本書。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國家圖書館館藏蔣友仁查閱的18世紀法文水利書籍

這樣我們就根據這個機械圖做了水車房動力裝置的復原,其實它是由水平放置的齒輪,在毛驢的牽引下帶動豎向的齒輪,利用傳動裝置,使三個凸齒輪不間斷轉動,帶動提水斗,將水注入蓄水樓水池。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圓明園

是帝王治國理政之地

現在西洋樓景區留下了十組建築的殘跡,一般人以為看了它就等於看了圓明園,一般的旅遊者從南門進來,走到西洋樓,以為就逛完圓明園了,絕大部分的景點沒有看到。其實西洋樓景區在圓明園所佔的比例很小,只有全園總面積的2%。圓明園真正的核心部分,恰恰是許多遊客忽略的部分。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遊客的路線

要了解圓明園的核心部分,要從圓明園的造園說起。

圓明園建於康熙46年,他本來是四皇子胤禎(後來的雍正)的賜園,建在康熙所在的暢春園北側。現在北京大學西門外有兩個小的磚門樓,從那裡往南走就是暢春園,圓明園離暢春園很近。胤禎在做皇子時很低調,並沒有大張旗鼓地造園,造得很簡單,許多都是很自然的景觀,他曾經寫過《園景十二詠》,都是什麼葡萄院、竹子院、魚池、菜圃,建築也不太多。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雍正

後來他登基以後請風水師看了一下風水,風水師說這塊地很好,西北高,象徵崑崙山,東南低,象徵東海,這塊地跟中國的版圖很像,他聽風水師這麼講,很高興,決定要在原來園子的基礎上擴建成皇家園林。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在核心區做九個小島圍成的九州,象徵中國古代所謂的天下有九州的說法。同時他還希望將來的統治能夠天下太平,萬方安和,所以造了萬字型的房子。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雍正皇帝在紫禁城守孝三年期間,發出諭旨:“始命所司酌量修葺,亭臺邱壑悉仍舊觀。惟建設軒墀,分列朝署,俾侍值諸臣有視事之所。構殿於園之南,御以聽政………園之中或闢田廬,或營蔬圃……”這時圓明園有了較大的發展,首先添建了園南的朝政建築,以便在園中聽政。宮門、大殿一個一個相繼造起來,大體形成了前朝後寢的格局,大宮門、正大光明是前朝部門,勤政親賢是他日常理政的場所,九州清晏是他的寢宮區,也是圓明園的核心區。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雍正說我在這個園子裡住,不是為了休閒,我要理政。一開始,他住了好一陣沒有人給他上奏摺,於是就發了一個諭旨:“諭吏部兵部,朕在圓明園與在宮中無異,凡應辦之事俱照常辦理,若因朕在圓明園爾等將應奏之事少有遲誤,斷乎不可。”

乾隆帝即位,謂圓明園“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踰此。後世子孫必不捨此而重費民力以建立苑囿。”但此後乾隆在圓明園東側便建了長春園,收回周邊親王賜園後,最先是出現了綺春園、到了乾隆朝中葉還併入了熙春園和春熙院,形成圓明五園。

雍正和乾隆奠定了圓明園的基礎,嘉慶對綺春園的整合起了重要作用,道光、咸豐在圓明園進行了少量的不同程度的改建、添建。圓明園的景區隨著皇帝的審美需求不斷變化,再加上失火一類的災異,所以圓明園這座遺址公園現在有不同年代的遺址。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不同時期的圓明園

雍乾嘉道鹹五朝皇帝都一直把圓明園當做治國理政的場所,因此圓明園歷史上的地位不亞於紫禁城。

我的博士生賈珺(現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當時到故宮查《起居注》,發現這五位皇帝住圓明園的時間都比住紫禁城長,乾隆大概平均每年有150天左右,住的最多的是道光,幾乎每年有近300天都住在圓明園,最後還在圓明園去世了。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乾隆時期圓明園最鼎盛

乾隆時期圓明園營建最為繁忙,經過他的經營,圓明園的建設基本定型。

乾隆在宮裡守孝三年以後回到圓明園,對圓明園有過少量的添建,讓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與皇祖康熙在牡丹臺看牡丹時,他的聰明才智,得到皇祖的稱讚,並把他帶回宮中養育。他一生中不斷回憶起這件事。在乾隆五年就修了皇家家廟性質的安佑宮以示紀念,安佑宮又稱為鴻慈永祜。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乾隆三年下旨,讓宮廷畫家沈源、孫祜把圓明園中的所有景物畫出來,乾隆九年完成《圓明園四十景》圖。四十景圖的原本是絹本的,現在不在中國,在法國巴黎圖書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搶走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到法國訪問,提出來這四十景圖能不能給我們做一個彩色的複製品,法國給我們複製了。可是那時出版的書顏色各方面不是很好,不是很準確,也比較模糊,四十景圖原圖上能看到雕樑畫棟的雕刻,像牡丹臺主要的建築裝飾是楠木木雕,原圖上看得很清楚。最近上海遠東出版社,和巴黎圖書館合作重新出版了《圓明園四十景》圖,這次再出版的就比較好,高畫質拍攝、修版,採用原材料——絲絹、楠木匣。四十景圖反映的是乾隆九年時期的圓明園,此後圓明園又不斷變化。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乾隆覺得他要像祖父一樣執政60年,乾隆十年開始在圓明園旁邊建了一個長春園,作為自己歸政娛老之所。

當時檔案中有圓明五園之稱,除了圓明園、長春園,南側有綺春園,北側有春熙院,東側有熙春園,熙春園就是清華大學所在之地,所以清華大學和圓明園有很深淵源。到了嘉慶年間一方面整合綺春園,但又將春熙院賜給公主。到了道光年間,熙春園又被賜給了親王,現在我們看到清華工字廳再往西走到荒島有個分界線,這條路以東分給一個親王,仍稱為熙春園,以西分給另一個親王稱為近春園,近春園後來由於主人去世房子被拆了,熙春園留存下來了,所以工字廳可以追溯到比較早的時期,後來雖然也修過,但是整體還是保留了熙春園當年的面貌。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圓明園裡,哪種景觀最多?

大家可能想不到,我們統計後發現最多的竟然是農業景觀,其次是書院、書樓、書屋,第三是宗教建築。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農業景觀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書院書樓書屋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宗教建築

農業景觀如杏花春館、田字房、北遠山村等,在雍正時期就有。後來乾隆年間又在杏花春館添建了春雨軒等,春雨軒添建以後雨水特別好,乾隆為它做了許多詩,說春雨軒是吉祥物,自從建了它以後年年風調雨順。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另外乾隆比較重視文化,所以有許多書院、書樓、書屋。比較有名的有匯芳書院、碧桐書院等。匯芳書院,顧名思義,就是把所有有才華的人彙集在一起幫助皇帝理政,乾隆曾為它賦詩:“書院新開號匯芳,不因葉錯與華裳。菁莪棫樸育賢意,佐我休明被萬方。”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文源閣是圓明園的藏書樓,藏《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九年興建。乾隆時編纂了《四庫全書》,該書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隻手抄了七部,分別建閣貯之,這七座藏書樓被稱為“四庫七閣”,“北四閣”為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和瀋陽故宮的文溯閣;“南三閣”是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和杭州聖因寺的文瀾閣。在全國蓋這七座藏書樓,實際是提倡一種文化。

這個書樓仿的是寧波的天一閣,很特別,是六開間的房子,這在中國古建築裡很少見。為什麼做六開間呢?因為《易經》上有句話“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藏書樓怕火,所以覺得建成六開間可以有一個保護書樓的吉祥意思。文源閣的設計,也體現了圓明園建築不拘一格,結合自己的需要就做成這樣了。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圓明園還有許多書屋,皇帝不僅僅是在正式的地方讀書,而且在他的寢宮裡也有書屋,在小的佛寺也有書屋,皇子讀書的地方更不能少,有20幾處,隨時可以看書,並告誡皇子“願為君子儒,不做逍遙遊”。乾隆說自己生平喜讀書,處處有書屋,“來如讀畫領神韻,坐則翻書晤古人”,可以從古人的經驗裡學習理政的經驗,所以圓明園的書屋特別多,這也是過去我們看到的一些皇家園林中很少見的。

宗教建築比例也不低。圓明園的宗教建築根本不是大家印象中通常看到的佛寺、宮觀,它們的設計很有特色。慈雲普護這組宗教建築,裡面供了各種神像、佛像,不拘一格。西洋樓地區的方外觀,是乾隆給香妃蓋的做禮拜的地方,香妃是維吾爾族,信伊斯蘭教。乾隆又說“興黃教以安蒙古”,黃教就是喇嘛教,圓明園裡也有喇嘛教的佛寺。另外圓明園裡還有關帝廟這種型別的。乾隆說“何分西土東天,倩它裝點名園”,意思是什麼樣的神都請來裝點我的園林保佑我,可以看出當時皇帝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都去求神佛了。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圓明園裡還有一些代表仙境的特殊建築。比如蓬島瑤臺,仿海上三神山所建,由三個小島組成。古代傳說東海有三神山,有神仙在那兒製作長生不老藥,皇帝們都對這個三神山非常向往,古代許多園林裡都出現過。雍正建了蓬島瑤臺,到了乾隆又新蓋了另外一個方壺勝境,方壺勝境蓋好了以後,他說“卻笑秦皇求海上,仙壺原即在人間”,他笑秦始皇到東海找仙人,其實根本沒有東海里的仙人,我在我的園子裡就可以蓋出來,這就是我想象中的仙境。長春園的海嶽開襟也是表示仙境的建築。乾隆當時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乾隆曾六下江南,他把江南的好景物也搬到了圓明園,長春園中仿南京瞻園建成的如園、仿揚州曲園建成的鑑園、仿蘇州獅子林建成的圓明園獅子林都給圓明園帶來了江南風光,所以有一個清末的詩人寫了一句詩“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萬園之園影響歐洲

後來圓明園的景物透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Jean-Denis Attiret)等人給朋友的信被傳到了歐洲。圓明園被譽為 “萬園之園” 出自1743年11月1日王致誠寫給在巴黎的友人達索(M。d Assaut)的信,他在信中說:“這是一座真正的人間天堂。園中的建築造型,其美無與倫比……建築與山石、花木之間的巧妙結合……景色之多不能一目看盡……一切都趣味高雅……可以長時間的遊賞。”

他不僅一一記錄了園中所見景物,還生動描繪了皇帝在圓明園的生活,例如春節在圓明園中逛買賣街的情景。他的信件在1747年彙編成《耶穌會士書信集》,1749年在法國出版,轟動了歐洲。1752年他的《中國第一園林特寫》英譯本出版。王致誠的書影響比較大,導致歐洲上層的許多達官貴人對圓明園非常青睞,要當時的建築師給他們設計類似圓明園的房子,模仿中國園林,所以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園林在乾隆年間開始走向世界。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當時的英國皇室建築師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也非常推崇中國園林藝術。錢伯斯曾經在東印度公司的船上工作過好幾年,到過中國三次,1757年他在《中國園林的佈局藝術》中說:“中國人的花園佈局是傑出的,他們在那上面表現出來的趣味,是英國長期追求而沒有達到的。”又在《東方造園藝術泛論》一書中寫道:“沒有任何國家在園林結構物的壯麗和數量曾經與中國相當。……王致誠神父告訴我們圓明園——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其中有)四百座樓閣;全部建築如此不同。”他把自己看到的中國園林畫成圖印在這本書裡。

在英法等歐洲國家爭相仿造中國園林的過程中,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模仿的有點像,比如法國LIIe-Adam,Cassan公園的八角亭。因為中國皇家園林裡有那麼多農業景觀,所以在凡爾賽宮裡出現了小特里阿農農舍這樣的農業景觀。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凡爾賽宮小特里阿農農舍

仿造最好的還是錢伯斯在英國倫敦郊外建的邱園塔。明朝時曾有來華傳教士把南京大報恩寺塔畫成畫帶回去,因此許多人說邱園塔是模仿大報恩寺塔,大報恩寺塔帶有江浙一帶建築的顯著特點,屋頂都是翹角的,而邱園塔屋頂並不翹。我覺得他仿的是廣州六榕寺的六榕塔,因為錢伯斯到過廣州,透過六榕寺六榕塔的老照片,可以發現它和邱園塔造型非常相似。仿建做得最像的還是建築師,而不是傳教士。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當時歐洲貴族將絲綢之路傳過去的中國瓷器或者絲綢上出現的建築物都作為中國園林的代表,在自己的園子裡仿造,實際那些人原本的根據並不充分,那些圖案上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圓明園。

不過也有一個傳教士曾經把《圓明園四十景》圖帶回了歐洲,但是他帶的不是絹本畫,而是一個木刻版。1774-1789年法國的勒胡士(Le Rouge)出版了《新潮園林詳解》,這套建築師用書差不多有十卷,第四卷中的15、16冊以圓明園為題介紹中國園林,將《圓明園四十景》圖完全收錄,並以沈源、孫祜所繪木刻版為藍本,用銅版畫的辦法重新摹寫了一遍,但是在每個景點裡加了天鵝和帆船。

我們發現中國建築對歐洲的影響並不僅僅侷限於建築,美國觀念史學家洛夫喬伊說:“中國園林是歐洲浪漫主義的起源之一,它推動和促成了浪漫主義的轉向。”

古建築讓人重新思考

“想象力”的價值

讀了他的東西以後,我對圓明園又有了一個新認識,覺得圓明園裡反映了很獨特的東西,有許多是超乎現實,特別有想象力的。比如帶有自鳴鐘鐘樓的小佛寺慈雲普護,比如比喻為仙境的方壺勝境,所以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說:“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蹟,這個奇蹟叫圓明園……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

中國古人確實是特別有想象力,衝破各種階段的束縛不斷髮展。建築史上就有許多超乎人類想象的東西。

古人修橋很有意思。泉州的洛陽橋是一座跨海峽的橋,那個地方特別難修橋,因為地下都是沙,橋基立不住,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時說牡蠣粘在海船上很結實,是不是可以把牡蠣種在石頭上?這就是著名的“蠣房固基法”,石頭邊兒上種了牡蠣不斷長,整個地基打了一大條,都是很結實的石頭,石頭上砌一層一層的橋墩。古人沒有起重機、吊車,橋墩砌完以後,怎麼把橋樑架上去?最後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把石頭開採後放到木排上,木排放到河邊,順著水漂下來,漂到橋墩這裡等漲潮了以後,水超過橋墩時,就把船開過去,把梁放到橋墩上,水退潮時船離開,這樣“浮運架橋法”出現了,這個很有想象力。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比如趙州橋,橋很長,搭在河床上時,伸出很長去,伸展的兩端就開了小窗,這樣發洪水時,水流從中間的洞可以走,從兩旁的小窗也可以走,一下子就分散了水流對橋的壓力,橋就比較結實耐用,像這種敞肩券的拱橋中國人早就想出來了,而且比世界其他地方早600年,在建築史上很出色。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趙州橋

再比如天壇,如果仔細觀察它會發現一個特點,它讓人感覺自己比什麼都高,可以跟天直接對話。原來這個壇築起來時,周圍所有的東西都要比這個壇低。南邊是圜丘,圜丘壇的圍牆比它低許多,人站在圜丘壇上覺得自己確實離天近一些。北邊的祈年殿也是周圍的東西都比它矮。通往祈年殿的路是直的,但路旁的地面是大斜坡,皇帝走在這條路上去祈年殿時,有一種心情,我要祈拜五穀豐登,跟天神對話,越走越接近天神。祈年殿附近的樹種植在斜坡上,越走近祈年殿,樹顯得越來越矮,讓人覺得越來越接近樹梢,這也是很有想象力的創造。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天壇

中國建築史研究起來,許多地方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想到的不僅僅是某個建築物什麼形狀、裡面有什麼東西,而是想到更多背後的東西。因此和園林中一個個具體的實體建築相比,圓明園的文化價值更值得重視,這些文化價值使我們有許多新的認識。

我們跟隨梁思成先生研究《營造法式》,發現《營造法式》的作者李誡本身就是非常超前的人,他把工料定額的管理手冊變成技術做法制度的書,用來指導設計和施工。一般的古人編書先看看古代文獻有什麼東西,然後把文獻拿來整合一下就算了,可是《營造法式》的作者找全國各地的工匠給他講他們掌握的技術,結果這技術一總結就寫了3000多條,而考究其他經史群書後只挑出來300多條。像他這種編法式的創作,在當時也是一種超前的做法,跟他以前的官員很不一樣,他非常具有想象力。

而且這本書的特點是“有定法而無定式”,告訴你方法,但是你不是遵循我給你的“式”就算了,你要在這個“式”的條件下自己發揮發展。《營造法式》有這樣一段話:“……取其輪奐鮮麗,如組繡華錦之紋爾。至於窮要妙奪生意,則謂之‘畫’。其用色之制,隨其所寫,或淺或深,或輕或重,千變萬化,任其自然。”這裡講畫彩畫的目標是畫出來最好像錦緞上的花紋那麼漂亮,但又說要根據具體情況發揮,或深或淺,或輕或重,任其自然,要放開,不要受法式的拘謹,可以自由地畫。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中國建築史裡的東西,能給我們今天的營養很多。中國古人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已經取得了了不起的領先世界的成就。瞭解古人的想象力,為現代建設提供借鑑,正是中國建築史研究的意義所在。

今天同學們都很年輕,前途都無量,現在不管學什麼專業,首先要具有想象力,然後沿著這樣的方向,沿著一個想象的目標去發展、去前進,就會大有所為。

我今天要講的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從教60年桃李滿園

今年也適逢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週年,郭先生從教60週年,演講結束後郭先生的弟子們攜帶自己的部分代表著作到現場向恩師彙報,並與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小琴一起向郭先生獻上祝福。

張小琴:郭先生您好!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人文清華講壇的製片人張小琴。剛才看郭先生講蓄水樓的探查過程,是不是很像一個破案過程?很有意思的是林徽因先生1933年曾經寫過這麼一段話:“中國建築的演變史在今日還是個燈謎,將來如果有一天,我們有相當的把握寫部建築史時,那部建築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偵探小說。”郭先生您覺得是不是有同感,是不是探尋古建築的過程真的很像探案?

郭黛姮:確實如此。林先生這個話寫的比較早,梁先生找中國有沒有唐朝建築,就是一個探案過程,他們在中國找了七年才找到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但是他們當時有個信念,相信中國必有唐構,帶著這種信念不斷破案,最後找到了。

張小琴:從梁先生、林先生到郭先生一直在不斷地解建築史上的謎題,熟悉我們的觀眾還記得,今年5月18日,正是郭先生把《營造法式》交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和新聞學院師生手中,開啟了人文清華講壇““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別旅程。今天郭先生又一次來到人文清華講壇,帶我們重返圓明園,可以說為我們這次的古建築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們也做了一個短片,在這裡跟郭先生和大家做一個簡短的彙報。

張小琴:我們非常欣慰的是這趟古建築之旅有一千多萬人次的觀眾收看,說明喜歡古建築的人還是很多的,這也是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週年之際,我們人文清華講壇和建築學院的師生獻給中國營造學社的小小禮物。今年不僅是營造學社成立90週年,還是郭先生從教整整60週年,我們祝賀郭先生。

郭先生,您從1960年跟隨梁思成先生開始註釋《營造法式》,到今年整整60年,您覺得這60年間,可以告慰梁先生的是什麼?

郭黛姮:我們從不瞭解古建築,不瞭解梁先生為什麼那麼熱愛古建築,到最後都變成特別熱愛古建築。另外,我們從古建築裡吸取了許多營養,這是其他的途徑沒有辦法得到的,這也是我覺得比較高興的。再有梁先生教給我們怎麼研究古建築,他很有名的一句話是:“讀跋千篇,不如得原畫一瞥……秉斯旨研究建築,始庶幾得其門徑。”這個告訴我們研究古建築也要理論聯絡實際,所以我們現在的選題,包括我的學生的選題,都是結合實際的,這個我們是一直秉承梁先生的學術思想在做。

張小琴:郭先生不肯說自己的成績,所以我們給郭先生做了一個總結,可能不太完全,我們看一下螢幕,左邊是郭先生出版的著作的一部分,右邊是郭先生主持的許多建築專案,滿屏的成就,我覺得應該足以告慰梁先生。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郭先生部分成果

張小琴:更重要的是在這60年間,郭先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今天郭先生的弟子們也來祝賀他們的恩師從教60週年,他們也曾參與了圓明園的研究工作。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郭黛姮先生(中)

方曉風(左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裝飾》雜誌主編

賈珺(左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賀豔(左三):清城睿現數字研究院院長

劉暢(右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李倫(右二):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景觀設計研究中心主任設計總監

殷麗娜(右三):清華大學城市與建築遺產研究院副院長

張小琴:我剛才問了郭先生一個問題,現在我想把這個問題也問問你們,郭先生從教60週年,你們有什麼能夠拿出來跟郭先生和梁先生彙報的?

賈珺:我作為學生,每次讀到太師傅梁先生的著作,或者看到郭先生的作品,都經常會想起《莊子·田子方》裡顏回對老師孔子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翻譯成白話就是老師走我也跟著走,老師跑我也跟著跑,但是最後發現老師跑得太快了,只能望塵莫及。這種心理我是非常強烈的。郭先生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常常令我們望塵莫及。郭先生招了8個博士生,20多個碩士生,分佈在不同的工作崗位,有的在大學做教師,有的在研究院做科研工作,有的在設計部門做工程設計,他們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績,涉及到許多中國傳統建築的不同領域,包括宮殿、園林、宗教建築、文化遺產保護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在郭先生的言傳身教下取得的一點小小成果。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弟子們展示代表成果

張小琴:1933年林先生說,中國建築的演變史在今日還是個燈謎,現在經過你們幾代人的努力,這個燈謎解得怎麼樣了?

賈珺:學術的探索永無止境,這個謎不僅我們這一代,可能我們下一代還要繼續做探索工作。跟梁先生、郭先生比,我們的成就是微薄的,好在我們還沒有退休,還有時間,還有機會比現在做得更多更好一點點。

張小琴:郭先生,您還滿意嗎?

郭黛姮:他們現在跑得都比我快。我的著作都是文化革命以後寫的,文革結束時我已經40多歲了,因為文革我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所以我覺得要補回來,雖然到60歲退休了,但我還要幹,一直幹到了現在。

張小琴:郭先生今年84歲了,還在做三山五園的解謎,還在探案子,今天有這麼多年輕的朋友和弟子,您對他們有什麼期待嗎?

郭黛姮:他們都有宏大的理想,我很支援他們,希望他們繼續往前走。

張小琴:謝謝郭先生。

我們這個系列活動叫做“穿越時間的距離”,“時間的距離”這五個字取自林徽因先生的一首詩。每一個歷史的研究者都像是一個時間的穿越者,一面回到歷史中去探尋,一面向著未來去傳承。在這個隊伍當中走在前面的是梁先生、林先生,還有郭先生和她的同代學者,再然後是郭先生的學生這一代,還有更多更年輕的清華之內和之外的學者。相信這個隊伍會越來越壯大,把中國建築中蘊含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延續、傳承下去。這也是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上,在圓明園被毀160年之際,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年之際,在郭先生從教60週年之際,可以告慰前輩、告慰先賢、告慰祖先的。

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郭先生60年來對中國教育事業和中國建築事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謝謝郭先生,謝謝各位朋友,謝謝大家!再見!

160年前燒掉的是個什麼園林?郭黛姮帶你“重返圓明園”

張小琴老師(左)和郭黛姮先生(右)

本場演講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衛視等媒體的記者到現場進行了報道。

人民日報客戶端、央影片、中新網、騰訊新聞、搜狐教育、鳳凰網、咪咕影片、咪咕圈圈、一點資訊、ClassIn直播教室、學堂線上、今日頭條、抖音、B站、微博和快手等網路平臺對活動進行了線上同步直播。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原標題:《重返圓明園——人文清華講壇郭黛姮演講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