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這句話究竟對還是不對?

對於地震易發區的人來說,買房子應該買低樓層還是高樓層,這個問題關乎生死。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不少人會認為,地震的時候肯定是高樓層危險,越高的地方掉下去不是更慘嗎?

要知道哪個樓層安全,我們就要從地震中樓房是怎樣倒塌的開始講起。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地震波襲來

不少人有一個問題,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究竟是

在左右搖、前後搖、還是在上下搖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得看地震的時候都產生了哪些地震波。

地震產生的根源是

地球板塊間產生了能量需要釋放

,地震就是地球的一個“放鬆”,能量

讓地球內部的物質產生了振動

,從而產生了波。

一般來說,每一次發生的地震,產生的地震波

頻率、波長

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總的來說有三個種類:

縱波、橫波、面波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物體在地震的中的搖晃其實是混合性質的,這其中

縱波速度最快,為5.5~7千米/秒

,它是最先到達地面的地震波。

縱波是上下搖晃

,破壞力比較弱,並不是造成建築毀壞的主力,只是一個幫兇。

緊接著縱波而來的是

橫波,速度3.2~4.0千米/秒

,它是

左右、前後搖晃,破壞力更強

,但它也同樣不是建築毀壞的最主要原因。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到達地面的波往往並不是單一的型別

,它是橫波和縱波在地面產生了交匯形成的一種

混合波,叫做面波

面波會沿著地表傳播,是

造成地震建築倒塌的罪魁禍首

,它基本上涵蓋了上前左右前後各個方向的波,我們在經歷地震的時候,也說不清自己到底在朝哪個方向搖晃,只覺得搖得厲害。

理論上講我們

首先是上下搖晃,然後再左右、前後搖晃,最後變成了混合搖晃

,橫波持續的時間要比縱波久,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側向移動,即前後左右搖晃。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橫波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

不能在液體中傳播

,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地震和在水裡感受到的地震不一樣。

當然,如果

地震產生的振幅足夠大

,那麼甭管是橫波、縱波還是面波

都能將建築物震垮

很多人都認為,低樓層在地震的時候比高樓層更安全,其實並不見得,因為按照接觸時間來說,

低樓層是最先接觸到地震波的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樓房的垮塌

我們都知道,波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減弱,因此

高樓層接收到的地震波能量不如低樓層

這導致低樓層受到的破壞遠大於高樓層,很有可能

大樓直接從根部來時倒塌

,上面的重量全部壓在了低樓層身上。

低樓層的住戶遇到這種情況,就猶如五指山壓在了身上。

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發生,在2008年地震的時候,

北川中學的低樓層基本上陷入了地下

但是,以上情況只會發生在特大地震上面,也就是

第一波到達地面的縱波直接就毀壞了建築物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多數情況下,房屋都是在面波到來之後才開始垮塌的,這個時候最危險的反而不是低樓層而是高樓層,因為

在混合波里面,房屋前後左右搖晃的時間比較長

樓房會從中間攔腰被截斷,導致高層樓發生墜落,這個時候

高樓層的人就相當於從很高的地方掉下來

此外人們覺得,低樓層更安全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容易逃脫出去,地震的時候能夠更快地跑到外面去,事實真的如此嗎?

地質學家們對地震進行了多次模擬,他們總結出了一個

“黃金12秒定律”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所謂的“黃金12秒”是指,

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這過程會持續12秒的時間

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從家裡跑到外面空曠的地方,

只有12秒左右的時間可以逃跑

那麼,多少樓層的人才可以在12秒之內跑出大樓呢?

答案出乎大家的意料,哪怕是底樓的人

12秒徹底離開建築都很難做到

,更不要提二樓及其以上的樓層了,跑出去的機率幾乎為

0

所以那句

“大震跑不了”其實是對的

,因為地震來了,根本來不及跑。

可是

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乖乖認命了

,難道自己的生命在地震面前還不能做主嗎?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地震中的自救

對於位於地震帶地區的居民,

在地震面前的首要目標不是逃出建築,而是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

科學家們建議,地震帶的家庭

應該常備地震急救包

,裡面準備好壓縮食物、水、以及一些緊急藥物。

還有,千萬不能忘記一張資訊卡,

上面會寫上自己的身份資訊和血型

,這樣在被救援出來之後,救援人員才能在第一時間提供救助。

急救包應該放在家裡的顯眼處,在地震發生後拿上急救包

躲避在比較堅固的位置,如桌子、床的下面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千萬不要懷著“我一定要跑出去”的想法,基本上是跑不出去的,反而在樓道遇到地震,傷亡的機率更大。

如果地震發生的時候在室外,那麼

應該遠離一切建築

,連樹、路燈等較高的物體都不要靠近,儘量在開闊地帶。

有人會問,既然地震基本上逃不掉,為什麼還要組織學生等人撤離呢?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我們看到的學生撤離其實是發生在地震之後,

撤離的目的不是躲避地震而是躲避餘震

地震是地球的能量釋放,但是

這股能量不是一次性發洩完畢的

,會分時間段,間隔幾分鐘到幾十年不等。

有的時候,一個大震說不定樓還沒有倒塌,結果一個餘震讓它倒了,這就

好比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震之後若是房子還沒有倒,並不表示它很安全,

很有可能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已經出現了裂痕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因此,在大震之後,應該儘快離開房屋去往空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黃金12秒定律”了,

不用慌張,有序離開建築就可

但是還是要注意不要使用電梯,因為不確定電梯井是否已經變形,

儘快走樓梯離開建築去往空地才是正確的選擇

我國的建築會劃分為

甲、乙、丙、丁4個抗震等級

,甲、乙類會要求更高,在當地設防的等級上增加一個或者更多的級別。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比如當地設防的地震等級是8級,那麼甲、乙類建築就會被要求抵抗9級地震,而丙、丁類只需要和當地設防的地震等級相同即可。

我國的建築至少能抗6級地震

,級別越高的地震發生的機率也越低,因此日常中遇到的地震以小震為主。

小震對於我國的建築沒有破壞作用,我們遇到地震應該做的,是

保持好冷靜,不要慌亂

即便是需要撤離出建築,也要有序進行,不然發生

踩踏、跳樓等事件

,那才是悲慘的結果。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究竟選擇什麼樓層

那麼,買房的時候究竟哪個樓層更安全呢?其實還是那句話,

真的特大地震面前哪一層樓都不安全

,能做的就是在地震面前保護好自己的生命。

如果是小震,那麼

以我國建築的抗震級別,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這個時候也就不存在什麼高樓層、低樓層誰更安全的疑問了。

位於地震帶的建築,

抗震等級只會更高

,理論上講小震更不用怕,這也是為什麼四川地區的朋友們在遇到地震之後絲毫不慌,發個朋友圈冷靜一下。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沿海地區的地震帶,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建築,還要考慮如何預防海嘯。

日本的“3。11”地震中,死於地震的人數遠少於死於海嘯的人數。

地震還會引起山體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災害,救援不僅是救助被困在建築之下的人,還應該排除掉這些次生災害的威脅。

當地震發生時,從樓房倒塌原因看,低樓層和高樓層哪個更加安全?

地震只是地球巨大能量的冰山一角,人類在自然面前,就是這麼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