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漆書:最奇特,卻最入古

好好的毛筆,他偏將筆鋒剪去;寫字時人人都會將筆舔得“尖圓齊健”,他偏偏舔扁;我們見慣了筆間、字間、行間疏密適度,他偏偏寫得密不透風;既為書法,總得講究點墨色的濃淡桔澀,他偏偏全用濃重的焦墨寫,寫得其黑如漆,一黑到底。

金農漆書:最奇特,卻最入古

金農隸書

這樣的書法真是太奇怪了!寫這樣的書法的人,自然是個怪人。

金農為“揚州八怪”之一,其在民間的名氣應該比鄭板橋要小一點,但是在書法史上和書法界人眼中,其藝術成就和藝術地位都應該較之鄭板橋有過之而無不及。就這樣,金農為中國書法創造了一種前無古人的書體,雖然它並未讓人們迅速理解,更沒有讓市場迅速接受並給金農日益困窘的生活帶來絲毫的變觀,但是憑藉著他自創出這一獨一無二的書體,金農不但足可以從“揚州八家”中脫穎而出,而且足可以躋身於中國書法史上傑出書法家的行列。

金農漆書:最奇特,卻最入古

金農隸書

對此,金農似乎說得很清楚,他之所以自創這一書體,原本並不是為了市場,而是在於筆下書法的“奇古”。“奇”者,即鄭板橋所說“領異標新”也,此為藝術生命之不竭動力;“古”者,與眼前的功利、喧囂的紅塵、勢利的現實拉開距離。

這正是金農書法超越當世的原因所在!

金農漆書:最奇特,卻最入古

金農隸書

但是,任何的超越,都是建立在對於傳統充分繼承的基礎之上的。梁啟超在其書法理論著作《書法指導》中,曾經對此具體解釋說:“人類文化的歷史很長,都是一代一代繼承的,從而發展到現在這樣的高度…寫字這種藝術,更應從模仿入手。這不是說前人聰明才智比我們強乃是為了繼承和發展。”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是這樣而來,金農的“漆書”其實也是這樣而來的。

金農漆書:最奇特,卻最入古

金農隸書

所謂“漆書”,體式上應該算是隸書,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金農早期隸書,明顯可以看出其與多數學隸者一樣,多宗法漢碑,結字方整,用筆平穩,整體風格端莊。但是稍後進入中年其寫出的隸書則有了改變,這種改變粗看似乎並不顯著,但是我以為對於金農由隸書到所謂“漆書”的發展,幾乎起了決定性作用——此時他原本出自於漢碑的隸書作品中,竟然出現了一些漢簡風格的用筆。這隻要將他這個時期的作品與後來出土的《武威漢簡》稍加比較就能看出。

金農漆書:最奇特,卻最入古

武威漢簡

但是要知道,在金農的時代,漢簡還沒有出土,人們學習隸書都只是從漢碑取法,最多再參以一些摩崖與石刻,但是漢人的墨跡究竟是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所以漢以後,學習隸書者很容易犯的毛病便是以筆追刀,把原本屬於書法的隸書,寫得如當今的美術字一般,見不出筆墨的趣味,刻板而了無生機。

金農是不可能看到當時尚未出土的漢簡的,也就是說他不可能看到過漢人墨跡,但是他竟然筆下出現了與漢人墨跡如此驚人暗合的用筆,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金農漆書:最奇特,卻最入古

金農早期lishu

我們猜想,唯一的途徑就是他在大量臨習漢碑的過程中,目光能透過這些刀刻的痕跡,而能想象到其背後原本的墨跡狀態和用筆特點。這無疑是藝術的天才才能做到,這樣的天才,搜遍中國書法史,唯金農一人,更勿論“揚州八怪”中,或有清一代了。

其實,在金農中期的隸書中,“漆書”就已呼之欲出了,似乎就只等他將筆鋒剪去;他的“博學鴻詞科”名落孫山,似乎就是上天為他所做的一次安排!

今天,對於“漆書”本身,人們仍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人們似乎毫無爭議,這就是自創出“漆書”的金農是一位藝術的天才,不為別的,只為他的目光能透過漢碑上原本的刀鑿之痕,看到其墨跡的肌理與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