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祭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今日臘月二十三,小年,也是祭灶日。我們熟知的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說的就是貼在灶王爺神像兩邊的對聯。關於祭灶有很多經典的文藝作品,比如侯寶林的相聲《買佛龕》,曹寶祿先生的單絃《五聖朝天》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回顧一下。那麼代代供奉的灶王爺究竟是哪位神仙呢?

臘月二十三祭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北京順義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灶王爺本姓張,家住順義張各莊。”順義人家家戶戶供奉的是張各莊人氏。順義人已經將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成功註冊為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把灶王爺的形象改編成評劇搬上了舞臺。

臘月二十三祭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傳說,古時候有座盤古山,山下有戶張姓人家,哥哥是個泥水匠,弟弟是一個畫匠。泥水匠是個機靈人,盤的鍋臺又好燒又省柴,大家都稱他“張灶王”。畫匠是個手巧的人,畫龍龍能遊,畫鳥鳥欲飛,塑的泥神會發笑。山上的老道有本萬年曆,畫匠每年上山塑神,老道總要把當年曆頭(日曆)抄一份給他。畫匠把曆頭印上幾百張給哥哥。叫哥哥走村串戶盤鍋臺時送給人家。張灶王人緣好,又懂家常,不管到誰家總是拿著東家長去補西家的短,誰家裡生了氣,經他一勸解,就和好了。他活了80歲,那年臘月二十三壽終了。哥哥在世的時候,地裡該種什麼,哥哥指點,家裡的柴米油鹽,哥哥操心,畫匠可省心了。灶王一死,畫匠成了一家之主,沒當過家的人處事無方,瞎叨叨,兒子、媳婦都不聽,兒子們打,媳婦們吵畫匠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又到年尾臘月二十三,他攤開紙畫了起來,先畫上哥哥,又把早死的嫂子也畫上,上面畫兩條龍抬著曆頭,下面又畫上十二個童子。他畫好,悄悄地掛在廚房裡後牆上,過了一更天,他把睡了兒子、媳婦們都喊起來。畫匠說:“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你大伯你大娘成了仙,玉帝封他灶王神,讓他到下界坐在廚房裡看著各家。年年二十三上天去七天,把各家的事稟給玉帝,對那些好吃懶做、攪家不賢的人,都要提出懲治的辦法,只要玉帝點了頭,大年初一回來就辦。”畫匠一說,兒子兒媳面面相覷。到廚房一看,果然有泥匠夫妻在灶旁的牆上,嚇得兒子、媳婦們跪下磕頭求饒。畫匠就放上糖。然後跪下替兒子、媳婦們求情說:“哥呀哥,親不親,一家人,不要怪罪他們,以後他們學好就是了。你要上天好話多說,壞話休提,照應咱家安寧無事。從今後,你是一家之主了,都聽你的。”說罷,又寫了一副對聯貼上。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下界保平安。橫眉是:一家之主。

臘月二十三祭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第二天,媳婦們就把這事傳了出去,加上各家各戶也都想念張灶王,人們都找上門來,求畫匠把灶王神的畫像畫一張,貼在廚房的後牆上。從此,男耕女織,尊老愛幼,日子康樂了,都說是灶王爺保佑的,因此,每逢臘月二十三晚上,點上蠟,燃著香,放上火燒,供上灶糖,虔誠地磕著頭禱告一番,讓張灶王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臘月二十三祭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祭灶,本是一樁源遠流長的風俗,在《禮記》和《白虎通義》中,就記載了作為“五祀”之一的祀灶。《禮記·月令》規定在夏天祭灶,《荊楚歲時記》則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方人在臘八祭灶。成書於乾隆三十四年的《國朝宮史》卷六載:“祀灶儀,每歲季冬二十三日,坤寧宮祀灶。宮殿監先期奏聞。至日,宮殿監率各該處首領太監等設供案、奉神牌、香燭、燎爐、拜褥各具、陳祭品三十三、黃羊一。屆時,奏請皇帝詣佛前、神前、灶神前拈香行禮。禮畢,皇帝還宮。宮殿監奏請皇后行禮,亦如之。禮畢,皇后送燎回宮。”

臘月二十三祭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老北京祭灶的方式如《霓裳續譜》中所唱的:“臘月二十三,呀呀呦,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是人間善惡言。一張方桌擱在灶前,千張元寶掛在兩邊,滾茶涼水,草料俱全,糖瓜子,糖餅子,真素兩全,當家跪倒,手舉著香菸,一不求富貴,二不求吃穿,好事兒替我多說,惡事兒替我隱瞞。”所謂“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熬熟的麥芽糖未冷卻時抻拉出瓜的形狀,製成糖瓜。將其剁碎融化,塗在灶王畫像的嘴上,灶王受了糖稀的“賄賂”,就只能甜言蜜語了。

新時代很少再有人祭灶,但是因這種習俗積澱而成的文化卻時常可以見到。比如“當面說好話”,比如行賄上級官員,多說好話壞事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