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劉備稱帝

公元219年,劉備贏下了漢中之戰,並在當年進位漢中王,221年一鼓作氣登基稱帝。公元263年,以復興漢室為口號的蜀國最先滅亡。蜀亡以降,人們多對其滅亡的原因進行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黃皓專權,二是蜀漢無人,三是姜維多次出兵無果,耗費了大量的國力。以上三條原因說法沒錯,但文史君認為,蜀國之所以如此快速地滅亡,與其政權的本身矛盾和劉備政權的締造過程有著深刻的聯絡。

一、劉備的四股勢力

公元214年,引狼入室的劉璋被劉備消滅,劉備順勢成為益州之主。217年劉備向駐紮在漢中的曹軍發動攻擊,219年戰勝後隨即在當年的七月自稱漢中王。221年,劉備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一躍登基為帝。然而42年後,這個打著匡扶漢室名義的蜀國卻最先滅亡了。蜀國的滅亡沒有經過特別熱血的抗爭,僅僅兩個月便舉城獻降。蜀國快速滅亡的背後是其政權內部的極大矛盾。自劉備入蜀為主之後,他手下的勢力可以分為武人草莽、荊襄勢力、益州勢力和外附勢力四股。前兩種又可以劃為荊州勢力。

所謂武人草莽勢力,就是最早跟隨劉備起家的一群人,代表人物有張飛、關羽、趙雲、糜竺等人。這群人都是我們比較熟知的,每個人的故事都能說上兩句。這群人有幾個特點,一是出身低微,無論是賣鞋的主子劉備,還是亡命狂徒關羽,除了糜竺基本都來自社會中下層;二是他們均為武人,缺乏士人身份。關羽、張飛就不用說了,劉備從小就不愛讀書,文化水平不高。雖然這群勢力出身差,但是他們入行早,跟隨劉備又出生入死,最後在蜀漢陣營中均獲得了極高的地位。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趙雲

劉備寄寓荊州時,依然不忘招兵買馬。他深刻地吸取了原來用人的教訓,進入荊州以後便加大了對士人的搜尋。這裡面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龐統以及在《出師表》中被提及的蔣琬(零陵)、費禕(江夏)、董允(南郡)等人。很明顯,劉備此時招募的人才偏向於謀略型別,與前面的關羽、張飛完全不同,這群人也確實為蜀國的建立和發展獻出了巨大的力量。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諸葛亮

至於益州勢力是比較複雜的。劉備跟之前的益州劉焉、劉璋父子都是外來勢力,這就形成了外來勢力和益州土著勢力兩股集團。劉備反客為主拿下益州後,劉璋的益州勢力又可以分為親劉(備)勢力和敵劉(備)勢力。劉璋留下的勢力不僅與益州土著勢力之間有矛盾,其內部的一部分還與劉備有矛盾。劉備作為外來勢力,必定會觸犯益州本土勢力的利益,這些勢力具體可以分為益州土著親劉勢力、益州土著敵劉勢力、劉璋部下親劉勢力、劉璋部下敵劉勢力,這其中最大的矛盾是益州土著對入侵勢力的矛盾。

最後一股是外附勢力,代表人物是馬超和魏延。此兩人未依附劉備之前均已名聲在外,都擁有自己的軍隊,他們對劉備的最大功勞是助劉攻蜀。他們功勞雖大,功勳雖高,但始終進入不到政權的核心,得不到信用。馬超晚年小心行事,如履薄冰,早已不復當年勇;魏延桀驁,沒有意識到處境,最終身死族滅。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魏延

總的來講,前兩股勢力深得劉備信任,彼此同心同德,外附勢力體量小不足為慮,真正讓劉備擔心的是益州勢力。由於蜀國政策的失當,最終導致益州勢力“賣蜀”。

二、劉備勢力內部的合作與矛盾

益州勢力的複雜性必然要求統治者小心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劉備的主要政策就是籠絡。比如劉璋的董和被任命為掌軍中郎將,甚至官職同諸葛亮併為左將軍大司馬府事。此外還封李嚴為太守、吳壹為討逆將軍等等。這一時期的劉備、諸葛亮均施政有方,故彼此配合得都不錯,典型的例子就是蜀吳猇亭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藉口向吳國發動戰爭,這次戰爭雖然慘敗,但卻是劉備這股外來勢力與其他勢力的一次合作。這次參戰的重要將領有很多陌生的面孔,有荊襄的馮習、馬良,益州的黃權、馬忠,還有少數民族的胡王沙摩柯等等。在這次戰爭動員中,劉備動用了他所有的勢力,儘管戰爭失敗了,但可以看到蜀漢內部各種勢力之間的妥協與合作。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劉備的用人策略是正確的。猇亭之戰以外,劉備在經營後方時也多用熟悉地形的益州勢力。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然而表面的合作並不能掩蓋掉愈發膨脹的矛盾。

首先是士人與武人之間的矛盾。劉備在寄寓荊州時就發現了謀略型人才的極大用處,他在得到孔明時興奮的自稱“如魚得水”,劉備和諸葛亮的過分親密直接引起了張飛和關羽的不滿,儘管經過劉備的調和,但雙方似乎一直貌合神離,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的矛盾。士人看不起武人,這在那個年代非常普遍,寒門出身的自然不入貴胄法眼,不然袁紹就沒必要一直強調他四世三公的身份了。莫要說關羽、張飛,即便是劉備也經常受到輕視,門閥是寒士們永遠的痛,好在漢末時期門閥觀念還不濃厚,也並非如同天塹一樣難以跨越。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門閥的代表袁紹

當然了,劉備勢力內部最主要的矛盾還是益州勢力的面服心不服。

劉璋父子當時入蜀時就曾經鎮壓過益州大族土著,雙方始終都有嫌隙,劉備取而代之後,這個問題也被繼承了下來。不管是哪個外來勢力,益州土著的利益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侵害,關鍵在於多少的問題。益州勢力對劉璋執政闇弱的失望是劉備能夠入蜀的重要原因,但這也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

劉備入蜀後有兩個需要面對的事情,一是安排好劉璋的部下,二是處理好與益州土著的關係。前面我們提到了劉備等人對益州勢力的籠絡,這種籠絡也不是全範圍的,還有一批被打擊的人。被打擊的人肯定時刻想反,原本就不親劉的勢力更是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最早跟隨劉備入蜀的草莽英雄和荊襄勢力均相繼過世,諸葛亮去世後,益州勢力蠢蠢欲動,蔣琬費禕執政時,已難以鎮壓住益州勢力。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草莽英雄和荊襄勢力相繼過世

諸葛亮北伐政策的旁落是益州勢力的一次重大反抗。

眾所周知,劉備死後,諸葛亮向魏國發動了多次攻擊。弱小的蜀國為何要攻擊強大的魏國?復興漢業自然不必多說,轉移國內矛盾也是其主要動機。當一個國家內部矛盾無法調和的時候,戰爭往往是轉移矛盾的重要手段。諸葛亮死後由蔣琬執政,他繼續想透過這項政策來化解荊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不過沒有成功。

蜀國連年北伐,給國內的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難,益州集團首當其衝。諸葛亮在世時,益州集團還有所收斂。蔣琬執政後,能力不足以壓制眾反對聲音。公元239年,蔣琬試圖東進沔水路,襲擊北魏的上庸、魏興,卻遭到反對,不了了之。終蔣琬執政十一年,其待在漢中(蜀都在成都)就有六年,可見蔣琬北伐之心。然而由於朝中大臣的反對,始終不得實現。北伐的被否定,與其說是蔣琬失敗,不如說是荊州集團的沒落。

待到費禕去世,荊州集團的勢力一落千丈,益州集團反而牢牢的把控了權力中樞。費禕以降,擔任尚書令、平尚書事、大將軍等重要的人物中,絕大部分都是益州人士。

公元258年,益州土著譙周發表了《仇國倫》,在這篇文章中,他含沙射影地道出了益州土著對外來入侵勢力的控訴。令人意外的是,發表如此言論的譙周竟然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這間接說明了蜀漢政權益州化了,劉備之前的外來勢力正在被逐漸瓦解。

“不是蜀人的蜀漢,就滅亡好了!”益州土著為何如此仇視劉備?

譙周

蜀漢政權內部的分裂與益州勢力的壯大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公元263年9月,魏國大將鄧艾伐蜀,益州土著居然隔岸觀火,鄧艾大軍如入無人之境,迅速逼近成都。蜀後主禦敵無策,接受了臣下提出的獻降策略。而提出獻降策略的人就是益州土著譙周。對於土著來說,獻降無疑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益州以及當地的大族勢力。蜀國居然兩個月就被消滅,其內部矛盾可見一斑。

蜀亡後,司馬昭為了穩定益州,便下令遷出了幾乎所有的外來勢力,益州勢力“蜀人治蜀”的願望得以實現。

文史君說

劉備集團並不能代表益州土著勢力的全部利益,這是蜀漢滅亡的深層次原因。黃皓專權、蜀漢無人等原因加速了這個滅亡過程。當蜀後主及其智囊團沒有處理好這層關係的時候,便是益州土著反叛的契機。益州大族勢力最終以滅囯的代價取得了“蜀人治蜀”的權力。

參考文獻

黃昊:《蜀漢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安徽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白楊、黃樸民:《論蜀漢政權的政治分化》,《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士為知己)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