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決策失誤,被朱元璋所滅,為什麼他的兒子成了朝鮮人

大家都知道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之後,在江南地區形成了大致三個割據勢力,分別是長江上游的陳友諒、長江中游的朱元璋和長江下游的張士誠。這三股勢力都想扛起“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大旗,因此在北伐滅亡之前,三股勢力爆發了規模龐大的兼併戰爭。按道理來講三股勢力中勢力最強的陳友諒應該揮師東下,相繼消滅朱元璋和張士誠,進而北伐蒙元統一全國,成就萬世不拔之基業。可是結果大家都知道,陳友諒在和朱元璋鄱陽湖大戰中失敗慘死,這是什麼原因呢?

陳友諒決策失誤,被朱元璋所滅,為什麼他的兒子成了朝鮮人

據《明史》記載,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陳友諒登基稱帝后,國號為漢,史稱“陳漢”,不久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

應天府

(今江蘇

南京

)。此時的朱元璋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股勢力之間,可以說戰略地位十分的不妙。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堅守南昌(當時叫洪都)三個月,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沿江西上前去援救,陳友諒聽說朱元璋援軍將至,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率軍列陣於鄱陽湖,想一舉殲滅朱元璋勢力。由此爆發了中國海戰(水戰)史上最著名的戰例——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最為依仗的是數百艘樓船,這些戰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並將每艘戰船連鎖為陣(估計陳友諒這傢伙不讀書,不知道魏武帝曹操的故事)。戰鬥初期,朱元璋的軍隊因為船小兵少,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均損兵折將。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戰船,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這完全是元末版的赤壁之戰嘛。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一眼,卻智勇雙全,是陳友諒手下的心腹愛將。陳友仁死後,陳友諒士氣開始低落。

陳友諒決策失誤,被朱元璋所滅,為什麼他的兒子成了朝鮮人

後來陳友諒得知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便下令次日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得到小心後,將計就計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陳友諒軍眼睛都花了,不知道目標何在,大敗而走。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之後陳友諒只能率軍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鄱陽湖的湖口,攔截其退路。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脫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如果朱元璋也登岸趕殺我軍。我們進退之間肯定不能抵抗。”此時的陳友諒心急如焚,優柔寡斷的他在逆境之中說了一句最不該說的話,他說:“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鬼迷心竅的陳友諒此話一出,左金吾將軍便料定陳友諒必敗,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而陳友諒雖說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但並沒有執行,仍舊在戰船上困守,處境更加困難。

陳友諒決策失誤,被朱元璋所滅,為什麼他的兒子成了朝鮮人

不久,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率軍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就在此時最詭異的一幕發生了,陳友諒當時從自己的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不幸被飛箭射中頭顱,當即就慘死於船上。也不知道這支箭是敵軍的還是友軍的,真是點背喝涼水都塞牙,隨後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後來部將擁立陳友諒的次子陳理在武昌即位,但不久之後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就此朱元璋霸業路上的最大障礙陳友諒實力被掃清。陳理投降後被封為歸德候。數年之後,朱元璋將陳理送往高麗定居,陳友諒的子孫後代就成了朝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