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希望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所在的公司能讓自己所有的東西儘量都發揮出來,不要讓自己沒有什麼用處一樣的待在那裡,而如果真的發展不好的話,有很多人會選擇換一家公司,總之就是要找到讓自己滿意的。而在古代這就更重要了,如果一些謀士將軍沒有跟著好的主子,那自己的一生可以說是就廢了,自己是被埋沒的。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當然在古代自己的主子發展得怎麼樣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帶著自己的都不行了,那自己自然是沒有什麼發展可言的。就像三國裡,前期也有很多諸侯,但是隨著時間往後發展,越來越多的諸侯就開始不行了,其實他們身邊的很多人才我們也就沒有機會看到了。而一直撐到最後的是劉備曹操和孫權,我們也得以見識了他們三個手底下很厲害的人。歷史上很有名的赤壁之戰,這場是三個國家都參與了的。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只不過曹操是自己一派的,劉備和孫權是一起的。這場戰爭所用的點子主要是由蜀國的諸葛亮、龐統還有吳國的周瑜想出來的。而這一次曹操完全只壞運氣,輸得很慘自己手下都沒有多少人了,為了不讓自己再消耗更多,曹操只能趕緊回家了。赤壁之戰的結果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很有影響的,因為這場戰爭決定了三國大致該是什麼樣子。經過赤壁之戰後,劉備成功把荊州變成了自己的,劉備也算是離自己想得又近了一點兒。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自己想的就是讓這天下重新回到漢室人的手裡,但是自己的所有計劃都要和在自己旁邊的吳國好好配合。諸葛亮對劉備說,我們必須得主動做些什麼,才能讓孫權更相信蜀國,所以劉備就只能娶了孫權的妹妹。這樣的關係孫權應該對自己完全放心了劉備心想。其實諸葛亮還沒有出山的時候,劉備讓他為自己分析他應該怎麼做的時候,諸葛亮告訴他益州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劉備想要站住就得把益州握在手裡。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而同樣的話並不止諸葛亮說過,還有一個人也說過,這個人就是龐統,他說劉備只有拿下益州才能更穩一些。其實這益州一開始是劉璋的,不過劉璋的勢力一點兒也不強。當時除了劉備還有其他人想要益州,是張魯。張魯就直接打到了劉璋的腳下。而劉璋自己肯定是打不過張魯的,他和劉備的地盤離得近,而且劉備經過赤壁之戰後又很有名,所以劉璋就想讓劉備出來。龐統聽說後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劉備可以和劉璋一起打了張魯之後,再把益州給要過來。於是龐統就把這些和劉備說了。劉備肯定是答應了劉璋要幫他的,關鍵是劉備早就很想要益州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了。而且自己手下的人也說自己這一次可以直接取益州,所以自己是完全可以這麼做的。只不過有的時候事情可能不會像自己想的那樣簡單,有些變化也是有可能的。後來劉備真的像答應劉璋的那樣守在一個地方幫他對付張魯。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其實是在等把張魯給趕走之後,之後才從劉璋手裡把益州給拿過來。而實際情況是劉備在固定的地方守了很長的時間,但是這劉璋就是不給劉備這邊兒送吃的,大家想想這麼多人,沒有吃的那不是等著被餓死嗎,果然能當上諸侯的都是有點兒本事的,自己的心裡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看誰想的狠了。龐統看這樣下去絕對不行,可能劉備會被困死在那個地方的,所以就對劉備說了三個解決的辦法。

三國裡龐統為劉備出的最後一計,若採納,孔明先生可以少奮鬥10年

第一種是直接乾脆點兒既然劉璋這樣不仁義那就直接趁晚上的時候打他就好了,他肯定沒有防備,那自己成功取益州就很可能了。第二種是做出一種假象,不對劉璋那邊兒怎麼樣,自己往自己的家走就對了,這樣劉璋的人看自己走了肯定會來追的,然後直接殺了他們,再去取益州。第三種就是什麼也不做,直接回家,再找其他的機會奪益州。但是龐統想的是劉備可以選第一個辦法,可是劉備偏偏沒有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