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餛飩”是一對關聯字,“餛”和“飩”不能拆開使用,也不能挪作它用。

這種情況,在漢語會意-象形系統裡非常罕見:

方塊字的變化是有限的,遠不如拼音文字字母的組合無窮無盡

,所以漢語在詞必達意的基礎上,常常力求一字多用。像“餛飩”這樣兩個字指一種東西,還不能挪作它用的,其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人對餛飩的偏愛,從造字之初,就溢於言表。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一碗餛飩丨圖蟲創意

01

川渝地區的抄手

/ 美在市井 /

作為中國最具市井傳統的區域之一,川渝地區與作為小吃的餛飩天然有著某些精神上的共通之處。抄手,這個描述百姓抄著雙手等熱餛飩吃的、市井畫面感極強的詞,因此而來。也有人說是為了描述這種小吃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已煮熟上桌。

顯然,都是吸引平民階級的飲食。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紅油抄手丨圖蟲創意

大部分抄手的餡兒並不講究和複雜,以豬肉最為流行,有部分也會搭配蝦米、雪梨、醪糟汁乃至牛肉、雞肉,但都不被視作正宗。當地人彷彿有種信念:唯有簡潔的豬肉,方能彰顯市井小吃的真章。

和川菜一樣,抄手最重視,也是最擅長的,就是調味。

清湯抄手不加紅油,以湯色清澈見底而聞名。筒骨熬湯衝抄手是最流行的配置,但也有人喜歡用加雞架和筒骨一起熬,兩種鮮味疊加,倍覺好吃。

在成都,還有極少數抄手用的是鯽魚奶湯,湯色白嫩,微黃的抄手在其中起伏,加入幾粒蔥花,顏色之美堪比水彩畫。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清湯抄手丨圖蟲創意

紅油抄手則反之,要加入厚厚一層油辣子,外加花椒白芝麻,麻辣鮮香俱全,視覺衝擊力極強。湯一般是不喝的,可以看作是整碗的蘸水,抄手本身的鮮美被底湯的重味放大,這是川渝地區的標準味道。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紅油抄手丨拍攝 呲呲

川渝地區把幹拌稱為“乾餾”,乾餾抄手必加的是油辣子、花生碎和小蔥,很多人也愛加醋、青椒醬、麻醬,調出類似於川菜的各種複雜味型。它可以視作無清湯的紅油抄手,但味道更銳利,也更能打動麻辣愛好者的內心。本來無味的抄手,被複合的料汁緊緊包裹,這是數倍的滿足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乾餾抄手丨圖蟲創意

02

扁食之名

/ 在遠方 /

作為遊牧和農耕文化融合的地帶,中國北方的餛飩名稱一直在變遷。宋朝時,它成了“角子”,這是描述用更少的麵皮包裹更多的餡料,自然選擇圓形的麵皮,對摺包起來,就形成了銳利的角的樣子——後來的餃子,由此發端。

而到了元朝,蒙古語把角子翻譯成了bansh,今天在河南洛陽、南陽,山西的晉中、臨汾等地,人們依然把餃子稱為“扁食”,就是來自於此。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在以前,餛飩和餃子一直沒有清晰的區別丨圖蟲創意

而因為航海,與中原地區保持了密切接觸的福建,當地人則把餛飩稱為“

扁食

”或“

扁肉

”。福建人喜歡“敲肉”,用物理方式捶打肉糜,出膠後成為彈牙的肉茸,除了做丸子之外,這種肉茸也適合包扁食,用它包出來扁食被稱為“

肉燕

”。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肉燕 | 拍攝 紫筍

本質上來說,這些食品,都發軔自餛飩。

今天,湖北人把餛飩稱為“包面”、安徽人把餛飩稱為“

包袱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麵皮裡包裹了豐富的材料。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麻辣包面丨豆果美食網網友ringlet靜

它們與北方的餃子同根同源

,都代表了中國餛飩文化的濫觴。這些地區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肉食曾經比較難得,但各類蔬菜瓜果取之不盡。當地人就在豬肉餡里加入豆腐、香菇、筍片、蔥、姜等各種地裡長出來的東西,豐富了滋味、節省了肉,也讓一頓餛飩吃完,肚子裡的營養結構更加全面豐富。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扁食,餡兒裡有大量筍丁丨拍攝 呲呲

03

餛飩,雲吞

/ 味在舌尖 /

江南地區,是餛飩文化起步最晚的。

其中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點,也許與江南地區自古的米食文化高度相關:稻米這種不用碾磨,直接烹飪,就能獲得松化口感和香氣的穀物,雖然滋味未必勝過麵食,但顯然比麵食更簡單易操作。隨著秦漢開始、三國達到巔峰的南方大開發,原產於中國東南部江浙澤國的水稻,逐漸北上,並與西北而來的小麥最終相撞,拉開了迄今為止依然不休的中國主食之爭。

但神奇的是,今天江南地區,卻是把餛飩文化儲存得最完善的區域。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餛飩丨圖蟲創意

在江蘇、浙江和上海,則演繹出了“

大餛飩

”和“

小餛飩

”兩種邏輯完全不同的食物。

大餛飩是主食,要用梯形的餛飩皮,以元寶的形狀,包進更多的食材。餡料的選擇要葷素搭配,豬肉是主角,可以摻入一些海米、乾貝、黃魚、牛羊肉等精貴材料,豐儉由人;蔬菜則根據季節限定,筍、香菇、薺菜、小青菜、雞毛菜、矮腳大青菜或者芹菜都宜。

最重要的是要加入一定的肥膘,才能把餡子調得溫柔滋潤。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大餛飩丨拍攝 刺蝟

小餛飩是零食,餡子是次要,一丁點豬肉即可,重要的是麵皮和湯料。

早餐攤裡稱為縐紗餛飩,縐指表面皺起,紗指皮薄半透明,少了一個標準都不正宗;夜宵攤裡的則被稱為柴爿餛飩,形容流動餛飩攤用劈柴加熱煮餛飩,並打著竹板叫賣的樣子。縐紗餛飩講究爽滑,不能在湯裡久泡,開水衝紫菜榨菜即成;柴爿餛飩則需要柴火久煨豬骨雞架,燉出的白湯搭配。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

縐紗餛飩丨豆果美食網網友吃到工傷的廚師

到了廣東,雲吞文化出氣盛行。其實

粵語裡的“雲吞”(wonton),和吳語裡的餛飩發音幾乎一模一樣,這種皮薄餡鮮的食物,事實上與餛飩也是一母所生。

廣東人吃雲吞,喜歡用大地魚粉調味的湯搭配。大地魚就是比目魚,與豬肉的香、蝦仁的鮮和麵皮的Q彈融為一體。再來一箸用鴨蛋做的竹升面,這是嶺南街頭扛把子的雲吞麵。

扁食、雲吞、抄手和包面,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