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號霜降,涉及霜降的5個諺語都是滿滿的道理,看老祖宗咋說的?

霜降馬上就要來了!就在兩天後的10月23號。具體的交節時間點,就是23號的12點59分0秒。

霜降的意思是“晝夜溫差大,天氣寒冷”,作為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霜降每年交節於公曆的10月23號到10月24號之間。霜降交節時太陽黃經達到210°,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戌”位。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天氣漸寒始於霜降。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

2天后霜降節氣就要來了,在老祖宗為咱們後人留下的諺語中,有5個涉及霜降的諺語,背後都是滿滿的道理。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看老祖宗都是咋說的。

一、打了一斤霜,糧食無處裝

這句諺語中的“一斤霜”,並不是直面上的“霜打一斤”,而是想說下霜的日子很多。要說“打了一斤霜,糧食無處裝”有啥道理?咱們可以藉助冬小麥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加以說明。

冬小麥是需水較多的農作物,不同的時期內供水不足,會分別對小麥的分櫱、拔節、花芽分化形成有效穗和揚花授粉受精,增加穗粒數形成致命影響,最終都會導致產量下降。

小麥發芽及冬前分櫱適合土壤持水量70%——80%,越冬時適合土壤持水量80%——85%,拔節成穗期適合土壤持水量60%——70%,成穗後適合土壤持水量80%左右。

由於打霜本身就需要有充足的空氣溼度做保證,冬小麥播種出苗後的冬季打霜日子多,說明土壤墒情好,溼度大,有利於冬小麥冬前生長髮育形成壯苗,安全越冬,產生更多的有效分櫱。

墒情適宜,冬前和開春後的小麥生長好,形成的有效分櫱多,成穗自然也會多。冬小麥壯苗長成的穗子相對也會比較大,粒數多,成粒飽滿,千粒重高,產量自然也比弱苗麥田就好。如果冬小麥的畝產和總產量都多了,說“糧食無處裝”,也並非虛言。

二、寒露無雨,百日無霜。

自然界中的雨分為鋒面雨、對流雨、地形雨和颱風雨等四種形式,但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雨都必須有冷空氣的左右和助力也才可以。而成霜也有兩個缺一不可的條件,一個是霜點以下的氣溫,另一個就是要有100%以上的空氣溼度。

“寒露無雨,百日無霜”意思也就是說,假如寒露節氣交節後缺少有效降雨的話,主的是接下來較長的時間內,很難有打霜的現象出現。諺語中的“百日”,只是一種比喻,是為了說明打霜要等待的時間很長,而不是指絕對的“100天”。

在正常的年景裡,寒露以後,由於北方的冷空氣已經具備一定的勢力,咱們國家的大部分地區多會受到冷高壓的控制,結束雨季。

從道理上講,“寒露無雨,百日無霜”,一方面說明缺少有效降水,空氣相對比較乾燥。因此,也必然缺少水汽,難以達到成霜所要求的空氣溼度100%以上。另一方面說明,來自西伯利亞並影響我國的蒙古冷高壓可能姍姍來遲或實力弱,因此也沒有能夠帶來適宜成霜的低溫條件,長時間內的成霜條件都不成熟。

三、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露是空氣當中的水汽在晴天晚上凝結在表面溫度較低的地面物體上形成的水珠,地面物體上結露需要同時具備兩個先決條件,一個是空氣相對溼度必須達到100%以上,再一個是要有合適的晝夜溫差。

霜是霜降前後氣溫下降到霜點以後,貼近地面的水汽,晴天夜晚在地面物體上凝華出現的冰晶。霜的形成原理與過程同露極其相似。同時具備兩個基本條件,才會成霜。一個是空氣中必須含有比較多的過飽和水汽,再一個就是地面上必須有零度以下的草木等物體存在。

低溫、晴天並伴有微風時容易成露成霜,因為微風時會使滿含水汽的空氣緩慢地流經地面物體表面,從而不間斷地為成露成霜供應水汽。

之所以“風大夜無露”,原因是大風天氣裡的夜晚,風速快,湍流強,會因此使貼近地面的冷空氣與上層較暖的空氣發生強烈混合,變得降溫緩慢,並不利於露的生成。

之所以“陰天夜無霜”,從科學道理上講,是因為陰天與晴天相比,氣溫雖說可能會更低,但白天在厚厚的雲層遮蔽下,並不利於地面接收太陽的光照,使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形成空氣中的水汽。到了晚上,空氣中缺少充足的水汽,儘管氣溫低,但沒有多餘的水汽可供凝華,自然也就不能成霜了。

四、秋雨透地,下霜來遲。

前面咱們已經說過,霜是空氣中的過飽和水汽,在傍晚到清晨的低溫下凝結而成的。下霜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晚上必須有霜點以下的低溫做保證,還需要有充足的水汽。也說過低溫、晴天、微風容易成露成霜。

一般來說,秋雨同夏季的雨是不一樣的。秋季的雨與夏季的雨相比起來,相對比較纏綿淅瀝,沒有夏季的雨那麼暴、那麼急。“秋雨透地”,表明總的降雨量大,下雨的天數多。同時也說明,當時的天氣並沒有達到霜點以下,不然從天而降的就應該不是雨,而是雪了。

老祖宗之所以會說“秋雨透地,下霜來遲”,就是因為,霜降交節之後如果老是陰天下雨,雖然土壤溼度大,含水也很多,但長時間的陰天下雨,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當時的氣溫還是相對比較高,並沒有達到成霜所必須的霜點低溫條件。所以,才會使“下霜來遲”,需要繼續等待後續低溫條件合適也才可以下霜。

五、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

這句諺語中的“禾”字,指的就是水稻。霜降節氣正是南方單季雜交稻和雙季晚稻成熟的季節,水稻從抽穗到發育成熟要經歷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也叫黃熟期)、枯熟期等四個階段。

就水稻收穫來講,民間和科學上都有說法認為,“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丟三成”。乳熟期的水稻,含水量一般在90%左右,籽粒外殼綠色,內部尚呈凝乳狀,是絕對不能收割的,割了也只能用作牲畜的飼草。蠟熟期的水稻含水量在60%——40%左右,籽粒外殼雖為綠色,不過相比於乳熟期已經明顯變硬,但仍然還是沒有到收穫的佳期。完熟期(或者說黃熟期)的水稻,一般含水量為30%——20%,籽粒金黃,堅硬飽滿,此時正是收穫的最好時間。

水稻收穫過早,影響產量。因過早收穫而使籽粒空癟不飽滿的稻穀,曬乾碾米後米粒惡白率也會相應增加,品質下降,口感變差。但是,如果到了霜降之後單季雜交稻和雙季晚稻都會陸續完熟(或者說黃熟)。要是因故錯過了這一最佳收穫時間段,水稻便會進入枯熟期。

枯熟期的稻穗本身就會變脆,還有可能被霜打後致使稻穗倒折、低垂。無論是採用人工還是機器收割,枯熟期的水稻,一碰就會掉粒或斷穗。受風吹同樣也會斷穗或掉粒,造成產量損失。由於枯熟的水稻稻粒呼吸加強,澱粉含量也會隨之下降,致使粒重降低,碾米加工時米粒也易碎,不容易形成優質稻米。諺語“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的道理,也正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