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與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社會主要以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不同,韓國批判現實主義主要表現在電影方面。這些年,韓國電影出現了很多以批判現實為主的電影人,比如

李滄東、奉俊昊、黃東赫

等,他們的代表作有李滄東的《燃燒》、奉俊昊的《寄生蟲》、黃東赫的《魷魚遊戲》。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李滄東的《燃燒》

李滄東是韓國這些年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其視角始終對準活在韓國社會底層的邊緣人物。

《燃燒》這個故事的主角叫李鍾秀,他是一個年輕的快遞員。在一次偶遇兒時夥伴申惠美后,兩個人建立了一種介於朋友和戀人之間的某種不太穩定的親密關係。隨後又不得不直面惠美於北非回國旅程中所結識的親密朋友本,於是三人展開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

電影的主題聚焦的是韓國社會的等級的差異與對立,人際關係的冷漠與疏離,以及被壓抑的憤懣。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奉俊昊的《寄生蟲》

奉俊昊可以說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批判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他的每一部電影的背後都有鮮明的批判意識與時代特徵。

尤其是《寄生蟲》,呈現出了一個階層對立、階層固化、社會失範的悲慘社會。

《寄生蟲》故事很簡單,主人公基澤一家和樸社長一家分別屬於下流階層與上流階層。兩家不僅在家庭條件方面有著巨大的差距,且在階級流動上也存在著流動性停滯的問題。樸社長的子女能夠透過父母積累的財富穩定處於上流階層,而下流階層的子女透過自己的努力仍舊不能跳出階層的桎梏。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在這個階級固化的社會里,奇宇終其一生都難以透過教育完成階層上升,“躋身上層階級”只不過是泡影,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虛空。反觀樸社長家的多惠,她接受名校英語專業學生敏赫的課外輔導,且憑藉父母提供的優質教育和家庭背景繼承父母上流階層地位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黃東赫的《魷魚遊戲》

《魷魚遊戲》因為是剛出來的,劇情並不複雜。主要講的就是韓國某汽車廠前員工成奇勳,他賭博成性、欠債累累,人生絕望的時候,收到一個邀請,參與一場遊戲的競爭,勝者可以獲得一筆豐厚的獎金,這筆獎金足以讓一個窮人實現階層躍升,躋身上流社會。不過闖關失敗的後果是死亡。

參與這場遊戲競爭的都是社會底層人,邊緣人。其實,這就是有錢人主導的一場人性遊戲而已。一般的刺激對於他們已經沒什麼吸引力了,想出了這麼一個點子。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故事背景

跟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農業文明下的韓國是一個等級社會。社會被嚴格劃分為:

貴族、平民、農民三個等級。

具體而言為兩班、鄉班、士班、中人、庶孽、常民、賤人。

貴族包括政府官員、軍事精英和文人儒士;中間層為普通大眾,主要是富裕的農民、商人、藝人等;社會底層,指那些極端貧困的各種職業者。

這是一個非常固化的金字塔式的傳統社會結構

,他們的地位大多是由門第、家族、血緣等先天性因素決定的,難以憑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社會幾乎沒有什麼流動機會。法律也是嚴禁貴族精英從事商業或者體力勞動,階層之間有明顯的界限。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不過跟中國古代科舉制一樣,韓國也有著一種階層躍升的方式,讀書—中舉—當官,但這種流動非常有限。

總的來說,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之前,韓國是一個嚴格的等級社會,社會結構僵化、階層分明。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韓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具體而言是1961年,朴正熙上臺開始的。朴正熙上臺之後,韓國走上了威權體制。在國家的主導下,以“經濟第一”為中心,韓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入快車道。

經過30年的發展,到1990年,韓國躋身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創造了著名的“漢江奇蹟”。

我們來看一下韓國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30多年的經濟發展成就:

(1)20世紀60年代,韓國首都漢城(現在叫首爾)人口不足300萬,到1988年,漢城人口超過一千萬,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1992年,漢城人口占到了韓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2)1960年,韓國城市化率只有28。3%,到1985年,韓國城市化達到74%,基本完成城市化。

80年代末期,韓國已經實現人口高度城市化,80%以上的韓國人居住在城市。

城市化飛速發展得益於韓國快速的工業化。迅速的國家工業化過程使韓國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數量直線上升。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3)1962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為87美元,1992年為2945美元,1995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突破10000美元。

(2020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1.05萬美元),韓國在1995年就實現了。

(4)1960年,韓國中產階級比重佔全部人口的20%,1970年為30%,1980年為48%,到1987年為65%。作為社會主要部分的中產階級隊伍的日益擴大,反映了高速經濟發展對收入和職業多樣化所產生的影響。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20世紀 60年代到 90年代,在韓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隨著韓國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機會的增加,

大量的新富裕資產階級崛起,這是韓國曆史上“鍍金時代”。

在當時的韓國人眼中,

這是一個偉大而繁榮的盛世

,每一個韓國人臉上都洋溢著驕傲和自信,充滿了希望和夢想。

這是一個較高社會流動性的時代,一個機會均等的時代,不論出身,只要努力學習、考上大學,每一個韓國人都能實現經濟上的成功,實現階層躍升。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韓國只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從農業國家轉型成為工業化國家。韓國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政府主導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在保護私有產權制度的前提下,國家力量與市場力量高度融合,政府憑著國家的力量制定經濟計劃,確定發展目標,使用各種資源,有效地推動經濟的高速增長。

這種快速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也使得韓國進入到了現代性困境,

巨大的貧富差距、階層固化、社會不平等日益加劇,甚至產生嚴重的階級對立。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兩極分化的社會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加劇了韓國社會的兩極分化。工作崗位出現兩極化之後,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階層上升已經不再是隻靠個人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且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開始沒落,他們越來越難以維繫自己的地位。

中產階級的下沉使得原本的社會底層的生態受到擠壓與衝擊,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崗位被取代或淘汰。

在韓國鍍金時代,教育是實現階層上升的有效途徑,但現在正逐漸向階層世襲的途徑轉變。父母擁有的資本狀況,尤其是擁有經濟資本的狀況決定了自己的社會階層,而個人能力對主觀階層意識的影響力越來越少。

奉俊昊鏡頭下的韓國:一個兩極分化、階層固化、中產者下沉的社會

而且在韓國社會,房產已經成為判斷一個人的階層身份的重要指標,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由個人所擁有的房產規模決定。

階層固化意味著階層之間流動性的停滯,並造成了社會中持續的不平等。階層固化嚴重、階層間流動性出現暫時停滯。

當一個社會里看不到上進的機會,合法途徑已不能成為下流階層實現階級上升的可行之路時,越來越多的人就會痴迷於奇蹟和快速致富手段,社會就容易走向秩序崩壞、道德淪喪的境地。這種社會失範狀態下階層矛盾深化,階層對立便相應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