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在本專欄《申論寫作十大技巧》的前九章,筆者詳細闡述並舉例講解了關於認識申論、以德為先、審題精準、閱讀材料、問題模式、總分結構、構思構架、歸納概括、表達精簡這九個版塊,相當重要!事實上,真正能夠融會貫通這九個技巧和第十個技巧,申論拿下70+將是輕輕鬆鬆,破75+也不會太難,上80+也值得期待!如果對以上內容記不太清了,說明你還沒有掌握,建議“溫故而知新”,將得分技巧納入囊中!

這裡,筆者繼續講解第十章:掌握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

就地借材的依據在哪裡?

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當你已坐在申論考場答題的時候,特別是在答大作文缺乏思路,缺少內容的時候,有沒有什麼內容是值得你去借鑑和使用的?

當然有,那就是就地借材!

在此,筆者先解釋一下就地借材的依據!

在申論的最後一道大題中,會直接給出具體的答題要求:“結合材料,但不拘泥於材料”;“自擬主題,自定角度,以X為中心或主題寫一篇議論文”等等!

這樣的要求,明確指出兩點:

第一,申論材料本身就是可以用的,可以借鑑的材料!

第二,申論答題本身也是可以用的,可以借鑑的材料!

簡言之,在申論考場上,離你最近的,最好借用的材料就是申論材料和前面的小題答案!

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同時,材料之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才可以出現在一套申論真題中;如果,你讀不透材料,看不出材料之間的關聯,自然難以借用;或者,只是東抄抄、西湊湊而已!反之,在你讀透材料的基礎上,理解大作文的主題,從考慮借材的角度去思考,去構思構架自己的大作文,是不是可以直接省下兩百字?省下三百字?省下四百字?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篇八百至一千二百字的大作文,還會難以完成嗎?

筆者不敢說這樣做很簡單,但至少可以說難度降低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以上。

與其沒有方向感的亂抄亂湊,不如若有所思地去構思構架,合理利用可以借用的材料!對此,筆者稱為就地借材!

在這裡,先舉一個例子,再繼續講解核心技巧!

就地借材,四川申論真題舉例!

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臨時抱佛腳,效果真的好嗎?抱對地方,一樣挺好!

四川申論真題舉例:

問題一:根據“給定資料1-3”,概括當前我國人才迴流的具體表現。(20分)

要求:概括準確,內容全面;條理清晰,語言簡潔;不超過200字。

材料一: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回國人數穩步提升,高層次人才迴流趨勢明顯。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有共計313。20萬名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留學生人數的83。73%,形成了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

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筆者原創高分答題一如下:

一、 高層次人才迴流。

國力增強、廣闊前景、開放環境和政策扶持,學術和生活環境優,促使留學青年人才和外國專家回國創新創業。

二、 人才“逆城鎮流動”。

出臺優惠政策,提供空間平臺,繼承鄉賢文化,鼓勵年輕人、設計團隊、老幹部返鄉創業,如創辦農村合作社,設計+田園模式,村容+文化+產業。

三、 人才向二、三線城市流動。

展抱負、家鄉情,生活方式閒、營商環境好、社交網路佳;一線城市人才多、快節奏、壓大力、成本高。

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問題二:根據“給定資料4-6”,你認為採取哪些措施可以為企事業單位更好地留住人才?(30分)要求:措施得當,操作性強;思路清晰,語言簡潔;不超過500字。

材料四:

H科技有限公司是J市一家軟體服務類企業,目前公司最大的困境不是資金問題,而是無法留住人才。去年公司招了3個應屆畢業生,一開始先跟著技術大咖做專案,給出的月薪在7000元左右。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培訓,員工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和進行技術推廣的能力。然而招來的三個人走了兩個,都跑到“北上廣深”的大企業了,剩下的一個也有走的想法。

筆者原創高分答題二如下:

關於加強企事業單位留住人才的建議

科創小企業,

行業地位和企業文化弱,人才主動跳槽頻繁。

同時,

90後開放、自由、平等、分享、透明,對企業依賴性和忠誠度低,呈現代際特徵。何解?

樹立企業文化。

一種文化,凝聚一群人

學習日本企業,信任、尊重員工,員工則“士為知己者死”,注重精益求精,樹立工匠精神,堅持追求精品,一生一崗一件事;

生產彈簧夾頭的“獨角獸”上市公司出精品、佔市場。

加強自身基礎。

一個目標,吸引一群人

關愛員工全方位,員工付出有回報,注重精益管理,鼓勵改進生產;

M家居公司“改善之王”國外八日遊。

國有大企業,

工資分配製度“大鍋飯”,“土專家”無職稱、學歷差、難轉崗,被迫另覓高枝。何解?

改革國企制度,如

工資分配適度靈活,保證能者多勞亦多得,激發員工生產和創新的積極性;

再如

評職稱、升學歷、轉管理等根據工作實際表現,讓優秀者發展道路暢通。

高層次人才,

創造良好人才環境,讓流出變回流。

搭建專業平臺,

發揮人才學術專長,如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再講感情、重事業。

注重策略靈活,

海外高層次人才,務實避虛,求用、求常在。

培養本地人才,

遴選青年骨幹,資助出國學習深造,出臺優惠政策保障人才需求。

申論考場,無從下筆?立足就地借材,熟練二次概括,可拿高分!

問題三:“給定資料7”中劃線句子提到“

一個人可以選擇領略不同的人生風景,也可以選擇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請根據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結合給定資料,聯絡實際,以“流與留”為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50分)

要求:觀點明確,立意深刻;邏輯清晰,結構嚴謹;語言流暢,書寫工整;總字數800-1000字。

材料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人早已發現,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水不流動無以成河流大川、瀑布美景。而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事物,包括土地、生產技術、人力、貨幣、觀念等有形或無形的要素,都需要在流動中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價值。“一切皆流,無物常住。”

筆者原創高分答題三如下:

人才宜“流”亦應“留”(版本一)

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水在流動中形成河流大川,人才在流動中創造經濟社會價值。然而,初創型公司行業地位低、企業文化弱,國有型企業工資分配製度僵化、發展空間瓶頸限制,90後“數字原住民”的開放、自由、平等、分享、透明等導致企事業單位人才難留,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值得我們深思:如何取捨人才的“流”與“留”?

流,即人才的流動;

初衷在於尋求才華的舞臺、發揮的平臺、成績的獎臺;以此為據,宜“流”。國際上,高層次人才迴流;源在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內前景廣闊、開放環境、政策扶持等。城鎮間,逆城鎮返流;源在地方出臺優惠政策、提供空間平臺、繼承鄉賢文化、鼓勵創新創業。城市間,二三線匯流;源在職業發展前景、服務家鄉情懷、生活方式閒、營商環境好、社交網路佳。

(以下內容為付費內容,若並不贊同前面的觀點和理論,那就不必再往下看,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