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件楚文物有新家--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揭秘(組圖)

【來源:荊楚網-楚天都市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樵 何君輝 通訊員 喻少柏

十萬件楚文物有新家--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揭秘(組圖)

新省博全貌一新記者李輝攝沿新修大門走進省博,濃郁的楚風遺韻撲面而來:覆鬥形屋頂上,灰藍色琉璃瓦深邃悠遠;殿宇樓臺錯落有致,巨幅玻璃與灰色花崗岩映襯,如迷宮般奇偉;館前廣場上,凸顯千湖之省特色的十字形拱橋,再現了“魚沼飛樑龍鳳柏”的美麗傳說……本月底,省博新館將撩開她神秘的面紗。

十萬件楚文物有新家--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揭秘(組圖)

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彩漆盒

新館三足鼎立 陳列面積擴大近10倍

站在省博物館門前寬闊的廣場上,放眼望去,三棟大型仿古建築鼎足而立,構成一個碩大的“品”字。新建的綜合陳列館位居正中,陳列面積為2。4萬平方米,初設《戰國秦漢簡牘展》、《秦漢漆器展》、《鄖縣人陳列》等11個陳列性展覽,以不同專題來反映湖北考古重大發現,展示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遺存,以及春秋時代的楚國墓葬出土文物等。綜合館右側,是陳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編鐘館。該館自1999年元月開館以來,已接待了數十萬海內外遊客。左側,是2003年開始興建的楚文化館,面積為4700平方米,分為四個大廳,將以開疆拓土、鑠石鏤金、織文繡畫、髹器飾紋、力農重商、車轔馬簫、習俗風尚和妙理精彩等八個主題,集中展出相關楚文物精華。此外,該館還將陳列九連墩車馬坑的復原和複製品。據介紹,省博新館全部竣工後,用於文物陳列的總面積將逾3萬餘平方米,比原來擴大了近10倍。本月底,省博楚文化館將對市民開放,綜合館也將於明年開館。

十萬件楚文物有新家--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揭秘(組圖)

越王勾踐劍

10餘萬件出土文物 從庫房進入廳堂

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的一種區域文化。它同東鄰的吳越文化和西鄰的巴蜀文化一起,曾是盛開在長江流域的三朵區域文化之花。湖北被譽為楚文化的“搖籃”。但長期以來,由於沒有充分地發掘,人們對於楚文化的認識非常膚淺。上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江陵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沙冢、雨台山等楚墓、黃石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等,進行了成功的科學發掘,出土了數十萬件文物,它們多來自楚國和被楚滅亡的國家。但是,這些文物出土後大多保存於庫房,除了考古專業人員,市民根本無緣領略其丰姿。省博物館館長王紅星說,目前,省博館藏的26萬餘件(套)文物中,楚文物多達10餘萬件。新省博的落成和開放,將為海內外觀眾瞭解中國古代南方地區的歷史、文化、藝術、科技、經濟、軍事、民風習俗等,提供系統全面的實物和史料。

十萬件楚文物有新家--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揭秘(組圖)

吳王夫差矛

十餘件國寶聯袂亮相 勾踐劍與夫差矛“冤家”碰頭

“多年來,省博為外人所知的館藏文物,似乎只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省博研究員院文清說,新省博開館後,一大批楚文物精品將首次露臉,其中包括兩件國寶級文物:彩繪木雕小座屏和錯金銀鐵帶鉤(即古人用來扣腰帶的鉤子)。據院文清介紹,公元前五世紀,吳越爭霸留下兩件稀世兵器──勾踐劍和夫差矛。越王勾踐劍是國寶級文物,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縣出土;吳王夫差矛是一級文物,於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5號墓,與勾踐劍出土地僅相距兩公里。

在新館中,勾踐劍與夫差矛將在同一展廳展出,一對“冤家”在相隔2600年後再次“聚首”。在彩繪木雕小座屏上,55只神態各異的鳳鳥、鹿、蛙、蛇等動物相互纏繞,濃縮在51釐米長、15釐米高的空間內,栩栩如生。這件戰國時期的屏風,出土於江陵望山1號墓。儘管小巧,卻是屏風家族中的一朵奇葩。據介紹,這件小座屏當年出土時,雕屏已基本散架。文物保護專家“就地取材”,從一個長髮女孩頭上取來幾根髮絲,將座屏鬆散的部件一一紮牢,然後進行修復,使這件國寶得以完整再現。“青銅器時代,鐵質物品是最珍貴的。”省博有關專家說,即將展出的錯金銀鐵帶鉤,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大的鐵質帶鉤,帶鉤上鑲嵌的圖案精美絕倫。除上述文物外,絢麗多彩的絲織品也將“驚豔”出場:錦繡絲衾、繡羅單衣等十餘件楚人華服,有的薄如蟬翼,有的色澤豔麗,有的稠經密緯……還有一把身世離奇的銅斧。1999年3月,大冶市銅山口鎮巖山村農民朱榮權在挖土時,偶然發現了這把重達3。2公斤的銅斧。它是楚文化館中唯一一件由農民發現後,上交給博物館的文物。

十萬件楚文物有新家--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揭秘(組圖)

銅綠山古礦大銅斧

開發旅遊和教育資源 省博新館功能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