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曾侯乙編鐘搬新家

國寶曾侯乙編鐘搬新家

曾侯乙編鐘於1978年出土於隨州市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鐘體總重達2500多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全套編鐘共65件,分3層8組懸掛在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3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為5組共45件甬鍾,另有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編鐘及鍾架、鍾鉤上,共有銘文3755個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音律學專著。

國寶曾侯乙編鐘搬新家

搬運

國寶曾侯乙編鐘搬新家

組裝

國寶曾侯乙編鐘搬新家

檢查

□ 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經過對橫樑一整個下午的除錯,10月14日晚,第一件編鐘——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經工作人員小心抬起,掛上掛鉤,掛到湖北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省博”)三期新館曾侯乙展廳曾侯乙編鐘柱下面一根橫樑正中的位置……

自此,曾侯乙編鐘搬遷工作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未來幾天內,重達2500多公斤,除鎛鍾之外的64件鐘,將陸續上架安裝完成,在省博綜合館安家多年的曾侯乙編鐘原件,將在一個恆溫恆溼,更受高科技手段保護的新家入住。

■ 招標選中專業公司

確保文物萬無一失

12日,曾侯乙編鐘啟動搬遷工作。為確保文物安全,省博專門就三期展館布展文物搬運、上展及二期展館撤展立項,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招標,最終選中一家有資質、經驗豐富的從事文物藝術珍品搬運的專業公司。他們流程嚴謹、操作規範,必須確保文物拆卸、搬運、安裝、上展等各個環節萬無一失。

14日下午,長江日報記者在省博三期新館曾侯乙展廳看到,曾侯乙編鐘鍾架的上下兩層橫樑由6個鑄銅人架起,周圍由玻璃圍成一個長方體,架好後的曾侯乙編鐘處於玻璃體的環境內。編鐘所在位置處於曾侯乙展廳一樓正中,周圍展出有其他樂器,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文物。從牆邊臺階可以走上曾侯乙展廳二樓,手扶二樓圍欄可以俯看玻璃體內的編鐘全貌。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整個曾侯乙展廳陳展面積3000多平方米,位於省博新館左側一樓和二樓,它是新館的核心展區,曾侯乙編鐘又是曾侯乙展廳的核心文物。

這套編鐘音樂效能出色,除鎛鍾之外的64件鐘均能達到“一鍾雙音”的演奏效果,整套編鐘的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其音列是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堪稱稀世之寶。多年來,編鐘演奏一直是省博最受遊客歡迎的互動活動。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有學者將曾侯乙編鐘與兵馬俑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據介紹,曾侯乙編鐘裡的鎛鍾佔據最重要的位置,鎛鍾鎮部鐫刻有31字的銘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意思是說,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楚王熊章從西陽回來,專門為曾侯乙做了這件鎛鍾,送到西陽,讓曾侯永世用享。銘文的內容與其他鈕鍾、甬鐘的銘文內容完全不同,沒有一字涉及樂律方面。經研究,學者們發現,鎛鍾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表示對楚國的尊重。楚國給曾國送如此厚重的禮品,說明曾楚兩國的友好關係非同一般。

方勤說,第一個掛鎛鍾,是尊重曾侯乙編鐘本身的結構,把鎛鍾先放到鍾架正中間。

■ 編鐘組裝各個環節要符合力學原理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儲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編鐘,鐘體及鍾架接近5噸重,鍾架採用古代傳統的榫卯結構,每件鐘單獨懸掛在鍾架上,分層組合,因此省博決定採用拆卸再組裝的方式搬遷。鐘的大小不一,最大的重200多公斤,最小的重2公斤多,鍾架上掛鉤眾多,其組合結構可以說是既精巧又複雜。省博反覆研究,精心做了詳盡的方案,決定採用分層拆卸的方式,先拆上層小鐘,再拆中間一層,最後拆底層大鐘,以確保整體的穩定性。

14日下午,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均戴著手套,他們開啟長方形的木箱,將白布打包的編鐘小心翼翼抬出,一旁地面放有白色泡沫。開啟白布包裝後,第一件將要上架的鎛鍾就由工作人員先放到泡沫上。幾根掛鉤已在一邊放好。

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曾攀說,有時有些部件又不能戴手套,要根據不同文物材質,來決定用什麼方式解除它們。

為何除錯橫樑花了一整個下午,方勤介紹,搬遷曾侯乙編鐘既是一個力氣活,也如同繡花,是一個針線活。首先,6個鑄銅人是出土時的原件,它要承擔全部的編鐘重量,這次重新組裝,一定要讓鑄銅人與橫樑相接嚴實,符合力學原理,避免對鑄銅人造成傷害。其次,以前的橫樑用了多年,這次按出土橫樑樣式複製了相同色彩和紋路的橫樑,將橫樑架起,榫卯、插銷都要嚴絲合縫,這樣才能保證掛上去的編鐘的穩定與安全。工作人員在搬遷前,專門接受了兩次培訓,以確保文物在搬遷時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

記者看到,6個鑄銅人均頭頂橫樑,雙手也上舉橫樑,兩層橫樑上繪有紅色幾何圖案,圖案之間有豎體的銘文,原件上的這些文字已經被考古人員解讀出來。據介紹,省博重新複製的這一套曾侯乙編鐘鍾架,表面採用傳統髹漆工藝製作,內部使用更穩定的鋼樑。

在恆溫、恆溼等保護技術方面,曾侯乙編鐘周圍有多處監控器,工作人員在後臺電腦裡可以監控到各項資料,根據資料對溫度、溼度進行調整。

■ 編鐘搬入新館後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展示

方勤說,曾侯乙編鐘具有重要的考古、音樂、科技等方面的價值,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典型代表,也代表了軸心時代人類文明的光輝成就。此次曾侯乙編鐘搬家,是該館三期擴建工程陳列布展的標誌性事件。

此次是曾侯乙編鐘第四次搬家,距上次有14年。此次曾侯乙編鐘被擺放在展廳居中位置,且展廳上下兩層貫通,相當開闊,在空間佈局上儘量體現中華禮樂文明代表的恢弘特點。新展廳採用恆溫恆溼的儲存、安裝低反射玻璃,隨著科技發展和展陳手段提檔升級,曾侯乙編鐘在新展廳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展示,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觀感體驗。

省博三期新館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包括文物展覽大樓及旅客接待、文物保護、文物研究中心。除曾侯乙展外,新館還會推出曾世家、越王勾踐劍、梁莊王、古代書畫展,以及集該館數十年考古、科研成果之精華全新推出的楚國八百年展。目前布展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新館本月底將投入使用。擴建完成後,省博建築群總建築面積將達到11萬平方米,從高空俯瞰如一個“鼎”字。

本組圖片均由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