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古詩十九首》是南朝時代的人稱漢魏時代流傳下來的無名氏的作品,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其重要意義在於它代表了中國古代的核心詩體之一五言的成熟階段。

從詩歌史上看,五言詩的成熟是一重大事件,因為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核心形態。

從四言詩到五言詩的轉化是中國詩歌發展變化至關重要的環節

,唐末以前,五言詩始終是居統治地位的主要正統形式,而後才被七言、七言律所超越。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至於為何四言會轉化為五言,還要從《詩經》說起。中國詩歌發展有兩大源頭,其中之一《詩經》主要是四言詩,在漢代以後衰落,漢代以後優秀的四言詩作者除曹操、嵇康、陶淵明之外寥寥無幾。

《詩經》衰落的原因,即促使四言轉化為五言的原因有哪些呢?

1。

節奏角度:

四言詩節奏比較簡單,幾乎只有二二拍,而五言較豐富,可以二二一,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可以二一二,如“故人╱具╱雞黍”,也可以二三,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節奏的豐富可以使詩在配樂中增加表現力和感染力。

2。

意義角度:

從詩經的“四言”到魏晉的“五言”,雖是一字之差,表達的容量和能力卻很不一樣。四言詩多無意義的語助詞,如“願言思伯,使我心痗”中“願言”二字都是語氣詞,本就一句四字,而其中一般都是語氣詞,大大減少了詩歌的內容意蘊。這一點鐘嶸總結過:“

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四言”要用兩句表達的,“五言”用一句即可,這使它比四言詩前進一大步。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3。

音樂角度:

先秦多用打擊樂,節奏單純;而漢代多管絃,節奏相對於打擊樂來說更豐富,而四言明顯不再適用於這樣的樂器,五言則剛好可以配合其放豐富的節奏。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4。

時代角度: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不同於樂府民歌之多為勞動者,而是

具有相當文化水準的下層知識分子

,他們為了抒發心中的壓抑與憤懣,一反當時上層統治者將文學當作雕蟲小技的氣氛,打破了傳統追求的《詩經》《楚辭》的形式,轉而向民歌學習,民間五言詩的形式在當時其實被上層視為“俳優倡樂多用之”的俗體詩,文人為了表達對朝廷的不滿,

將當時新興的民間五言歌詩當作主要創作形式。

這四點因素使得四言逐漸過渡到五言,從四言詩到五言詩的轉化是中國詩歌發展變化重要的環節,五言詩體就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但能量巨大,在不斷的生長中汲取營養,終於在《古詩十九首》中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冠蓋千古,在時代的滄桑鉅變中屹立不倒。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漢代五言詩為何以《古詩十九首》作為其成熟的標誌呢?

第一:數量較多。

在漢代還沒有“古詩”這個名字,齊梁間劉勰的文心雕龍與鍾嶸《詩品》中第一次出現“古詩”之稱,據《詩品》所記載當時這類古詩存有六十首左右,到梁昭明太子編纂《文選》,首次出現《古詩一十九首》,

所以“古詩”這個抿成是在六朝經過長期醞釀,隨著當時文體分類逐漸細密而形成的,至梁代中後期才以組詩的面目出現,將原有六十首左右的詩整理簡化為十九首 。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第二:才情矛盾的完美調和。

才表現在它是一種精緻的口語,語言帶有歌謠清新明快的特點

,如出水芙蓉,“平平道出,且無用功 字面,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卻涵詠不盡,意味無窮,

而且修辭程度很高

, 比興、象徵、疊字的使用就像為出水芙蓉找一個完美的拍攝角度,花瓣上的晶瑩露水,花朵顏色的漸變都次第展現,使清新自然中自帶一份精緻華美。如“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娥娥”“纖纖”將一個女子早晨晚起慵懶開窗的畫面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描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既精巧修飾,也真實自然。

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才藻與情感一直是中古後詩史上的主要矛盾,但在《古詩十九首》中完美處理了這一矛盾。

它一方面不同於詩、騷、漢樂府之“天予真性,發言自高”,在這十九首詩中已可以看到煉字鍛句,謀篇佈局的種種跡象,用皎然的話來說是始見作用之功(《詩式》),另一方面又不同於漢賦之雕球鋪張,膚廓無真意,而始終如詩、騷一樣以情意之表抒為創作的中心。

這樣它就在實際上開創了中古詩才情並重,以氣馭才,以才達氣的優秀傳統,劉勰評價其“怊悵切情”。

《古詩十九首》不僅有文人詩歌的精緻和民歌的自然樸實,還將情感表達深化,成為詩歌史一顆流光溢彩的珍珠。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第三:主題核心相似——生命的焦慮和及時行樂。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政治混亂,戰亂紛爭。下層文士胸懷大志但一次次在現實中碰壁,離家漂泊,蹉跎一生,個人意識覺醒在這個時代彰顯,

他們認識到生命價值如此難以實現,並憂慮時光如流水般逝去,“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失落的文人只能在天地間如此渺小的生存與死亡,這種生命的焦慮和個人意識的覺醒是以前的時代很少見到的。

同時漢代社會崇尚道教,開國之初便是借黃老之學恢復民生,後來也一直在漢朝思想中或隱或現,特別是到了東漢,經學衰頹,老莊復歸,對士人的影響日漸從隱性變為顯性。憂生懼禍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既然增加不了生命的長度,所以他們便透過增加生命的密度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在短暫中留下永恆的燦爛,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於是及時行樂就是這種思想的衍生品。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古詩十九首》探索克服生命短暫之焦慮的方法:

1。

在美酒美食中試圖忘卻生命的煩惱。

如“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在紙醉金迷中試圖“銷萬古愁”,在推杯換盞之間時間從金樽中流逝,與其在清醒中感受痛苦,不如一醉方休,漫漫長夜,清醒也是一種折磨。

雖然詩歌中出現了很多及時行樂的描述,但縱觀全詩,體會到的卻絲毫沒有真正的歡樂,而是一種深深的悲涼,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生命如一介鴻毛般沒有重量,哪怕可以用華麗的餐具,吃玉盤珍饈,也遠遠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時大概也能深深體會百年前這些落魄的文人內心的焦慮與對人生短暫的沉重悲哀,即及時行樂也不過是這些文人在“生年不滿百”的短暫中重視生命意義,增加生命密度的體現。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2.在親情和友情的人際之間的溫暖獲得暫時歡樂,緩解對生命短暫的憂懼。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願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都表現了夫妻二人攜手同心的溫馨已經真摯的情感,永遠會有一盞燈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等愛人回家這種情感使人在塵世的奔波中有了一個可以停下休息的小家,讓孤獨焦慮的生命得到一絲安慰。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3。

追求社會榮耀、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 寶”,人生無法像金石一樣永遠存在,只能在追求功名當中忘記生命的焦慮,展現生命的意義。人生如果有了堅定的目標,那麼生命的焦慮感會大大降低。

深度解析:《古詩十九首》為何能成為“五言之冠冕”?

《古詩十九首》就像世紀長廊中一顆奪目的寶石,任憑斗轉星移也絲毫不會減少半分光彩,它的樸實自然,它的精心雕琢,它的真摯情感,它的喜怒悲歡,都跨過時空,邁過歷史的塵埃,被後人細細欣賞,深深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