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太宗不能“齊家”,卻能“治國平天下”?

為什麼唐太宗不能“齊家”,卻能“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歷來講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士人們普遍遵循的修習次第和秉持的人生抱負。按照一般的理解,它們之間是一種遞進關係,即: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修為,才能管理好家庭或家族;只有管理好家庭或家族,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才能安撫天下蒼生百姓。

不過,不知你是否注意到,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麼有“千古明君”之稱的唐太宗李世民,卻是一個難以圓說的特例——

為什麼唐太宗不能“齊家”,卻能“治國平天下”?

唐太宗是透過發動“玄武門之變”上位的,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同胞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以及他們的所有子嗣,並逼迫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而同樣的家庭人倫悲劇,又險些在自己的兒子中上演,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奪嫡之爭,最終導致李承乾起兵謀反。可以說,唐太宗在“齊家”方面,做得是非常糟糕的。

但這卻並不妨礙唐太宗“治國平天下”:他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穩固邊疆,開疆拓土,被北方各族共尊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說到“治國平天下”,中國歷史上恐怕沒幾個皇帝能跟他比肩!

那麼,何以唐太宗不能“齊家”,卻能“治國平天下”?是不是我們“修齊治平”的傳統有問題呢?

為什麼唐太宗不能“齊家”,卻能“治國平天下”?

其實,問題可能出在,

我們後世所說的“家”、“國”、“天下”,跟先秦所指的概念範疇,並不完全一致。

先秦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家”,指的是

“卿大夫家”

,而非一家一戶之親屬團體;其中的“國”,則為

“諸侯國”

,而非獨立建制、作為一種法政和倫理共同體的後世邦國。正如李澤厚先生所指出:“春秋時代和當時儒家所講的‘家’,不是後代的個體家庭或家族,正是與‘國’同一的氏族、部落。所謂‘平天下’,指的也是氏族(大夫)——部落(諸侯)——部落聯盟(天子)的整個系統。”

章太炎大師也說:“大學有治其國者必先齊家之語,……此殆封建時代,家國無甚分別。所謂家者乃‘千乘之家百乘之家’之類,故不齊家者即不能治國。……郡縣時代,家與國大異,故而唐太宗家政雖亂而偏能治國。”

為什麼唐太宗不能“齊家”,卻能“治國平天下”?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

先秦儒家說要能齊家才能治國,要能治國才能平天下,跟我們今天說要能管好一個市,才能管好一個省,要能管好一個省,才能管好整個國家差不多。

如果按照我們今天對“家”的理解來解釋“齊家”,恐怕有很多能“治國平天下”的人物,都沒能做好“齊家”,不單是唐太宗!

/End.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

別忘了點贊、轉發和關注哦!

~您的舉手之勞,

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援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