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楞嚴經》上也有幾句很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從前有好幾位大法師就是看經典走禪宗的路線,後來就悟道了。所以學禪不一定是打坐參禪,不一定要打坐參公案、參話頭。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經唸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槃。”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淨有個覺性,“知即無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見斯即涅槃”,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

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就懂進去了。

現在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說了半天,不要把話轉開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間也提過,“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到這裡,忽然一轉,提出“見”,不提出相。

相是相,茶杯是現象,毛巾是現象,書本也是現象,我也是現象,他也是現象,你也是現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現象,連虛空也是現象,清淨也是現象,睡覺也是相,作夢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

南懷瑾先生: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如是怎麼知?怎麼見呢?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麼所謂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謂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謂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這一套!“一切”,整個歸納起來,空有都不住,無住、無著,所以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

你理解了,也見到了這個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

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全體是迷信!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這才是理性的。學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整理自《金剛經說什麼》

-----------------------------------------

上次提到我們剛上坐時,兩條腿一盤好,第一念之間,沒有特別刻意去做功夫,比較清淨的這個階段。我們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來講:一部分是知覺的,一部分是感覺的。

知覺的狀態偏向於精神、思想;感覺的狀態則偏向於身體。

上次在五蘊方面,已經作了一個大概的說明。後來有位同學提出異議,他說,老師,您平常不是講,知道的這一個“知”是毛病,是無明嗎?現在在定中,假定還有這一知,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嗎?

上次我曾說過,

知道自己在散亂、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屬於散亂,也不是屬於昏沉,要保持著那一知。

現在這位同學提出來:知道自己散亂、知道自己清淨的那一知,應該屬於不究竟,比如心經上不是說無智亦無得嗎?

假如說,我們的腦神經或身體死亡以後,這一知另有超脫的境界,那麼可以討論這個問題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需要拿佛學、禪學的道理作解釋,那些解釋太虛玄。你說,你死後一定到那裡,別人可以不接受你這句話,因為你現在是活著講的。死後究竟如何解脫呢?那麼你說,到時候你證明給我們看,但是你給我們證明,我們又看不見,你已經死了,我們又無法找你,那麼這個證明如何辦呢?這是值得注意的。

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一知,靈明清淨的這一知,就是靠我們這個色身、四大、五蘊在絕對健康狀態裡頭形成的。

問題來了,比如道家修氣脈的人,密宗專注於氣脈修持的人,氣脈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現有的生命絕對的健康、絕對的清淨,甚至於超乎平常的健康、清淨。所以,你有這麼一個清淨的境界,是由於你的色身,也就是說,這個境界是由生理來的,靠這個生命——四大、五蘊存在來的。如果四大、五蘊毀壞了以後,這一清淨、靈明也都沒有了,那麼這就不是唯心了。

如說那個時候我清淨靈明,而且離開這個生理,離開這個物理世界後,仍會另外的存在,對於這個說法,如何拿出證明,是個重大的問題。

過去有一位禪師,因看《楞嚴經》而悟道,他就是看到這一句話。他看到這裡時,突然有個靈感來,把標點另外點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標點一改,就變成了:

有一個知見存在,有一個清淨的境界存在,這一個知這個清淨的,就是無明妄想;知見無,這個所知的境界都空了,連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見到這樣,就叫悟道。

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後來他的法號就叫“破楞嚴”。

*****

第一剎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還一直念著,我要保持這一知,那就又過頭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我們知道這一知清淨,清淨以後就不理了,就過去了,不就對了嗎?如果還一直念著清淨這一知,就又不對了。

——整理自《如何修證佛法》

-----------------------------

你提到《楞嚴經》上說,七大的見,明心見性的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原文是不是這樣?我們一切眾生存在所知所見,這個“見”,不一定是眼睛看見的見,剛才丁師父講的心裡頭的概念,這個觀念就是見地,知道一切這個就是知與見,“所知所見”,不談“能知能見”的啊。知見這個作用就是心念,對不對?(僧甲:對)這個心念知道的、思想的,這個就是“知見”。對不對?(僧甲:嗯)

僧甲:這個我也不懂。

南師:那我不是白講給你聽嗎!你只曉得問,我答覆你,你又說不知道,我豈不是白講了!那不是說白話,你逗我玩的。

僧甲:這個“知見無見”是不是離心意識呢?是不是那個意思?

南師:你又亂扯了,現在講這幾句話,你又扯一個問題出來了。你就是專門在那裡打妄想,佛門的米給你吃下去,一天到晚在串這個妄想啊!你亂扯下去,我就不答覆你。哪裡給你們這些人搞得完啊!這樣聽懂了沒有啊?我先問你這一點。哎!你不要老是問你的話,你女孩子那樣,搖搖擺擺點個頭,要同男人一樣,聲音大一點!男子漢大丈夫嘛。

僧甲:還是不懂。

南師:聽不懂是吧?那就沒辦法了。那就放到吧。不懂,那你四個問題我都沒有答覆你啊,以後再說,因為我答了你也不懂,聽不懂!

大家還在這裡,現在我不跟你講了。宋朝有個禪宗祖師——遇安禪師,住浙江溫州現鹿寺,還註解《楞嚴經》。他讀《楞嚴經》,讀到“七處徵心,八還辨見”上這幾句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很誠心地在讀,忽然開悟了。他怎麼開悟?自己讀了這幾句原文,把句子一改,就開悟了,所以他的外號叫“破楞嚴”。

人家自己會圈點,就開悟了。你要問人,別人給你解答了,還是聽不懂,那就將來再說吧。換一句話說,你要問我,我說,“你聽懂沒有?”你說聽不懂,是吧?那麼我要以禪宗作風說:“兄弟啊,回峨嵋山去,聽懂的時候再來”就好了。

好啊,休息一下。我到這個時候精神就來了,要麼我跟你們玩到天亮。因為他刺激我,精神來了嘛!哈哈,“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我就起來了無明,一片無名火就發了,恨不得揍他一頓。

——整理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

你看《楞嚴經》的境界,剛才講到有位禪師怎樣把《楞嚴經》的句子點破了一點,會開悟啊。所以你們佛學院同學也不要妄自菲薄,不過你們的生活散漫,一切太亂了,真糟糕,好好在這裡唸書啊,讀書、讀經也會開悟成道的,你看那個破愣嚴,《五燈會元》有你察看一下想不出名字,《楞嚴經》有幾句原文它的逗點標點改一改,他就開悟了。

我們有個溫州老鄉(瑞鹿寺遇安禪師)也是個和尚,他看《楞嚴經》也參禪,永遠悟不了。忽然有一天,他把《楞嚴經》這個句點改了一改,他大徹大悟,他怎麼句點,“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大徹大悟。

知見立,有了所知所見,知即無明本,這一知,變成煩惱的根本;知見無,所知所見都空了,見斯即涅槃,見,你能夠達到這樣的見解,心境到達佛的清靜涅槃境界了,

所以後人不叫他的名字,那些徒弟們叫他破楞嚴,打破了《楞嚴經》的句子他開悟了,破楞嚴。“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實在好啊,這改得好啊,改得好啊。

——整理自《南禪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