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魏東亭為何要彈劾姚啟聖,真的是為了三千萬兩白銀嗎?

《康熙王朝》第二十七集,魏東亭給康熙寫了一份奏摺:

“皇上,奴才泣血上奏!自遷界禁海發生後,閩、浙、粵三省,夏秋兩季的稅收大減,至今尚不足往年一半。皇上嚴令的三年內籌措糧銀三千萬兩,奴才倍感艱難。奴才苦思冥想,如臥針氈,生怕耽誤皇上的平噶爾丹、驅逐沙俄等宏圖偉業!”

這份奏摺,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大清上下都清楚,針對的就是姚啟聖。劇中,魏東亭是沿海四省的海關總督,而姚啟聖是福建總督,之前兩人也沒有私人恩怨,為何魏東亭要彈劾他呢?

康熙王朝:魏東亭為何要彈劾姚啟聖,真的是為了三千萬兩白銀嗎?

魏東亭

從紙面上來看,似乎就是因為錢,其實是在推卸責任

魏東亭曾在盛京覲見康熙時,立下軍令狀,三年之內籌措三千萬兩白銀。這是一筆不小的鉅款,當時他的底氣就明顯不足。所謂籌款,就是收稅,但康熙為了表現“仁”,曾誇下“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承諾。魏東亭要想完成任務,收人頭稅是不可能了,提高稅率和鹽鐵價格也不現實(不符合康熙作風),只能發展生產。而以當時既有的生產條件而言,他的選擇並不多,無非就是開墾荒地增加地稅收入;擴大絲綢、瓷器、茶葉的出口以及國外產品的進口以增加關稅收入;鼓勵手工業增加商業稅。

康熙王朝:魏東亭為何要彈劾姚啟聖,真的是為了三千萬兩白銀嗎?

姚啟聖

即便這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在理想狀態下立竿見影,魏東亭也不敢掉以輕心,可姚啟聖的出現讓他壓力更大了。康熙為了平臺,在周培公的舉薦下,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

新官上任三把火,姚啟聖一開場就推出“遷界禁海”,完全就是砸魏東亭的場子。這項措施出臺後,沿海三十里的土地就要荒廢,稅就沒法收;“片板不得下海”,進出口貿易就基本停擺,不僅影響了關稅收入,還打擊了清朝沿海手工業。此外,內遷的百姓,還要有相應的土地補償、稅費減免等措施,這不僅進一步擠壓了徵稅範圍,甚至還擴大了支出。

康熙王朝:魏東亭為何要彈劾姚啟聖,真的是為了三千萬兩白銀嗎?

康熙

姚啟聖只顧著平臺,每一招都打中了魏東亭的要害。大家都身負皇命,完成不了任務就要想辦法“甩鍋”,魏東亭的奏摺就是在告訴康熙,你要有心理準備,三千萬兩白銀可能收不上來了,但我已經很努力了,這不能怪我,都是姚啟聖的“遷界禁海令”導致的,你到時要追究責任就去找他。

人在江湖,有時也身不由己

從那份奏摺的措辭來看,魏東亭的態度不是很堅決,沒有像明珠、索額圖等人那樣點名道姓、咄咄逼人。還有,他在寫奏摺時,明顯猶豫過,最後是不得不寫。

大多數人都是從眾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之人畢竟是少數,在官場上更是如此。姚啟聖離經叛道,他要做的事,可以說得罪了整個朝堂。尤其是沿海的官吏,對姚啟聖的“遷界禁海令”怨聲載道,因為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個人收入,還有藩庫收入。每個地方官,都有相應的稅收指標,完不成任務,考核就通不過,還有可能造成虧空。

康熙王朝:魏東亭為何要彈劾姚啟聖,真的是為了三千萬兩白銀嗎?

明珠和索額圖

當所有人都上奏摺彈劾姚啟聖時,不上奏摺的人,很容易就被打成姚啟聖一夥的,會被視為異類。職場上被人孤立,工作就沒法開展。魏東亭主管東南沿海,許多事情都要他人配合。何況,魏東亭那個位置,炙手可熱,不曉得多少人盯著呢。因此,他也要上個奏摺,以表示與沿海督撫同心同德。

作為好哥們,提醒一下康熙

魏東亭與康熙關係密切,兩人是小學同學,有同窗之誼;曾經同生共死,一起擒拿鰲拜,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而且魏東亭經受住了康熙的“忠誠度測試”;在“平三藩”時,還一起逛窯子;魏東亭是正白旗包衣,與康熙有主僕關係。正是憑藉這些關係,魏東亭才坐上肥缺,甚至連明珠、索額圖也要稱呼他“魏大人”。

康熙王朝:魏東亭為何要彈劾姚啟聖,真的是為了三千萬兩白銀嗎?

魏東亭

康熙將魏東亭安插在南京的目的,可不僅僅是為了收稅,他還要負責各類情報的收集,比如政令的執行情況、織造的經營情況、民意、物價等等。一旦發現有異常,都要及時上奏,以便康熙瞭解實情,隨時調整政策。

因此,不管是私人感情層面還是工作層面,魏東亭都有必要如實彙報情況:“禁海令”的弊端不小,目前的工作很困難,搞不好還會影響全域性,是繼續堅持“禁”還是按過去那一套,你看著辦吧。

康熙王朝:魏東亭為何要彈劾姚啟聖,真的是為了三千萬兩白銀嗎?

康熙

秋媚說:江湖,就是一張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一言一行都牽動著其他人,自己也隨時有可能被“網”住。魏東亭身在江湖,他的奏摺,既是利用這張“網”,也是在維護這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