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花瓶大家都熟悉,可是除了擺放鮮花以及裝飾作用,而花瓶擺放的地方除了客廳、茶几等地方,基本上就是房間的角落了。

可要是和您說花瓶還會擺在棺槨之中,您會相信嗎?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花瓶除了擺放在房間用作裝飾,宋代人還將花瓶放進了棺槨。

參觀過博物館中宋金展廳的朋友或許會注意到:宋代人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習俗—每當逝去的親友下葬的時候,都要在棺槨的旁邊擺上一對特製瓷質的花瓶。

以開封博物館新展館為例。

在博物館的二樓宋金文物展廳之中,陳列著一對瓷瓶。

瓷瓶的瓶身為青色,兩尺來高,樣子相近,胎質為陶胎;平底,略為內凹。

上下長度約略相等,頸部細長,有玄紋,其上堆塑各種動物。

下半截大肚圈足,頂端都有一個圓錐形的蓋兒,蓋子上都站著一隻鳥。

考古界對於這種器型的瓷器命名為瓷瓶顏色加上形態再加上統一的名稱:

皈依瓶

像開封博物館的這兩件瓷器,就被命名為

南宋影青皈依瓶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宋代人用來放在棺槨之中陪葬的花瓶叫做影青皈依瓶。

可能有的朋友在乍一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

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個佛教用品

確實,只要一提到皈依二字,大家下意識的第一反應都是佛教。

雖然說“皈依”原本指的是信仰某種宗教,不過在大家的印象之中一般指的都是佛教。

只不過,和大家想象的並不一樣。

實際上,這個被叫做“皈依瓶”的像是花瓶一樣的東西其實壓根和佛教用品一點關係都沒有。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皈依”這個詞常用於佛教,但是皈依瓶卻和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種流行於宋代,並在整個宋元時期盛行的

專用陪葬器皿——皈依瓶,實際上準確的稱呼應該是“魂瓶”。

因為其外形像炮彈,所以民間也稱之為“炮筒”。

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一書中,則稱這種器皿為塔式蓋罐或蓋罐。

魂瓶的歷史其實由來已久。

早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一種稱為“陶倉”的陪葬器物。

“陶倉”,其實就是後世魂瓶的器型來由。

一直到唐代,這種“陶倉”仍然流行,不同在於後世的“皈依瓶”外在的堆塑工藝越來越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皈依瓶實際上是從這種陶倉發展而來的。

既然說到了,這種器皿的準確稱呼應該是“魂瓶”。

那麼顧名思義,魂瓶自然就是收攏靈魂用的。

那麼這一點就比較奇怪了。

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的古人對於靈魂的事情是非常的在意的。

中國人對於靈魂始終抱有一種敬畏的態度。

不管是在“萬物皆有靈,萬物皆有神”的上古時代,還是巫蠱時代的夏商,還是天神至上的封建時期。

不管國人的信仰如何變革,對於靈魂的這份敬畏始終都沒有改變。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我國的習慣認知中對於靈魂始終存在一種敬畏。

而這種敬畏不光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喪葬上也有體現。

古人認為,人在死後,靈魂會脫離身軀進入靈魂的世界,而生前所有的生活在死後的世界之中也一樣會存在。

所以,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國古代才會出現厚葬習俗。

因為人們認為在死後的世界,人們依然需要這些東西。

那麼出於這個原因,用一個收攏靈魂用的東西作為陪葬品就顯得很奇怪了。

畢竟如果說死後的世界是一個與生前世界相類似的世界的話,又會有誰願意自己死後被裝在一個終日暗無天日的瓶子裡呢?

事實上,如果大家這樣想的話,那麼其實是把這件器物的真實作用給搞錯了。

事實上,皈依瓶的真正作用,是古人認為透過這件器皿可以幫助死者的魂魄上天用的。

如果有喜歡盜墓題材的文學作品的朋友,估計在這些小說或者影視劇之中一定聽過這麼一個東西:引魂雞。

引魂雞,其實就是公雞。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引魂雞其實就是指的攻擊,原本是活的公雞,後來慢慢變成了紙紮的假公雞。

在古代,人們視鳥為人的精神的負載體,甚至認為鳥就是亡人的靈魂,可以引度地上的亡人靈魂飛臨天堂。

在出殯棺材下葬前,由專人抱一隻大公雞,做“領魂雞”,引領亡人靈魂上路。

這是因為在傳說之中,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亡靈到處遊蕩,前四七亡靈並不以為自己已經死掉,而是按生前的生活習慣而遊走,直到五七之前這幾天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去世的事實。

這個時候亡靈就會感覺萬分不捨,越發的想要親近親近自己的家人,結果就導致亡靈圍著親人亂串,時間長了就會找不到去往地府的路,錯過了最好的投胎時機,變成孤魂野鬼。

做五七就是為逝去的亡靈做個告別,指引亡靈去往地府,而指引亡靈去往地府最重要的就是引魂雞。

這也是為何在許多古墓發掘之中會有大量的家禽骨骼被發現的原因。

這並不僅僅是為了殉葬祭祀,或者是作為血食供死去的人在另一個世界享用。

而是用來作為死者的引路使者。

不過,在“事生如事死”,“生死輪迴”、“靈魂不滅”等封建時代中,人們還認為人死後,肉體會腐爛,那就必須用一種器皿來安頓好靈魂,好來確保靈魂不至於丟失,皈依瓶便由此應運而生。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魂瓶都是成對出現的。

也正是出於這個緣故,這種器物才會在流行開後如此普及。

以宋朝為例,平民百姓和中下級官吏去世後下葬,墓穴裡往往都會放入一對。

如果是夫婦合葬墓,墓穴裡還會有兩對,丈夫身邊附近放一對,妻子身邊附近放一對。

而根據考古發掘的情況,幾乎可以發現只要是未經盜墓或者破壞的宋墓之中,幾乎都能發現魂瓶的存在。

當然,在古人眼中這麼重要的器皿,他在當事人們的心中,作用也自然不會是像前面說的那麼單一。

具體來講,主要有兩個作用:

首先一個作用是用來鎮墓。

既相信人死後有鬼魂,自然就相信會有一些惡鬼來侵擾墓穴裡的死者,就像非法闖入民宅的盜匪一樣,必須採取措施把它們趕走,否則死者的亡靈將無法安息。

就像盜墓小說中,就經常出現一件東西:鎮墓獸。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古人在墓中放置鎮墓獸就是為了保證墓主不被侵擾。

鎮墓獸就是用石頭雕成的猛獸或者是傳說中的神獸的形象,放置在墓門口。

古人認為可以藉助這種東西將惡鬼趕走,保護墓主人的安寧。

不過,這種石材雕琢的鎮墓獸往往造價昂貴。

所以一般的平民家庭壓根就不可能用得起。

這時候,皈依瓶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在宋代的皈依瓶的瓶身上面,往往都會做出

如龍紋、堆虎、龍、龜、蛇、雞、十二生肖、十八羅漢以及菩薩等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元素圖案。

而之所以會做出這些圖案,目的其實和鎮墓獸作用相同。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在皈依瓶的瓶身,常常會見到濃厚的宗教風格元素,為的就是起到鎮墓獸相同的作用。

另一個作用便是前面提到的用來引魂了。

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了大範圍的傳播。

而這一現象在宋朝達到鼎盛。

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宋朝人認為死後可能會進入輪迴,也可能往生極樂世界。

可是就像前面提到的,同時人們又認為假如沒有嚮導領路,大部分鬼魂都會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

本來可以順利投胎,結果留在了中陰世界;本來可以升上天堂,結果再次投生凡間;本來可以往生極樂,結果陷入六道輪迴。

所以,古人在魂瓶的頂端塑造一隻神鳥,讓神鳥指引著鬼魂的去路,幫助它們走進更好的世界。

作用便相當於引魂雞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皈依瓶的瓶口處都會有一隻被古人認為是可以引渡靈魂的神鳥。

這樣一來,在逝者藉助皈依瓶儲存自己靈魂的時候,便可以直接藉助瓶上神鳥直接升入天堂了。

當然,古人的這些想法在現在看來都是一些迷信的做法,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器物的存在對於我們現代人研究當時的民俗以及經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皈依瓶雖然在形制上面幾乎都很一致,不過一般來說

陪葬的情況都會與皈依瓶和其它陪葬品的大小一級、精緻情況和生前的貧富、等級保持一致。

各種皈依瓶,其器物大小、堆塑和燒製工藝都有極大的不同,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等級。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

透過皈依瓶的大小和精細情況就可以判斷出墓主人的階層和經濟狀況。

而這樣,便為考古學家們辨別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極大的證據。

總結:總體來說,皈依瓶其實就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風俗習慣影響下而誕生的一種特殊產物。

不過,這裡小編還需要提醒大家一點。

這些年我國民間瓷器收藏變得相當熱門,許多人都想要收藏一兩件精美的瓷器。

可是有些東西,由於人們對於它缺乏相應的知識,導致人們並不清楚其原本的真實用途。

為了不會出現將皈依瓶這一類的器皿當成是古代花瓶收藏之類的事情發生,我們還是需要多瞭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這樣才能避免日後做出“錯把李鬼當李逵”的事情。

ps:本文由《雜看世界》作者原創,並首發今日頭條,版權獨有,謝謝。

參考資料:《宋史》、《中國瓷器》、《中國民俗研究》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

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贊,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並轉發,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宋代陪葬花瓶:其實不僅僅是陪葬品,更多是當時人對成仙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