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這9個字,無法譯成中文,學佛之人把它當成至高目標

在《金剛經》的翻譯過程中,由於語言的使用習慣,再加上梵文與中文之間的差別,有一些特殊的詞語,無法翻譯成中文,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9個字,因此只能音譯,因為中國的文字沒有合適的詞語把它翻譯過來。

《金剛經》這9個字,無法譯成中文,學佛之人把它當成至高目標

佛像

那麼如何理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9個字呢?用中國的話說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通俗的講,勉強可以用“最高覺悟”來理解,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最終的目標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金剛經》作為眾經之首,是經常提到這個詞語。我們看《金剛經》的後半部分,佛又一次對須菩提講解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這9個字,無法譯成中文,學佛之人把它當成至高目標

佛畫

在這裡佛很嚴肅的告訴須菩提,你如果真這樣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是斷滅了一切法。那你就想錯了。所以你不要這樣想。為什麼呢?因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會說一切法斷滅。

這是佛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分別,本就無法可得,因而並沒有諸法要斷滅。

《金剛經》這9個字,無法譯成中文,學佛之人把它當成至高目標

佛像

因為諸法斷滅本身就會有分別,就會有法,有法就會著法相。

佛的說法都是隨立隨破,為須菩提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為了讓他滅除有相之相,所以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在《金剛經》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本覺,不是佛法。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而成法,因此佛說“無少法可得”,而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說“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這9個字,無法譯成中文,學佛之人把它當成至高目標

佛寺

因為若是有斷滅諸法,就會著法相、有法執,就不再是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智慧之本覺,而不是法。所有的法都生在本覺上,都為本覺之變行,但落法則損覺,因此法並不等於本覺。

本覺是法性,而法是覺行。但行與不行,“覺性”都在,所以法變而覺性不變。

《金剛經》這9個字,無法譯成中文,學佛之人把它當成至高目標

佛像

因此有法,也是著,著法相。

覺性本來就一直存在,並非是因法而生,有法無法它都是如如不動的在那裡。所以說不可以由法得覺,也不可以由相得性。

但雖然不是“覺”,但卻可以由法而悟覺,也可以由相而悟及法性。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非法,不以法為得,也不以法的生滅、有無、多少、斷續為得。

《金剛經》這9個字,無法譯成中文,學佛之人把它當成至高目標

佛像

因此凡於法上有分別的人,都不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到”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的人,也就得一切法。得一切法之人,自然不會在法上有所分別, 所以一切法皆為佛法,是法平等,無實無虛,無有高下。

所以如果認為諸法可以斷滅,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還是在“法”上有所分別,還是有法。因為斷滅也是法,無法也是法, 但有所為、有所執,都是法,都著法相,就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