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太廟是啥?太廟是古代中國皇帝的宗廟,從秦漢時起被稱為太廟。在明朝,配享太廟的有兩類人:皇親宗室和有功之臣。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從他爺爺的爺爺開始就被他追封為皇帝(朱元璋的高曾祖被追封為德祖、曾祖父為懿祖、祖父為熙祖、他的父親朱世珍為仁祖),他們以及他們的原配夫人是“直享”太廟的,皇帝去世後叫做升祔太廟。在明朝,在太廟大殿供奉的標配是一帝一後,如果一個皇帝一生有過幾個皇后呢?那就可能一帝配二後甚至三後或者四後了,在清朝的太廟中就有一帝多後的情況。明朝時的太廟有大殿、東配殿、西配殿,東配殿是供奉皇親宗室的神位,西配殿是供奉的有功之臣的神位。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太廟

那明朝有哪些人配享了太廟呢?這個必須得說說朱元璋的家族,朱元璋((1328年—1398年)原來不叫朱元璋,叫一個非常土氣的名字朱重八,朱元璋的祖父有兩個兒子朱五一和朱五四(後來被朱元璋改成了朱世珍),朱五一的四個兒子分別是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的四個兒子分別是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重八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是也。能夠配享太廟的皇親絕非一般的皇親,朱元璋的伯父、七位皇兄、七位皇侄配享了太廟,朱元璋的伯母、五位皇嫂配享太廟,這就是所謂明朝配享太廟的十五親王及六王妃。朱元璋是個家族觀念很重的人,才不管皇親們有功沒功,仔細一瞅的話,你就會發現這些人就是朱元璋小時候除了祖父母和父母之外的“朱家親一窩”。能夠配享太廟的功臣方面,洪武九年(朱元璋在位時的年號),新的太廟建成後,能夠配享太廟的功臣是十二位(徐達、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俞通海、張德勝、趙德勝、胡大海、耿再成、桑世傑、常遇春),洪熙元年(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年號)時加了四位(張玉、朱能、王真、姚廣孝),明嘉靖年間,先是把姚廣孝撤出了太廟(嘉靖九年),後來又加了兩位。明朝的功臣大臣在數量上都得論堆,能夠在死後獲此待遇的也就寥寥數十人也,可見對於大臣來講,死後能夠配享太廟簡直就是至高的榮耀。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明朝疆域

在大明朝,有一位開國功臣真的非常“獨特”。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也很實在,開始對功臣們封侯拜相,功臣們也等著這一天呢,在一開始朱元璋噼裡啪啦地封了六個公,稱為開國六公(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二十八候(湯和等人)。說一下明朝關於功臣爵位的劃分,分為公(一等爵)、侯(二等爵)、伯(三等爵),就是說伯爵是最次等的爵位。關於這位功臣,在民間他被認為是明朝的“諸葛亮”,我認為他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過程中智囊團中的“首席謀臣”,但是他卻被朱元璋封了一個誠意伯,老朱在這事上也真夠“誠意”的,此人就是劉伯溫,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劉基

先不討論為啥朱元璋只給了他一個誠意伯,先說說他的經歷。劉基(1311年-1375年),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劉伯溫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這四個字來形容:劉伯溫兒時就特別聰明,明史中說劉基“幼穎異”,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年輕時的劉伯溫不僅學習科舉之學,還涉獵廣泛,尤其對兵法數學、天文地理更是頗有研究,後來還訪得一本奇書《奇門遁甲》(它包含有天文學、曆法學、戰爭學、謀略學、哲學等),據說三國時的諸葛亮(字孔明)就是該書的鐵桿粉絲,並且非常精通該書,對於此書劉伯溫也精通了,劉伯溫漸漸在其家鄉有了孔明之才的美譽。1333年(元統元年),劉基赴京參加元朝的會試,考得了進士。1336年,他被元朝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主要職責是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但身為縣丞的劉伯溫卻幹起了縣令的活,針對當時該縣存在的一些無惡不作、謀財害命、奪人妻女的豪強惡霸予以嚴厲打擊,甚獲民心。此後,劉伯溫在元朝的宦海幾經沉浮,曾做過江浙儒學副提舉和江浙省元帥府都事,最後辭官隱退。從1351年開始,元末農民軍開始風起雲湧,在中原以及南方形成了幾股農民軍勢力,他們在反對共同的敵人元朝同時相互之間也你爭我奪。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克集慶(南京),成為了江南農民軍中一股重要勢力。1360年(元朝至正二十年),劉伯溫被朱元璋請來做了謀士,滿腹謀略的劉伯溫碰上了雄才大略的朱元璋,發生了巨大的“化學反應”,有一句話叫做站在風口上的“豬”都能飛起來,更何況劉伯溫這樣的絕頂聰明之人,從此在朱元璋幹掉其他農民軍勢力以及戰勝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劉伯溫在實際上發揮了第一謀士的作用。說一個題外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不是劉伯溫提出的,是在1358年朱元璋的另一個謀士朱升獻的計策。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1364年-1368年)。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元末農民起義

關於朱元璋請劉基“出山”的過程,明史中是這樣說的:“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雖然沒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那般“浪漫”,但是也足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禮賢下士愛惜人才。就在劉基剛成為了朱元璋的謀士後,朱元璋軍便遇到了嚴重的“生存危機”,此時,位於長江中游的重要割據勢力陳友諒軍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進,對朱元璋部所控制的南京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由於當時陳友諒部兵強馬壯聲勢浩大,與之相比當時朱元璋的實力還稍顯稚嫩,朱元璋部上下頓時慌亂,有的人主降,有的人主張暫時放棄南京以避鋒芒,唯獨劉基不語。朱元璋把他單獨召進密室中問其主張,劉基說“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朱元璋採取了他的計策,陳友諒部隨後被擊敗。從此朱元璋的很多重大決策都能看到劉基的影子,如同明史中所言:“遂成帝業,略如基謀”,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對劉基也幾乎“言聽計從”。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鄱陽湖水戰

明史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這件事發生的時間是公元1363年,當時朱元璋部與陳友諒部在鄱陽湖中進行生死決戰,史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水戰一共進行了36天,朱元璋軍20萬,陳友諒軍60萬。關於這件事明史中是這樣說的:“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翻譯成白話就是一日在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坐在一個船上的椅子(胡床是古代一種可以摺疊的椅子)督戰,劉基就在一旁站著,突然劉基跳起來大叫要求朱元璋立刻到別的船上,朱元璋倉促地到了別的船上,屁股還沒坐穩,朱元璋原來坐的那艘船就被陳友諒軍的飛炮擊得粉碎。不知道明史中這個記載的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這事還挺邪乎,是劉基的視力好觀察力強?船上一堆人怎麼唯獨劉基的視力這麼好,和望遠鏡似的,敵方的船上準備發射炮彈都能看到?還是劉基先生真的具有超強的預知與預感能力?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胡床

鄱陽湖水戰的結果就是朱元璋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陳友諒在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時被流箭擊中,當場死亡。這次勝利對於朱元璋軍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徹底戰勝了農民軍中陳友諒這股最大的勢力後,朱元璋軍開始有了一統全國的勢頭,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開始稱吳王。關於這場戰役的過程,我多說幾句,陳友諒軍是大船,連鎖為陣,一開始還讓朱元璋軍的小船很無奈,但是不幾日就颳起了東風,朱元璋用火攻,陳友諒軍大敗。漁家出身的陳友諒看來真的沒有熟讀歷史,在1000多年前的公元208年,孫權和劉備的聯軍5萬對曹操的20萬,曹操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結果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用火攻擊敗,狼狽地逃回北方,歷史何等驚人地相似。寫的有點跑題,接著說劉基。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明朝開始一統華夏。可以這麼說,朱元璋在定鼎華夏的過程中,劉基堪稱第一謀臣。明朝建立以後,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主管監察,應該說官也不小,他積極上奏制定軍衛法,完善明朝法治,同時有不徇私情,對事不對人,因此得罪了明朝淮西集團中的李善長和胡惟庸等人。淮西集團就是朱元璋起家的家鄉武將謀臣,號稱“淮西勳貴”,說白了就是朱元璋的老鄉會,這是朱元璋賴以建立明朝、統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劉基雖然剛正不阿,但是卻頗能體察民間疾苦,“嚴而有惠愛”。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明代南京地區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文臣武將,劉基只被封了一個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伯爵是當時功臣當中最低的爵位,並且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但是劉基對此事卻並不在意。回答之前那個問題,為啥朱元璋只給了他一個誠意伯,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寫到,明朝的開國功臣一堆,個個都覺的自己功勞大大的,於是朱元璋只能樹立榜樣,武將方面,朱元璋讓自己的發小湯和做個榜樣,開始只給湯和封了一個候,但是八年後又進封湯和為信國公。文臣方面,就拿劉基當榜樣了,給了一個最次等的誠意伯。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劉基太聰明瞭,老朱心裡妒忌。但是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一長,朱元璋也覺得不好意思,後來追贈劉基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並多次要給劉基進爵,劉基都固辭不受,別說進爵了,朱元璋讓劉基做丞相,劉基都以自己不適合為理由而推辭。看來劉基對這個外在的名利真的不在意,哪他在意什麼呢?1371年(洪武四年),劉伯溫就辭官退休了,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去世,在他去世時交代兩個兒子要把一本天文書交給朱元璋,並告知兒子等胡惟庸(時任右丞相)敗了,要向朱元璋告知他的遺言,臨死他都在想著他的大明和大明的子民。關於劉基的去世,明史劉基傳是這樣說的:“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就是說在公元1375年的正月,劉基得了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劉基按照藥單抓了藥,之後更加不適,在當年的四月十六日去世。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案爆發,御史中丞塗節招供說是胡惟庸謀害的劉基,至於這件事的真假我不知道,史書上就是這麼記載的。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朱元璋

朱元璋常說劉基是“吾子房也。”子房是誰?是漢代的開國功臣張良,其實劉基在戰爭中的謀略和對全域性的分析把握可以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的一拼,那為什麼劉基沒有成為明朝諸葛亮式的人物呢?有人可能覺得是劉基的年齡大,他比朱元璋大17歲,也有人可能會說是因為朱元璋的老鄉會淮西集團太強大了,這些原因都不是,劉備也有老鄉會,諸葛亮也是他“外聘”的。原因就是朱元璋不是劉備,朱元璋是帝王當中的堪稱史詩級的“工作狂”,據中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送到皇宮的奏章共一千一百六十件,在這一千一百六十件奏章裡大約包括了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朱元璋在這八天裡每天大約處理四百餘件事情。而且他老人家從小家裡窮沒接受過啥正規教育,後來都是自學成才的,在朱元璋面前誰也別想嘚瑟,就算如諸葛亮般聰明的劉伯溫也不行。後來朱元璋又覺的丞相礙事,索性又把宰相制度給廢了,不再設丞相。到他兒子朱棣時就受不了,但是祖宗成法不可變,但是可以變通啊,朱棣設立了一個叫內閣的機構幫他處理政務,再到後來內閣裡有了首輔大臣,並逐步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煉丹

到明朝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嘉靖皇帝在後期迷戀道教中的長生不老之術,這事耽誤了他不少時間,但是嘉靖皇帝也堪稱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也是非常聰明之人,對大明始終是牢牢地控制著。在劉伯溫去世的156年後,在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劉基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嚮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在朝廷開會討論此事時,眾臣都說:“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並軌宣猷。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往往屬基,故在軍有子房之稱,剖符發諸葛之喻。”嘉靖皇帝對此表示認可,於是劉基配享太廟,同年,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1537年(嘉靖十六年),明朝開國功臣營國公郭英被配享太廟,至於誠意伯劉伯溫為啥在其去世後的156年被配享太廟?我想主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劉伯溫的功勞和貢獻,不然一個伯爵的人怎麼可能配享太廟,在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明廷就追贈他為太師,諡號文成。另外一個原因我覺得是嘉靖皇帝為他老爸升袝太廟做鋪墊與試探,所以先從太廟的配享人員上“試水”。

劉伯溫只被封了一個伯爵,為啥在他去世156年後又被配享太廟?

嘉靖皇帝

1521年(正德十六年),玩了一輩子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明武宗無嗣,並且明武宗是他爹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而明孝宗朱祐樘也只娶了張皇后這麼一位夫人,沒有任何后妃,皇帝中的楷模,明武宗在去世時既沒有生出兒子,也沒有親兄弟。於是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於是作為藩王的朱厚熜做了皇帝,是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繼位後,明朝發生了一場影響多年的“大禮儀事件”,其實這件事歸結起來其實就兩個爭議點,那就是對於嘉靖皇帝,他的親爹興獻王朱祐杬和他的親伯父明孝宗朱祐樘到底哪一個是他宗法意義上的爹,第二,他的父親興獻王到底能不能作為皇帝入駐太廟。對此形成了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一派和以嘉靖皇帝與一部分大臣為首的另一派,在一開始嘉靖皇帝還試圖用黃金“賄賂”楊廷和一派的一些大臣,但卻不好使,人家不收,對於大禮儀事件,很多明朝大臣表現出了前赴後繼的勇敢,然而嘉靖皇帝卻更表現出了不可動搖的倔強。嘉靖皇帝的倔強性格其實有點隨他媽,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位三日後便遣使到安陸的興獻王府把他的親媽興王妃蔣氏接到北京,這時以楊廷和為首的群臣認為興獻王應該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生母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這時已經到達通州的蔣氏得到這個訊息後停止進北京並打算返回安陸,並說了句“我的兒子怎麼成了別人的兒子?”這時得知訊息的只有十五歲的嘉靖皇帝哭著對他的伯母張太后要辭去天子之位,侍奉母親蔣氏返回安陸,群臣得知後大為惶恐,最後以張太后的命令,更稱蔣氏為興獻後,蔣氏才願意入京。之後嘉靖皇帝把他已經去世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1476年-1519年)追尊為興獻帝,把他當時尚在世母親蔣氏尊為興國皇太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獻皇帝神主供入太廟,這場大禮儀事件,嘉靖皇帝取得了最終勝利。迴歸正題,生活在封建時代的劉伯溫,縱觀其一生,我看到的是他對大明華夏的一種大愛,人品醇厚,淡泊名利,認真做事。淡泊名利,知足常樂,同時在工作與事業又“不知足”,積極進取認真做事,或許是人生一個比較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