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福建寧化魚生:絕望的生魚片

絕望的生魚片是什麼意思

尋味|福建寧化魚生:絕望的生魚片

說起魚生,我們往往先想到的是日本料理中的“刺身”。日本人擅長料理各種魚類的確不假,但追根溯源,這生魚片還是我們老祖宗的首創。

自周代以來,生魚片就是古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我們有一句成語,膾炙人口,說的是好吃的東西人人都喜歡,炙是烤肉,而這“膾”則指細切的肉,主要是生肉,這當然也包括魚。

對生食非常熱愛的古人,還曾用一個“鱠”字來專門代表生魚片。於是我們經常能在詩詞裡讀到生魚片的身影,尤其是唐代,最為盛行,幾乎有名的詩人都曾寫過魚膾。白居易說:“朝盤鱠紅鯉,夜燭舞青娥”,把吃生魚片與看歌舞並列,可謂為人生快意。

當下,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環境的改變,很多地方已經難尋魚生的蹤影,但在客家人和廣府人聚集的地方則還保留這傳統的美食。

廣府人的生魚片以順德魚生為代表,重調料,佐料繁多。客家的生魚片當推福建寧化、廣東五華這兩地為代表,重原味。前不久,剛去了趟寧化,領略了寧化的生魚片。

尋味|福建寧化魚生:絕望的生魚片

寧化是客家祖地,儲存了大量的中原遺風和民俗。朋友帶著去了一家小店,據說是當地最正宗的魚生,主廚是老闆娘,爽朗熱情,很有胸懷,將這生魚片的做法一一介紹。魚需用草魚,兩三斤為佳,在製作之前,先將魚放清水中養兩三天,吐盡腹中汙物,然後方可下刀。古人稱制作生魚片為“斫鱠”,這個“斫”字在當代口語中已經不見,但在客家方言中依然有勃勃生機,市井中常聞“斫兩斤肉”就是“切兩斤肉”,相當之形象生動。

言歸正傳,生魚片的製作是一項技術活,但見廚師用毛巾裹住魚頭,快速用刀背去鱗、內臟,過水沖洗乾淨後再去皮剔骨。而後就是關鍵的切片,寧化的生魚片是不提前放血的,魚肉血汙用乾淨毛巾擦乾,師傅再快速走刀,魚肉便成透明薄片。動作之迅速,令人眼花繚亂,還未看清,已經打完收工,擺盤上桌。但見切下的魚片紅如胭脂,白如冰雪,令人食指大動。李白有一句詩“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用來形容寧化魚生的顏值,再貼切不過。

尋味|福建寧化魚生:絕望的生魚片

在別的地方吃魚生,往往用的是芥末山葵加醬油,一則調味,二則殺菌。在寧化,當地人除了會準備醬油、麻油、醋及蒜頭醬等調味,往往還推薦你喝高度白酒。一口白酒,一口生魚片,魚片的甘甜和白酒的辛辣,在口中回味,讓人大呼過癮。

只是可惜,在今天,生魚片還是算一道危險的美食。畢竟從古代盛行一時到當下式微,與寄生蟲有很大關係。相傳三國時,廣陵太守陳登就因嗜吃生魚片,腹內生蟲而死。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說,“魚膾、肉生,損人尤甚”警示,可見魚生的衰落是有原因的。

今天,環境的改變,淡水魚大受汙染,很多魚已經不能用來製作魚生。即使是廣東福建都在用的草魚,吃時也是戰戰兢兢。前些日子,虹鱒與三文魚能否生吃,也爭論得沸沸揚揚。

我常想,這項我國古老的飲食,距離徹底退出人們的餐桌,也許不遠了。

圖片:阮任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