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一篇槓精槓精的《原君》

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一篇槓精槓精的《原君》

導言

問一個文科生《原君》是誰寫的,TA可能一臉懵地回你一句“你在說啥”。但你要問“‘天下為主君為客’這句是誰的”,TA保準給你翻個白眼,“能別考這個知識點嗎?快背吐了。”

沒錯,

“天下為主君為客”,這句話出自黃宗羲的文章《原君》。

其原話是: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但凡背了書的文科生都知道,這篇《原君》有什麼歷史意義的標準答案是什麼。

諸如繼承發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國民主思想的萌芽,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那麼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黃宗羲的《原君》。

首先,我們得知道《原君》講了什麼。

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一篇槓精槓精的《原君》

《原君》梗概

從題目上看:

“原”是個動詞,意為“推究本原”,“君”是“君主”的意思。

”原君“一詞,意為探究君主的來源。

該文內容的道理邏輯都很清晰,一共

五段

第一段講的是上古人們為什麼進行禪讓

,不僅有人不當君主,而且上了位的君主也是一個接一個走馬燈似的換,這是因為君主在上古是一門苦差事。黃宗羲認為:上古的君主把髒活累活都攬在自己身上,

“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這簡直就是現代的雷鋒。

第二段的內容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現在的君主,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他們不僅沒有發揚“我為人人”的精神,而且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和剝削,讓天下人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而這樣的原因就是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

至於

第三段,體現了他對孟子民本思想的推崇和對不懂得君主本職的愚者的批評

。他提到

“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

,這個典故是從

《孟子·梁惠王》

中化出來的。大意是: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這樣的事存在嗎?”孟子說:“有這樣的記載。”於是齊宣王問:“臣可以弒君嗎?”孟子答:“成湯、武王殺的是匹夫,不是君王。”

第四段講朝代更迭的必然性。

一家一姓的私利敵不過天下人的利益需求,因此王朝更迭成為必然。

五段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總結,認為君主要明白踐行君主的職責。

總體上說,這篇文章

從人皆有私的視角上寫出了天下之私為公,為天下之私者為君,古代君主之所以聖明,在於其堅守職責。今朝君主昏庸,在於其忘記職責,以天下為私。

由於成文年代較近,《原君》很容易讀懂,其中的字詞並不像先秦書面語那樣晦澀,接近於白話。

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一篇槓精槓精的《原君》

黃宗羲

本文的技法及其語言特點

①.重立論和論證而不重論據的真實性

《原君》的立論和論證都非常的出色,觀點非常新穎,有一些甚至還很正確,但是它的論據卻未必真實。用不正確的論據來推出正確的觀點,總給人一種歪打正著的感覺。

例如第1段中提到許由、務光之所以不當君主,是因為他們害怕承擔責任。實際上許由和務光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堯舜當了一半的君主又不當了的動機,我們也不可而知

我們暫且不論這些遠古人物的真實性,畢竟在古人眼中他們都是真實的,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任何的證據能夠推論他們的心中所想,因此這裡有一種"我注六經"的感覺。

更兼之《史記》中說道:

(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

也就是說,舜是在掌握政權時候南巡打獵,最後死在了蒼梧之野,而這句話又是《史記》中說到的,我想黃宗羲一定看到過這句話,然而他卻認為堯舜當了一半的君主又不當了,是在推卸責任。我認為他是為了自己的論證而篡改了論據的真實性。

②正反論證,古今對照

這一點我覺得不必多說,古人的種種好處,今人的種種劣端,黃宗羲在文中一一進行了相互比較與對照。

③。文章的語言質樸,以短句為主,兼有長句,讀起來慷慨激昂,就像一篇演講

這篇文章的語言說的好聽是質樸,說的不好聽的話,就是缺乏文采,好在它讀起來很激昂,不至於讓人感到過於乏味。同時這篇文章是以它的思想取勝,並不是以它的文采取勝。

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一篇槓精槓精的《原君》

思想源流及其發展

黃宗羲的民本思想並不是空穴來風,平地起高樓的,它發跡於西周時期。

在殷商時期,君權神授思想氾濫,武王伐紂之時,紂王曾經說過一句話:

我生不有命在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我有天命的扶持,大權自然不會旁落於他人之手

。然而武王依然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周朝。

而在周武王打敗了周朝之後,一方面人們發現天命是可以轉移的,另一方面為了鞏固政權,自然要對殷商時期的天命觀進行一些修改,於是出現了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這樣的話語,

所謂“德”,某種程度上就是指關注民生。

到了戰國,孟子提出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樣的話。

戰國末期的荀子也提出了

"君舟民水"

的理念,這句話發展到了唐代,便成為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的俗語。

宋朝人范仲淹提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裡的天下就指百姓,此話不僅是規勸臣子,當然也在警醒著君王。

到了黃宗羲,則出現了

"天下為主,君為客"

,一聲高呼,此乃中國民本思想的頂峰

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一篇槓精槓精的《原君》

《原君》的槓精槓精之處。

我對該文的評價如題,”

槓精“

兩個字足以概括全文。

說它“槓”,是因為它的觀點言辭都很尖銳。說它“精”,是因為它的觀點有些"精分",故曰"槓精"。

不用細看,在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政體中,黃宗羲直接把現今君主制和君主說得狗屁不是,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只說君主,可能還可以以殺身成仁來“沽名釣譽”,要是說出了天下人是主人的話,估計就只有捱罵的份了。要知道孟子都因為提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差點被逐出孔廟。

可是黃宗羲不知道是對清朝怨言頗多,還是對明代遺恨頗深,寧可拼著自己的名聲和腦袋不要,非得把當今君主罵的狗屁不是。不僅如此,人們通常推崇的聖明堯舜還有讚頌的隱者許由,通通都被他看不上。他看上的是誰呢?是孔子不推崇的大禹。理由是因為他扛把子扛到了底,一直把這個雷鋒式的君主當到了頭。這個觀點在當時的確算得上離經叛道。

橫向觀之,黃宗羲的觀點與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有相似之處,至少都承認了人有私利,他也發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將其推向了最高峰。

至於它的精分,主要表現在它的不徹底性:

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一篇槓精槓精的《原君》

雖然指出了天下人皆有私,天下人的私利組成了公利,需要一個人承擔職責。但他將希望寄託於有私的天下人中能產生無私的君主,這是不切實際的。

既然天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為什麼能指望君主沒有自己的私心呢?還是說君主就不能算得上一個人?因此黃宗羲沒有認識到所謂天下為公的基礎是建立在天下有私的基礎上,是各種利益協調之後產生的結果。他僅僅提到了天下要為主,君主只是客。卻沒有提出解決天下如何為主君主如何為客的正確方案。他所謂的解決方案,只不過是在之後的文章中提到恢復井田制、分封制,恢復丞相制度。於是這又將他的思想拉入了新一輪的崇古空想中。

同時他的思想嚴格來說就算不得民主思想,民主不是君主為民做主,而是人民當家作主,他充其量夠到了封建社會的天花板,但並沒有突破一層,使其產生民主思想的萌芽,而這也是他的思想與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思想的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