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讀書:5W2H

我本庸人,也談讀書,難免貽笑大方。但我慶幸,還可以作為人的屬性,雖然也常充當金錢與資訊手機的奴才。

其實,電子化、數字化的今天,一方面給生活帶來方便,同時也讓人更加容易陷入空虛。常常忘卻自己人的屬性,一味接受網路和手機給的指令,並積極的反應,還樂在其中,困在其中而不知。時間和意志,在不知不覺中消耗,甚至有時在想,我作為一個人,還能否有主動表達的能力呢?

所以我選擇了讀書。讀書作為最普通和常見的學習方式,接受非學堂的再教育。我相信古人的智慧,比我這個庸人強得多。讀書,然後寫一個完整的撇捺,寫一個真正的人字。

對於畢業且工作14年的“中年學生”,讀書不陌生,也明白早年讀書,為考試與理想,後來讀書為專業與知識,現在讀書呢?有的為更新知識知識增長,有的是積累智慧,有時有糊塗,讀書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呢?

一、讀書為做人。

如果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讀書,我以為,讀再多的書也難有大用。或許,有人說就是為無所用,其實無所用正是一用。

縱觀前人,為何而讀書:

胡適在他的《為什麼讀書》中講了2點理由:1、書是人類遺產,讀書就是吸收前人智慧。2、為能讀更多的書而讀書。比如學外語,能看懂外文書,學文言文,能看懂更多古籍一樣。當你讀到艾薩克。沃爾頓《釣魚情話》:“漫步於野草間,有益於身體者多矣,心無掛礙,故無往而不樂。”就想到了唐玄藏翻譯的《心經》。

章衣萍在《作文與讀書》中說:文章有兩大導師,自然和人生。讀書,其實就是與自然與人生對話。

奧巴馬說:讀書讓你自己掌控未來,書寫命運。

高爾基說:讀書越多,我與世界越近,生活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江問漁在《對於讀書問題的我見》中說:讀書是為了做一個有優良品質、豐富知識、應變才能、且圓滿生活,有利社會的人,完整的人。

看來,讀書的價值就在對書本內容的反思並形成自我智力的發展,指導實踐,改變行為,可以做個好人。有以上這些名人加持,我這個庸人也可以大膽地讀書了,不為別的,就為去掉這個庸字吧。

二、讀書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

我想,凡是有血液的生物,都應該有情緒與感受。讀書是快樂的還是痛苦呢?如果你問中國人,答案或許只有一個:很難講。他會告訴你,看誰讀、怎麼讀、讀什麼、什麼時間讀,看來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我也不想舉歷代名家談讀書的感受,只想用佛家的一句話表達:一切由心造。

你覺得讀書是痛苦的,老天自然給與你痛苦。你覺得讀書時快樂,老天自然給與你快樂。當你有一天突然醒悟,原來老天並沒有給我痛苦與快樂,一切的快樂與痛苦,多是由自己的心而生出來的這些妄相。

所以,如果你想讀書,發願讀書為了好好做自己,就並建立起這樣一個目標。那麼,就請告訴自己,讀書是何等快樂,並禱告,一切能量場,多來加持護佑你吧。

三、讀什麼書。

人類智慧有一個共同的源頭,不受國家、民族、語言的限制。從源頭中生出各種智慧與學問,才有學科。現在大家都明白,科學知識越新越好,這方面在學校與社會中已經講得很明白,也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科學是智慧的體現,但不是智慧的全部。知識常有更新,也有顛覆,今天的真理,往往成為明日的謬論,這樣看來,難免讓人唏噓。然而,智慧一直延續至今,歷久彌新,中國的智慧是世界智慧中最璀璨的明珠,作為中華兒女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份智慧遺產。

當你讀了更多的書後,會發現,所有的書都在解釋一件事情,傳播智慧。而智慧的源頭是自然與人生,源頭相同,道理相同,只是每個人表達不同,而表達方式是因人、因時、因地而有區別。所以漫畫家蔡志忠說:你看的世界有種種不同,是因為你在的高度太低。當你站在山腳,看樹、看水、看花各有區別,當你爬到半山腰,你的感覺就比較模糊,也不在區分,當你到達山頂,你覺得這些區別都不重要,因為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分別解說而已。

當明白智慧源於一處後,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我們應該讀哪些書來增加自己的智慧呢?我以為用“觀樹法”讀書。

“觀樹法”讀書由葉到枝,由枝到樹幹,由樹幹到根。樹葉,就好比現代的書籍,人類越發展,書籍數量、種類就越多。我們常把有限的時間迷失在選擇書本上,想看盡每一片樹葉,也不需要看遍,因為這些葉子,大多相似,沒有必要區分差別,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幾個種類,仔細的尋找和了解葉子的嫩綠與枯黃。

觀葉後,可以根據葉脈找到其中若干個枝丫,因為樹很大,枝丫也很多,選擇兩到三個枝丫就可以了。然後,透過枝丫找到主幹,主幹也就一到兩個,透過主幹找到根基,其實智慧的根基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一切智慧的總源頭是自然。在中國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易經》透過卦解說自然;老子用《道德經》解說《易經》,孔子又用《論語》解說《易經》。後來,又有人解讀《論語》解讀《道德經》,文化源源不斷,書籍就日積月累。歷史上,各文人又寫成小說,編成各種戲劇,現在又拍成電影、影片,這都是表達方式的不同。

表達方式的不同,是因為每個時代的社會屬性與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有人說孔子透過《論語》把《易經》解釋給有時中君子,老子透過《道德經》把《易經》解釋給智慧人。而我是用呢,只能看些白話文,聽些書評文章,增加些人生感悟與對文化根源的理解。但我始終認為,能被歷史保留的文化,必定耕植自然與人性,必定與時俱進,才能枝繁葉茂、源源不斷。

四、怎麼讀書?

當我確定要讀哪些書,緊跟著就是怎麼讀書。採銅在《深度學習的藝術》書中告訴我們,學習要經歷四個部分:提問、解碼、操練、融合。他透過提問,引導學習探索,透過解碼找出同異,啟發新的疑問,讓新舊知識有系統的整合。操練檢查自己能調動多少知識。透過遷移、印證、互補的方式,完成知識的融合。這與《中庸》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胡氏說,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竊以為,應該用佛家的六識,應該眼、耳、鼻、舌、身、意一併到。章衣萍更提倡對經典重複的讀,由讀到背,毒並強調“剋期”(定期)讀完一本書,還強調不要迷信書。

盧梭說:讀書要多加思索。美國思想家伯克說:讀書而不去想,猶如食物而不消化。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結合,看來聖賢人的讀書方法又何其的相似。

怎麼讀書,我以為,有3點:

讀書首先要建立三個心。明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中講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羞恥心就是知不足,與聖人的差距,與自然的差距,把壓力變成動力,持續的讀書。敬畏心就是敬畏自然,敬畏聖賢,敬畏書本,用歸零心態,空杯心態讀書。勇猛心,就是知改即改,知不足即繼續讀書,把握當下的每時每刻。

2、讀有字書的無字處。書是解說自然與人性的載體,一切用文字表達的書,都是作者對自然的理解,是明自然,而非自然本身。何況有些內容,作者不能言盡,所以要體會文字外的話、領悟有字外的思想,如同畫的留白,回味無窮。當然,可以直接向自然學,與無字處學。

3、讀書與實踐相結合。

成人讀書與蒙童不同,我們已經沒有兒時的記憶力,但我們有很強的理解力,我們希望解決實際問題,把想到的付諸於實際,成人讀書,有內在動力、有自我導向還可以關聯經驗。我讀書時常與我擅長的工作、方法聯絡在一起。 我常常發現,道理、方法真的是相通的。另外,透過讀書,過去的方法變得豐富,在一次一次的閱讀中得到昇華與加持。

終於,可以說,讀書真的可以讓人愉快、喜悅,就這樣讀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