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田野裡的蕹菜葉子綠油油的,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人們卻缺衣少食,無法生存,還不如當初沒有出生。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饑荒。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與災難抗爭的歷史,同時,苦難也造就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性格。我們的災難到底有多大?據資料顯示,從西漢到清末,共發生190次重大自然災害,造成萬餘人死亡。

不過,有趣的是,歷史上關於饑荒的描述,大多是饑民採摘根莖類植物充飢,但我們卻很少聽到饑民在河裡打魚蝦的事,好像他們不知道魚蝦是可以吃的。

如果你知道過去饑荒的慘狀,你可能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認識。

1史上的大饑荒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正如前言所述,中華民族是一個飽受饑荒之苦的民族。

據記載,在明朝的一次大饑荒中,地方官員向朝廷報告,百姓沒有糧食吃,只好挖根吞下。

不是他們不懂法律,只是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冒險,砍頭總比餓死好。

據柏楊的《中華民族史綱》記載,城外的貧民會綁架無助的年輕人,吃掉他們的骨肉。

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後,饑荒也沒有完全消失,最厲害、破壞力最強的饑荒是60年代的大饑荒。最重要的是饑荒和戰爭、民族信仰的衝突一樣,是人類生存的大敵。

總之,饑荒和戰爭、民族信仰衝突一樣,是威脅人類生存的重要敵人,其後果不僅是人們生命意義上的死亡,而且是人性的退化。

奇怪的是,即使在最嚴重的情況下,也很少有饑民獵殺魚蝦的記錄。

2。沒有魚蝦可吃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造成饑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和殺戮,或者外族入侵,但最常見、最深重的災難往往不是人禍,而是天災,其中以旱災最為常見。

旱災的範圍最廣。蘇北、安徽的旱災和蝗災,使糧食減產50%。山東、陝西、山西、遼寧等省,河南省80個州縣,陝西、甘肅東部、四川北部等地千里旱災,旱災造成千裡土地開裂。

旱災造成千裡裂地,河道斷流,連人類基本的農業用水需求都不能滿足。

總之,旱災是造成饑荒的重要原因,古往今來的饑荒大多與旱災有關,對於饑荒的災民來說,連一口飲用水都不夠,更何況是撈蝦,如果問受旱的饑民為什麼不撈蝦,就像晉惠帝問吃不飽的貧民為什麼不喝肉粥一樣,是非常可笑的。

三、捕撈效率不高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魚蝦生活在江河湖泊中,更不用說,根和樹皮更方便。

首先,捕蝦捕魚需要工具,對於衣食無憂的饑民來說,哪裡有漁網和魚叉?不幹這行的饑民,很難從水裡抓到足夠填飽肚子的魚蝦。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抓魚蝦需要大量的體力,而飢餓的人們大多面黃肌瘦,幾乎走不動路,根本不可能下河抓魚蝦。

相比魚蝦,吃樹根和樹皮就容易多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滿山遍野的找到。如果饑荒不太嚴重,可以把樹根磨成粉,用來做窩窩頭或糊糊,如果饑荒很嚴重,可以直接吃樹根來養胃。

綜上所述,與挖樹根、剝樹皮相比,捉魚蝦無疑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首先是沒有工具,其次是即使有工具,也沒有體力,最後是即使抓到魚,也有可能被刺卡住。

現在,我們可以坐在家裡享受乾淨的水,乾淨的新鮮果蔬,各種動物的肉,還有各種零食。

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過程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透過對災難的反思,我們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方法,讓我們不再脆弱。老祖宗用生命換來的教訓讓我們免於饑荒,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和平時期不用提高警惕。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非要吃草根啃樹皮?

正所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我們才能努力工作,如履薄冰,不至於在災難來臨時束手無策。

面對蝗災、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人類還是太弱小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威脅我們生存的自然災害,所以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在饑荒時期,挖樹根、樹皮幾乎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如果你家裡還有糧食,誰願意找這些東西來養活你的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