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太陽追回來”,夸父追日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夸父追日是一個神話故事。描寫的是上古時期,神人夸父追趕太陽,最後被太陽烤死的事情。

故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我要把太陽追回來”,夸父追日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後經列子增補,收集在《列子·湯問》中:“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侵,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

《山海經》的記載意在說明“夸父不量力”,而《列子·湯問》第一句也沿用這句話,這就使人誤會這篇寓言的寓意是指做人應量力而行。

“我要把太陽追回來”,夸父追日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列子早已體會“夸父追日”這個神話蘊含的積極意義,才會對原有故事進行改寫、增補、提高。

特別是《山海經·海外北經》所記載的“棄其杖,化為鄧林”,增寫並改寫成“棄其杖,屍膏肉所侵,生鄧林。

鄧林彌廣數千裡焉”(拋掉手裡拄著的棍子,這棍子為夸父屍體的油脂和肌肉所侵蝕,長出了一片桃林,這片桃林的覆蓋面積廣達數千裡)。

“我要把太陽追回來”,夸父追日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雖然夸父追日沒有成功,但它卻給人展現了渴望征服自然的雄偉氣魄,以及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

幾千年來,夸父不但不是人們批判和嘲笑的物件,而成為有志之士敬仰的英雄。

晉朝鄧璞有詩讚曰:“神哉夸父,難以理尋。傾沙逐日,遁形鄧林。”

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表達了對夸父的敬佩之情。

“我要把太陽追回來”,夸父追日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蔫足有!

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我要把太陽追回來”,夸父追日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另外,關於這篇寓言的寓意,《中國文學》一書中提到:“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

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做知識的象徵);

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不致落後於時間。”

《夸父追日》的寓意到底是什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解讀這個故事,從而認識世界、收穫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