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學秒懂之:列子貴虛

先秦哲學秒懂之:列子貴虛

列子(約前450年-前375年),名禦寇,又名寇,亦作國寇,字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道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很多人有一種錯覺,認為《列子》是學習《莊子》的,其實錯了,列子生活於戰國時代,早於莊子。《莊子》一書中,共二十二次提到了列子,有些寓言與《列子》一書在題材上還有交叉。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這樣描寫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在這一點上,也與莊子也相似。《列子》本來有很多盼復,但是現在傳下來的僅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八篇,其中以寓言居多,可以說是一部東方的《伊索寓言》。

列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先驅者,他主張“貴虛”,宣揚不可炫智於外而應養神於心,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列子師從於關尹子,即函谷關令尹喜,是老子的再傳弟子。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遊》中,稱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據傳,他駕風行到哪裡,哪裡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他飄然飛行,逍遙自在,令人羨慕。而後世的道家以神話為實,拼命追求羽化飛昇,則是一種過渡解讀,對《列子》的過渡解讀要追索到戰國末期及秦朝時期,秦始皇就相信有羽化飛昇的事。

列子與道家的另一位先驅楊子大體同歲。《列子》書中有大量的養生與古代氣功的論述,是後世氣功及內丹派的先驅。其主要就是來源於“貴虛”的思想。《列子》載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心凝形釋。若身之輕也,需先心之輕也,蓋心為身宰。又列子貴虛,其風者,虛之所致也,虛之所自然生也,非為御風而御風。故其主者,虛也。虛極則輕。又御風者,危險之行,必緣其所能安而後能履危至險,如踏平地。故吾轉而說虛。

那麼什麼是列子貴虛呢?《列子》:或謂子列子日:“子奚貴虛?”列子曰:“虛者無貴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事之破 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人對列子說:“您為什麼以虛無為貴呢?”列子說:“虛無沒有什麼可貴的。”列子又說:“不在於事物的名稱。關鍵在於保持靜,最好是虛。清靜與虛無,便得到了事情的真諦;爭取與讚許,反而喪失了事情的精義本性。事物已被破壞,而後出現了舞弄仁義的人,但卻不能修復了。”

列子認為虛即無所依憑,不要只注重事物的表面,要深入到名背後的實中。虛是列子哲學的最高範疇,它建立在萬物生化的規律之上,並進而摒棄物我二元對立的成見之上。《列子》認為本體是不生不化的,“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本體的根源,形成的開初,是由不生者產生出來的。所以,在宇宙起源上,《列子》認為萬物不是從“有”中產生,而是無中生有,“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具體的宇宙產生過程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環節:“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這四個環節之實質,是從虛無到有形的過程,也即從無到有的過程。

也就是說,列子認為的虛,是一種本體論,列子認為虛才是整個世界的本源,是這個世界的本體。而作為人,就應該學習虛的特徵,打破物我的二元對立,達到“虛我合一”,萬物一元的最高境界:齊物。虛者,清也,於是大家都學清;虛者,默也,於是都學默;虛者自在也,於是都學自在。反對重濁。什麼是重濁呢,就是你如果專注於某一件事,成為某一件事中的一份子,沉迷其中,就是重濁。

列子對中國古代思想的影響是深遠的,列子的思想在魏晉時期,產生了玄學清談。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賢,以及後來的王徽之、殷浩等。魏晉清談經歷戰火的洗禮而差點中斷,後經印度僧人達摩的改編,成為後來的禪宗。禪宗拋棄了釋迦氏佛教見佛性的大乘三十七道品修法,秉承了道家“虛我合一”的理想,修“如來藏與我合一”,如來藏無相就學無相,無為就學無為,最後達到萬法歸一的境界。禪宗正是中國本土文化戰勝,並完全取代外來文化的又一例項。一直到後來的陽明心學,都可以看到列子的影子。

先秦哲學秒懂之:列子貴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