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鄂溫克族(舊稱通古斯或索倫):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蒙古國也有少量分佈。在俄國被稱為埃文基人。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鄂溫克民族的語言文化具有獨特性,屬阿爾泰語系之通古斯語族北語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溫克人多數使用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 。

哈拉:鄂溫克語,姓氏之意。鄂溫克族有許多哈拉(氏族),每個哈拉都有固定名稱。一般以居住地名、河名、山名、村落名、部落或部落酋長的名字命名。我國鄂溫克族主要哈拉有數十種。例如塗格冬(塗)、杜拉爾(杜)、那哈塔(那)、薩馬基爾(薩)、巴依給日(巴)等。每個哈拉都有自己的祖先神舍臥刻或敖教日。實行氏族外婚制。都有自己的薩滿。哈拉的形式,可以追溯到鄂溫克氏族社會時代,那時哈拉起著基層行政單位的作用,在社會生活中,每個哈拉都保留著氏族民主制。現在這種制度已經基本消失。

給布:鄂溫克語,家譜之意。鄂溫克人有氏族(哈拉)家。從前,一般每隔二十年召集全氏族大會,商量續家譜事宜。由族長主持續寫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單,大會結束後,共進一餐,以示慶賀。鄂溫克族家譜一般由家族長(毛哄達)保管,不能隨意開啟。每逢春節向家譜敬酒叩頭,表示對祖輩的尊敬和懷念。

新瑪瑪楞:鄂溫克語,意為公道人、正確者。即遊獵鄂溫克人的家族長。一般由狩獵經驗豐富、辦事公道、有威望的老年人擔任。由公社成員民主選舉產生。任期三年。掌管家族公社內部生產、生活等各種事務。參加狩獵活動,無特權。如有錯誤,可透過家族會議進行批評,乃至撤換。解放前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發展,家族長的社會職能和地位發生變化。

溫格日:鄂溫克語,酸奶之意。把鮮奶放入木桶裡,用苫氈蓋起來,保持稍高的溫度,經五六日發酵後,即成為酸奶。是止渴和健身的優良飲料。也是製作奶幹(阿日奇)的原料。

塞:鄂溫克語,即茶。烏紅西,即奶茶。是鄂溫克人重要的飲食之一。

薩林阿日黑:鄂溫克語,奶酒之意,牧區的鄂溫克族到秋季多製作牛奶酒,牛奶酒釀製的方法是,將發酵酸奶倒入大鍋內燒開,鍋上放一用木料或樺樹皮製作的圓筒(布目克勒),筒裡吊著酒罈,罈子頂部坐著一口小鍋,小鍋盛涼水,奶鍋燒開後熱氣上升,衝至涼水鍋時回成水珠,滴到吊著的罈子裡,就成奶酒了。

阿日奇:鄂溫克語,奶幹之意,把發酵的酸奶倒入鍋裡燒開,隨著溫度的上升,酸奶就分解為液體和凝結體,把液體倒出,把凝結體取出裝入準備的袋裡,擠出水分,在簾子上做成條狀,曬乾即成阿日奇。

額格德:鄂溫克語,奶幹之意,奶乾的一種,把微酸的牛奶倒入鍋內加熱,使其變成粘性碎塊,曬乾後,即成奶渣。這種奶幹很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乳品,可以儲藏到冬季或更長時間。

阿木松:鄂溫克語,稠粥之意,將米(尼基)燜熟後,用勺壓成粘糊狀,蘸奶油、奶皮子食用。每當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食用這種阿木松,故又可稱臘八粥。

尼米西額:鄂溫克語,口煙之意,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獨有的煙。製作方法是把菸葉壓成碎面,摻進三分之一的木灰,再倒進少許酒或糖水,盛到樺皮煙盒裡,保持潮溼,塗於門齒上,閉口銜著可解疲勞,出獵可使人清醒。

德替克:鄂溫克人使用的樺皮箱子。大都用於盛放布製品和紡織品。不怕潮溼,可防雨。姑娘出嫁時,常常以樺皮箱子作嫁妝。

毛魯嘎日特額根:庫車,也稱斯呼、鄂溫克人很早以前就有了當作倉庫用的庫車,存放衣物、肉乾、乳製品,米麵以及貴重的東西。一般人家約有庫車4臺左右,富戶約有庫車10臺左右。

靠勞寶:獵區鄂溫克人建造的獨具特色的倉庫,做法是選四棵高樹,高約1丈4、5尺,以野獸上不去的高度為宜。截掉樹的枝杈,留下樹幹為四柱,在樹柱上,用較細些檁子,搭成木製小房。庫的四框和底部都是圓木,上蓋板片,底部留一開口,由地面豎起一根柱子,上端插進開口,柱上砍成可以攀登的梯蹬,稱吐克臺木肯。

塔拉佳比:樺樹皮船。鄂溫克人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可乘5-6人,載1只大犴。用樹條做船身架,再用樺樹皮包制,用紅松根縫合,針孔和接頭處用松樹油滲樺皮油熬成黑色的混合油塗抹。船長約1丈8尺,高約2尺5寸,船腹約寬2尺,兩端尖細,向上稍彎。順水時速可達40裡。用於渡水、捕魚和獵取。

棒克:鄂溫克語,瓶、罐的統稱。實則是用樺樹皮製成的煙盒。小巧玲瓏,可隨身攜帶,取用方便。也是一種精美的手工藝品。

瑪它:鄂溫克族使用的各種小型樺皮器皿的統稱,有圓、方、長方、橢圓和豬腰子等多種形狀,上著各種顏色或壓刻花紋。解放前獵民多用以盛放零星物品。亦是一種精緻的手工藝品。

伊克維亞:鄂溫克獵民裝糧食的皮口袋。把熟好的獸皮,用骨針、筋縫製好,分別釘上兩個繫帶和一個提帶,盛滿東西之後,整齊地放在撮羅子旁用木杆搭成的架子上。搬家時,給馴鹿馱負,可免翻箱倒櫃之勞。

仙人柱:亦作斜仁柱、歇人住等。漢語稱撮羅子。遊獵的鄂溫克族過去居住的圓錐形帳篷。以若干根樺木或柳木杆搭成木架,夏秋季外面以蘆葦、乾草、樺皮等覆蓋,冬春季圍蓋獸皮。大小依人口和季節而不同,夏季大而冬季小。大則高約7米,底部直徑8米;小則高約4米,底徑6米左右。柱內中央為篝火處,用以做飯取暖。三面以蘆葦、獸皮等席地為床,進門正面名為馬路(亦作馬羅),為家中未婚男人、小孩及男客人臥席,婦女不得臥坐。左右兩側稱奧路,右為長者,左為年輕夫婦臥席。門多東向或南向。每個家族公社烏力仁包括數個仙人柱,一般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能前後排列。解放後實現定居,已為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新房屋所取代。

烏如格柱:鄂溫克語,蒙古包之意。鄂溫克人的烏如格柱獨具特色。它以葦子做包的頂蓋,以柳條或葦子做圍。包內外的裝置都有專名,可隨時搭蓋和拆除,搬遷方便。包的木架,由上、中、下三節組成,一般用直徑1。5寸的柳木,以繩連結成可張、可合的木架,立起時,形成網狀的許多方格。一般的包是4-6塊哈那組成。最大的包約有50根木杆,6個哈那;最小的包約有42根木杆,4個哈那。包門高約1米,寬約3尺,全包高約2米,直徑約4米。冬季用氈子圍包。

額莫和:鄂溫克語,意為搖籃。鄂溫克人的搖籃用樺

樹皮縫製。以兩塊長條樺皮縫的外圈,以另一塊做底縫成。呈長橢圓形,用皮繩子懸起搖動。搖籃上用線串有野雞腿骨、魚腰骨等,搖動時,骨串互相摩擦成響,以促嬰兒睡覺。搖籃長3尺多,寬約1尺6寸。

千:鄂溫克語,多數人或住在某地方的人。鄂溫克族各家族公社都有自己的名稱,如亞魯千、輝千、阿榮千等,意思是住在亞魯河或輝河岸邊的人。

贊達拉嘎:鄂溫克族民歌。贊達是唱歌之意。拉嘎是名詞的字尾。贊達拉嘎是鄂溫克族民間小調、山歌之類的總稱。鄂溫克族民歌既是歌,也是詩,都是透過唱來表達的。有長有短,有幾行的,也有幾十行的。有世代傳下來的,也有即興創作的。旋律簡潔樸素,一般不用樂器伴奏。曲調有地區差別。有些字少腔長,節奏舒展,獷達悠長,節奏緩慢,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

金勒:鄂溫克語,意為滑雪板。鄂溫克人制作的滑雪板,以松木為原料,前端上翹,後端呈坡形。中間有一綁腳的帶子,叫母哼母樂。用滑雪板追擊野獸,滑行如飛,是鄂溫克人不可缺少的交通和狩獵工具。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

揭開鄂溫克族神秘的面紗——鄂溫克族民俗介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