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三公”是哪“三公”?“九卿”是哪“九卿”?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時確立的一種制度,是王朝中樞官制的一部分,“三公”是負責輔佐國君的三個最高官員,“九卿”是中央政府九個負責某個方面具體事務的高階官員。

“三公九卿”,“三公”是哪“三公”?“九卿”是哪“九卿”?

中央官員

起源

這種制度來自於周代的“三公六卿”制度。當時的“三公”分別是以太師、太保、太傅,三者都是輔佐皇帝的官員;“六卿”分別是天官冢宰(職責是掌管全面政務)、地官司徒(職責是掌管教化)、春官宗伯(掌管祭祀)、夏官司馬(掌管軍事)、秋官司寇(掌管刑罰事務)、冬官司空(負責工程建設)。

“三公九卿”,“三公”是哪“三公”?“九卿”是哪“九卿”?

六卿的出處

成制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準備實行中央集權制,所以聽從李斯建議,在“三公六卿”的基礎上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勾勒出中央官員的骨架,目的是方便皇帝行使權力。

秦代“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丞相主管全國行政;太尉負責全國軍事;御史大夫則負責監察百官。當時的“九卿”則分別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為九卿之首)、郎中令(領導宮廷侍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負責司法)、典客(負責外交事務)、宗正(分管皇族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賦稅徭役)、少府(負責宮廷財政)。

“三公九卿”,“三公”是哪“三公”?“九卿”是哪“九卿”?

到了漢代,“三公九卿”的框架被沿用,只是具體名稱有所變化。“三公”中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九卿中的奉常改稱太常,廷尉改稱大理,典客改叫大鴻臚,治粟內史改稱大司農等,這只是名字的變化,實際職權變化不大。

意義

“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使皇權更加集中,便於皇帝行使皇權。

另外,“九卿”中的大部分官職,開始都只是負責皇家家事小官,發展到後來,紛紛擔任起處理國家要務的職責。同時,也暴露出帝制下,皇帝家事、國事不分的粗糙細節。

發展

秦漢兩晉,各個王朝都以“三公九卿”制度為基礎,構建中央官制體系。直到隋朝才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

“三公九卿”,“三公”是哪“三公”?“九卿”是哪“九卿”?

只是被取代,並未消失。太師、太保、太傅這原始的的“三公”依舊是有數的高官,只是沒有具體的職能,只是作為一種榮譽稱號。

“三公九卿”,“三公”是哪“三公”?“九卿”是哪“九卿”?

劇照

“九卿”中,大部分職能被六部取代,只剩一個名稱了,還有少部分,權利沒有多大變化。比如,典客、大鴻臚稱為鴻臚寺卿,依舊和少數民族、藩屬國和各方來使打交道。廷尉改稱大理寺卿,還是主管刑獄司法。後世的朝代很多都有設定,就是名稱上可能會有微小的差別。

“三公九卿”在現在看來當然有不足,但是它至少讓國人存在於秩序的光環下,我們民族能傳承下來,很難說沒有這種制度的功勞。

圖片來自於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