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正文之前,先看看下面幾個詞,能否讀對:

蛋撻、蟠桃、白朮、鼴鼠、緋聞、可汗、琺琅、單挑、壓軸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我國漢語方言分佈

正確讀音如下:

蛋撻【tà】、蟠【pán】桃、白朮【zhú】、鼴【yǎn】鼠、緋【fēi】聞、可汗【kè hán】、琺琅【fà láng】、單挑【tiǎo】、壓軸【zhòu】

你都讀對了麼?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下面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普通話產生的一波三折。

1、明朝:北京話來源於南京話?

朱老八推翻了元朝的統治,讓他們去草原繼續放羊了。定都金陵(今南京),南京官話被推崇,成為官方語言。南京官話就是“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韻》為規範,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音。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後來荷爾蒙爆發的朱棣幹掉建文帝,並遷都北平。一起來的主要是南京人,以及從全國各地遷徙數十萬貴族、富戶、民眾。當時的北京,以南京官話,全國各地方言,融合到元大都語音體系,形成了北京官話。

所以,北京話確實好多源自南京。

2、清朝:梳小辮,講漢語

看皇太極的小辮兒,就知道他們最初說的話中原沒人聽得懂。所以,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國,滿清決心漢化,從皇帝做起。

先是在皇族和貴族裡推廣北京官話,雍正年間在南方方言區推廣基於北京音的官話,設立“正音書館”。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四川方言劃分

到1909年,清政府還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

經過多代皇帝的大力推廣,效果非常好。等到溥儀的時候,連溥儀自己都不會說滿語了……他平時主要說北京官話,據說英語說得很好,還會一些日語。

3、民國:教育部pk整出老國音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很快袁世凱擠走國父孫中山,成為大總統。教育文化領域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項便是定下“國音”。12月,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主持人便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教育總長蔡元培。吳敬恆任會議議長。

這個機構的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彩雲之南的方言也是豐富多彩

那麼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組成人員的方言構成就很重要了。最後確定下來成員80人,其中由教育部延聘任命的有50人左右,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好像人員分佈很平均,但由於教育部工作人員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

於是,pk戰開始了,王照(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話字母”方案的制訂人)作為北方代表率先發難:成員一共80人,江浙人佔26人之多,無錫一地就佔了5人,欺負人!而且江浙地區的方言也太多太複雜,如果真的推廣起來,估計外省讀書人都能整成文盲。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經過激烈的pk後,決定每個省投一票。但江浙代表的又不同意,因為中國古書以江浙作者居多,這樣大家會讀不懂了。

撕逼程度愈演愈烈,會議開到半年的時候,吳敬恆辭去會議議長職務,由王照接任。一個月后王照也抗不住了,開始請病假。

經過艱難的角逐,先把爭議小的字音先定下來,對有爭議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所以,國語(當時還沒有“普通話”這一概念)並不是簡單粗暴的開一次全國會議,投票什麼地方的語言好聽好學,便定為國語。而是一字一詞的校準讀音,形成語言體系。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彙》,為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範本,為現代漢語標準第一個系統:國語系統。為今天的普通話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

4、新中國:普通話寫進《憲法》

1949年新中國成立,編新教材成為重中之重,當時主持人也是超級大咖——-葉聖陶力,就是葉老提議小學“國語”科改稱“語文”。所謂語文,應是以北京音系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推廣普通話是小學語文科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老師的用語必須標準。這也是今天中小學教師上崗除了教師證之外,還需要普通話證書。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東四省之一的熱河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重要的事情再說三遍:

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

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

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

一文讀懂普通話的來龍去脈

1955年,確定現代標準漢語名稱由國語改稱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這才真正奠定了普通話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