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刑偵日記》開場亮出的“全員惡人、人均瘋批”設定,有點嚇人又有點抓人的利落節奏,在近幾年的港劇中都相當亮眼。

雖然多重人格設定本身並不新鮮,但在故事節奏和全員演技都線上的情況下,質感很不錯。

然而隨著“血字殺手”謎團解開,故事中後段的節奏似乎都更拖沓、黏糊,略有幾分臃腫和雞肋。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一,全員“瘋魔”的高能設定。

《刑偵日記》最大膽的地方,或許在於劇中所有重要人物,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有大病”。

首先,洗刷“精神病”罵人話語的負面歧視意義

其次,解鎖更廣闊的敘述可能。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惠英紅飾演的楊碧芯,罹患精神疾病。

時常會產生錯覺,總能見到自己亡故的昔日舊友和她的小女兒。

畫面相當驚恐。

至於這舊友是不幸亡故、還是被她在瘋癲中“幫助解脫”而殺害,目前劇作留了可供解讀的縫隙、有不同的反轉可能。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瘋狂狀態中,楊碧芯反覆從幻象人物口中聽見自己的扭曲心聲:一雙兒女活著太苦了,不如讓他們“解脫”吧。

為此她在湯中放下老鼠藥,險些毒死年幼的兒子和女兒。

清醒之後,她害怕自己再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放下一雙兒女遠走馬來西亞、一去十七年。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愛和病,瘋狂和恐懼,很複雜。

事實上,縱使是清醒狀態下,這位母親也不是標準的“一刀切全白”模式。

十七年後再歸來,楊碧芯發現自己的女兒朗晴總被變態馬詠欺負。

她對付馬詠,從安排對方過敏的花生,到揮舞著大棒子當頭一擊,一點都不含糊。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這個角色最吸引人的地方,

或許就在於她既“邪性”又“平常”,兩種極端不同的氣質、同時中和在同一個角色裡。

她的“邪氣”,非常明顯。

被精神疾病侵擾時無比痛苦,一舉一動都神神叨叨;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清醒時為了保護女兒和兒子,雷霆手段甚是兇狠。

而她的正常,則是擁有“師奶”日常煙火氣的一面,擁有共通的人性、母性基石。

和白蓮花黑化的故事不同,惠英紅這個角色不太有黑白之間的界限,質感很抓人。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袁偉豪飾演的韋睿傑,前幾集中表現也很抓人。

這位密切和警方合作的顧問,在案件中的真實身份其實是連環殺手。

這種反轉模式並不罕見,而劇作吸引人的地方其實

並不在於內容層面的身份反轉,而在於提前為觀眾開啟上帝視角之後的雙重參照。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韋睿傑是血字殺手這個訊息,劇作很早就透過朱璣、明確傳遞給觀眾。

在此之前,也已經多次給出明示,(如果後續不再反轉)那劇作早就已經是“把殺手打在公屏”上的模式。

此處的看點不再是誰是兇手的疑問,

而是變態殺手的內心戲,是從已知視角看貓和老鼠遊戲的微妙。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解讀線索、剖析心理、推進案情,韋睿傑每次篤定說出的內容,明面解釋是他作為專家的推斷,另一層真相則是他作為罪犯的陳詞。

聰明傲慢,享受愚弄對手的過程;

孤獨淒涼,被母親虐待長大,將她當年欺辱自己拋棄自己的話、減少筆畫,以血書寫在受害者背上。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與其說韋睿傑故事後半段的重點在懸念感,不如說在於“變態”的智力追逐感,和導致變態悲劇的不幸唏噓感。

明明從事醫治種種精神疾病的工作,最“有大病”的始終是他自己。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他和朗晴的複雜故事,模組本身很狗血。

單純少女愛上給她安全感、治癒她的醫生。

在知曉對方連環殺手身份、知曉對方就是曾經傷害她的人之後,依舊願意溫暖他。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朗晴被同學欺負,導致滿臉紅腫起泡。

殷紅畫面裡,連環殺手在額頭溫情一吻;殺手對朗晴,看待獵物般的心態中,是否也曾有幾分真正的溫情,很有解讀空間。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此外,故事中的男主角(王浩信飾),患有解離症、擁有多個不同人格。

姜皓文飾演的男二號聶山,則有躁鬱症。

就連戲份很少的笑點擔當式配角,也都有違拗症。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前幾集中,眼神讓人不寒而慄的楊碧芯;

兩張面孔人前完美醫生人後連環殺手的韋睿傑;

時常變出另一個人格的葉勁峰;

心狠手辣的販毒黑道人員;

心機叵測、連環有後招的黑道大嫂;

和黑道大嫂互相勾結的男主上司;

高能的“全員惡人或瘋魔”群像,舞得很帶感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從價值傳遞的角度來說,這是拒絕用“有病”的有色偏見眼鏡來看人;

從劇作呈現的角度來說,這更有利於打破非黑即白的刻板敘述模組。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二,多重人格的劇作功用。

劇作給男主的設定是患有解離症,擁有多種不同的人格。

最早出現在劇作中的是葉勁峰,武力值max、作風油滑;

每次遇到困難,他都會召喚出另一個人格朱璣。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朱璣溫文爾雅、心思細膩,分析能力max,而且擁有筆跡鑑定的專業技能。

這兩位一動一靜,一文一武,一個咋呼一個沉穩,很互補。

劇中的設定是每個人格醒來後,都不記得前一個人格做過些什麼,也不擁有另一個人格的技能。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同樣一具軀體,當他是朱璣時體溫就很低,很還冷;

同樣是這一身腱子肉,他卻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打架能力非常弱雞。

而朱璣縝密的分析能力和淵博的專業知識,葉勁峰的大腦裡也沒有儲存。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此後劇作

又解鎖了第三個人格

,14歲的Matt;

再安排反轉,原來這停留在14歲沉睡17年的Matt,才是真正的主人格,是故事中所謂“完整的人”,葉勁峰和朱璣都只是他解離出的人格。

三個人格交替出現、承擔不同的角色,驅動了故事的重要鏈條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起初,“不能被發現多重人格”,是

構成劇作懸念感和緊張感的重要核心矛盾之一

此後劇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朱璣和Matt的存在,

隱藏身份的緊張、交換身份的對比,逐漸讓渡為其他內容。

比如輕喜劇式的笑點。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朱璣和葉勁峰,分別有自己心儀的女孩,一個是拆彈專家,一個是法醫人類學家。

兩位先後知悉了多重人格的秘密,和平共處很友好。

上一秒朱璣、下一秒葉勁峰,夾在兩個不同女生之間左右為難被反覆召喚的場景,莫名有種荒誕的喜感。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至於14歲的Matt,三十多歲的身體裡停著一個十四歲少年的靈魂,一舉一動都不對勁、都很違和。

但劇作對這份“違和感”的輕喜劇呈現質感略微普通。

目前劇作的處理,其實類似三兄弟。

一個重要節點,是

悲情深情的期限感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朱璣深知自己只是一個人格,不是完整的人。

因為葉勁峰的痛苦而生,如果他的痛苦根源消弭、自己也將不復存在。

連曾經活過和“死亡”的證據都沒有。

為此,

他的愛情,天然帶著深情而絕望的色彩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劇作中朱璣向女主角表白,內容又蘇又虐。

演員把“一眼萬年”的憂傷、無奈、企盼,表達得很到位。

鏡頭畫面、音樂節奏種種元素都線上,平平無奇一段“有期限的愛情”,瞬間很打動人。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問題在於劇作幾次使用“他要永遠消失了”這三板斧來打悲情牌,對於觀眾的入戲體驗其實是很大的消耗。

第一次看確實很悲情,第二次看“嗯?又來?”

後續劇情為此補上了解釋:因為葉勁峰不是主人格、他的痛苦消失了朱璣也不會死,

這算是從邏輯上自圓其說;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但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說,仍舊屬於重複內容,效應也明顯隨著橋段出現頻次的增加而遞減。

少年Matt和母親的心結,三兄弟之間的關係,和女孩的關係,親情友情愛情等因素輪番上場。

越往後,

核心的重複率越高,吸引力也就越低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三,幾點遺憾。

《刑偵日記》最大的短板,

一是套路,二是節奏和質感的不均衡

所謂套路,既有

重複種種前作的老套,也有“自己複製自己”的臃腫

前者,比如挖坑挖了一大堆、最後用雙胞胎姐妹這種萬年爛梗填坑;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後者,比如楊碧芯出現幻象,聶山也一模一樣出現幻象;

比如剛講完Matt和母親的昔日心結,又因為一樣的癥結而引發少年誤會;

雖然具體臺詞變了,但核心本質依舊是對劇作前期內容的“變相複製貼上”。

後續劇情沒能升級前期質感,節奏反而還顯得更臃腫、飄忽,太早顯示出頭重腳輕的遺憾。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比如聶山和太太的故事,劇作用了超長的老套煽情且無效的內容,來渲染兩夫妻之間的往事。

讓人覺得內容體量太有湊數嫌疑。

如果用更精煉的方式來講這一段,密度越高反而可能越有效。

如今節奏太拖沓,反而讓人很難被打動。

開場高能,中途雞肋?這部港劇為何離“封神”一步之遙

Matt的心結也一樣,拖拖拉拉黏黏糊糊還沒講到高潮重點,有些一言難盡。

劇作某些橋段打磨很細膩紮實,但某些鏈條又顯得過於隨意、老套

部分內容讓人恍然生出追老港劇時的難得體驗,某些內容又總讓人覺得差了一口氣。

開局幾集讓人以為會是今年港劇中最亮眼的“高能作品”,但雞肋質感越來越明顯,有些可惜。

無論如何,一部“全員瘋批”式圖鑑,在這幾年不甚景氣的港片大環境中,本身就已經頗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