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經常喊的“嬢嬢”,你知道它的含義和來源嗎?

四川人經常喊的“嬢嬢”,你知道它的含義和來源嗎?

四川話裡有許多和普通話不一樣的稱謂詞,比如稱呼奶奶為

“婆婆”

,稱呼父親為“

老漢兒

”(“漢”讀二聲),稱呼老婆為“

堂客

”或者“

老嬢兒

”等等,稱呼曾祖父、曾祖母為

“祖祖”

,稱呼父親的兄弟為

“X爸”

而不是叔伯等等。而且各種稱謂還存在地域差別,比如川南自貢內江一帶稱呼爺爺為“阿公”或“家公”(發音為“嘎公”),這是客家方言的遺存;川東廣安和川南宜賓、瀘州一帶,稱呼爺爺為“嗲嗲”(發音為diadia,一聲)。

在這些有地方特色的稱呼中,運用最多、內部最為一致的稱謂詞,非“

嬢嬢

”莫屬。不管在四川哪個地方,幾乎都有這個稱呼。

其實“嬢”這個字,是“孃”的異體字,而“孃”簡化後就成了“娘”,“

嬢嬢

”實際上就是

“娘娘”,

但因為中文裡“娘娘”一詞另有含義,所以我們一般採取“

嬢嬢

”這個異體寫法,以示區別。

而在唐代以前,娘和孃原本是兩個不同的詞。用於“母親”“長輩婦女”的稱謂,一般用“孃”(如“爹孃”、“娘娘”),而“娘”多用作少女的稱渭(如“姑娘”“紅娘”“秋娘”),和“郎”對應。後來,兩個字漸漸混淆,現代漢字整理時,將“孃”作為“娘”的異體字。

四川人經常喊的“嬢嬢”,你知道它的含義和來源嗎?

在現代漢語中,娘字有三個義項:一是母親,如孃親、孃家、爹孃。二是對年輕女子的稱呼,如姑娘、伴娘、新娘。三是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如大娘、嬸孃。但在規範現代漢語裡,並沒有“

娘娘

”這個詞,所以,四川話裡的

“嬢嬢”

是一個方言詞。

讀音方面,四川話裡的

“嬢嬢”

讀作一聲,即

niāng

,這也是和規範漢語所不同的。在字典中,“嬢”有兩種讀音,一為

niáng

,這也是最常見的讀音;二為

ráng

,出字《說文解字》,意思是“煩擾也、肥大也”,但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這個義項,所以這個讀音也已成為歷史。同樣,四川話裡的

niāng

這個讀音也不見於歷代的字典。

在四川,

“嬢嬢”

既可稱呼父親的姐妹(即姑姑),也可稱呼母親的姐妹(即姨媽)。稱呼父母的姐妹時,一般按其年齡長幼之分稱為“大嬢”、“二嬢”、“三嬢”直至“小嬢”或者“么嬢”,而不去區分是父親家還是母親家的。在四川人看來,

姑姑

姨媽

這兩個稱謂是比較陌生的,即使知道是什麼意思,往往也要反應一下。如果父母家都有姐妹,那四川人往往會擁有兩個“大嬢”、兩個“二嬢”……

同時,四川話中的

“嬢嬢”

,也可用來稱呼和自己沒有親戚關係但與父母同輩的女性,如擺攤賣菜的阿姨、鄰居家的嬸嬸、媽媽的閨蜜等,約等於普通話裡的

“阿姨”

。具體到個人,一般可以這樣稱呼:(姓氏)+大或小+嬢;姓氏+數字(大於一)嬢或嬢嬢,比如:

張嬢嬢、王大嬢、李二嬢

等等。

有意思的是,以前有一些服務行業的人員,對比自己年齡大的女顧客,一律喊“嬢嬢”,以示尊敬,而女顧客也覺得自己輩份高了,感覺有面子。而現代女性都怕別人說自己老,如果被喊成“嬢嬢”,恐怕都會不高興。

“嬢嬢”

這個詞雖然在整個西南官話片區中都運用很廣泛,但絕大多數四川人並不知道它的來歷,更不知道這個詞並不是只有西南地區才有。

據考證,

“嬢嬢”一詞來源於吳語

,至今吳語區的蘇州、上海等地也有這種用法。例如80年代有一部很火的吳語電影《小小得月樓》(曾在CCTV6播出過),裡面有個反面角色就叫

“白嬢嬢”。

白嬢嬢喜歡開後門佔公家便宜,這部電影的的衝突就是白嬢嬢因為無法在小小得月樓裡佔到便宜,一氣之下向本家商業局的白科長告狀,白科長使用職權查封了小小得月樓。

四川人經常喊的“嬢嬢”,你知道它的含義和來源嗎?

四川人經常喊的“嬢嬢”,你知道它的含義和來源嗎?

《小小得月樓》演員表,白嬢嬢寫作“白娘娘”

除了吳語區以外,江淮官話區的南京、揚州等地,也有這種用法,不過揚州話裡的“嬢嬢”用法和四川話有所不同,僅指父系的女性長輩,母系的女性長輩則是“姨娘”。

觀察有

“嬢嬢”

這個詞的地區,從蘇州、上海,到南京、揚州,再到湖北、四川,基本上是沿著長江分佈的。考慮到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因素,所以可能

“嬢嬢”

這個詞是隨著歷次移民,從長江下游逆流而上,向長江上游傳播,最後在西南地區被廣泛使用。

一個四川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彙,也有著這麼錯綜複雜的歷史,這也正好反映出四川與各地不同語言文化的雜糅碰撞,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四川方言,並具有自己獨特的風味。

參考資料:

《四川方言詞典》,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編,201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方言“嬢嬢”一詞微探》,《卷宗》2019年16期,作者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