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今探古旅行記(東行記)——遊山東曲阜孔子故里(5)

顏回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列孔門德行科,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年29發盡白,32卒,孔子哭之慟,後世稱為復聖。

曾參字子子輿,春秋魯南武城人,孔子弟子,事親至孝,嘗耘瓜誤斷其根,其父曾點怒,援杖擊之,幾死,有頃復甦,鼓琴而歌。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陷父不義,安得為孝乎?”參聞之,遂造孔子謝過焉。參性質魯,日三省其身,悟一貫之旨;述《大學》、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以傳孟子,後世稱為宗聖。

其父曾點字晳,《史記》作曾蒧,亦孔子弟子嘗侍孔子言志,孔子喟然嘆道:“吾與點也!”時逢季武子之喪,大夫往事,點倚其門而歌,蓋士之狂者。

孔伋字子思,春秋魯人,孔子之子孔鯉之子,受學於曾子參,獨傳孔門心法,作《中庸》以述父師之意,後世稱為述聖。

孟軻字子輿,一字子車,戰國魯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魯公族孟孫之後生於曲阜縣城南鳧村東馬鞍山麓,早喪父,母姓仉氏,軻幼時嬉戲,為墓間築埋,及賈人街賣之事。母三遷其居,至學宮之旁。

軻乃設俎豆揖讓進退,遂居之,嘗廢學歸。母方績,以刀斷之,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軻懼習俎豆之事,旦夕勤學,受業子思之門人,終成大儒,道既通,遊齊(齊國,西周初呂尚封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梁(梁國,西周、春秋諸侯國,在今陝西韓城縣南)之間,時天下方務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不合。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共記其言,作《孟子》七篇。宋神宗趙頊元豐(1075——1085)間封鄒國公,配享孔子廟庭;元文宗圖鐵木兒至順(1329——1332)間加封鄒國亞聖公。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詔封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孟母始葬鳧村,為孟子故里,有孟母林,達萬餘畝,松柏茂密,內有享殿三間,紅牆圍匝,孟母家在殿後。

閔子騫名損,字子騫,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居德行科,少為後母所苦;冬月,後母衣損蘆花,衣二子以絮;父知,欲出妻。損告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止。母感悟,待減子如一。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喜聞過,事親孝,嘗為親百里負米,有政事才,初仕魯,後事衛(今河南淇縣、滑縣東、滑縣東北、濮縣西南、數次遷都,前209年為秦所滅),為孔悝邑宰。孔悝母伯姬與豎良夫謀立太子蒯瞶,迫孔悝盟而劫出公,出公奔。子路將入,子羔止之。子路曰:“食焉不避其難。”遂入。蒯瞶使人攻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少孔子13歲。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其立為師,師之如夫子。他日弟子進問,有若默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冉求字子有,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嘗問:“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仕為季氏宰。

仲弓名冉雍,字仲弓,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居德行科。孔子嘗謂可使南面。

冉耕字伯牛,春秋魯人,孔子弟子,以德行稱,有疾將死,孔子自牖執其手曰:“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宰予字子我,春秋魯人,孔門高弟,在言語科,仕齊為臨淄大夫。

朱熹,字無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宋婺源(今江西婺源縣)人,南宋高宗趙構建炎四年(1130),生於福建平龍溪,其父松任政和(今福建政和縣)尉,熹因僑居寓建州(今福建建甌縣),晚年徙居建陽(今福建建陽縣)考亭。朱熹於南宗高宗趙構紹興(1131——1162)登進士第,歷事高宗趙構、光宗趙惇、寧宗趙擴四朝,凡所奏聞,皆正心誠意齊治平均之道;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縣),累官由轉運副使、煥章閣待制、秘閣修撰、終寶文閣待制;寧宗趙擴慶元(1195——1200)中致仕退隱,旋卒於慶元六年(1200);寧宗趙擴嘉泰(1201——1204)初,諡文;理宗趙昀寶慶(1225——1227)中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

熹原籍婺源,於梁陳時為新安郡(今安徽歙縣),故其署款多稱新安;居崇安(今安徽崇安縣)時,膀廳事曰紫陽書,故稱紫陽;又剏草堂於建陽(今福建建陽縣)之谷,膀曰晦庵,自稱雲谷老人,亦曰晦翁;晚年卜築於建陽考亭,作滄洲精舍,自號滄洲病叟,又號逆翁。考亭為講學之所,故人稱考亭學派。其學出於李侗、羅從彥,集北宋周(敦頤)、邵(雍)、張(載)、兩程(顥、頤)理學之大成,盡得程氏之傳,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盡敬為主。成為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熹所編注《四書章句集註》,始立“四書”之名,明清定為必讀注本。朱熹對心、意、性的關係有深刻研究,稱:“性、心之理”,以後世科學解釋:性是意識之規律。這樣,朱熹第一次將孟子性說做了發展性的論述,可謂公開提出“心理學”之中外鼻祖,早於西方千餘年。

朱熹著有《易本義啟蒙》《著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太極圖通書西銘解》《楚辭集註辨證》《韓文考異》《晦庵集》;所編次有《論孟集議》《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式氏遺書》《伊洛淵源錄》;後人編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宋理宗趙昫淳祐(1241——152)時從祀孔廟,清聖祖玄燁康熙(1662——1722)中,升位於十哲之次。

大成殿四周,有巨型擎簷石柱28根,柱高5。7米。據記載,石柱為明代孝宗朱祐樘弘治(1488——1505)年間,勒調徽州(今安徽歙縣)工匠制,稱雲龍石柱,為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珍品。1959年春,郭沫若遊孔廟時曾賦詩《觀大成殿》,內有“石柱盤龍二十株,大成一殿此尤殊”、“天工開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讀聖書。”句,以其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