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行禮拜師

仰望星空,看著滿天繁星,不少人會提出一個疑問:

“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呢?”

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據史料記載,一次在孔子游學的路上,向一個七歲小孩提出了這個疑問。小孩接近完美地回答,不禁讓孔子大吃一驚,甘願行禮拜師。

這件事流傳後世,我們既為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感到敬佩,同時也為小孩的聰明機智,由衷地佩服,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個故事,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樣的精彩回答,讓淵博的一代儒學大師,甘願拜一七歲小孩為師。

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行禮拜師

敏而好學的儒學大師——孔子

孔子,出生於春秋時期,本是貴族,但到了西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紛爭不斷。

隨著貴族的沒落,孔子的家族地位也日漸衰敗。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歷史的思想主流,被後世繼承借鑑,並不斷髮展,影響至今。

貴族出身的孔子受到時代的影響,創立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順應時代的發展,

孔子大膽提出“有教無類” 把只有貴族才能學的詩、書、禮、樂普及民間,讓普通人家也能有機會接受教育。

孔子不僅在道德上承前啟後,而且在文學上繼往開來,是道德和文學上影響最大的聖賢之人。

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行禮拜師

孔子收弟子講學,設私學之開端,招收弟子,與弟子講述學問,鑽研探討。

三十歲時,便已聲名遠播,學術聲譽不斷提高,不少人拿著經書,不遠千里,前來請教拜師。

到後來,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推行儒家的思想主張。

在輾轉於各國的途中,他與弟子講學解疑,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結交有志之士。

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增加了許多經驗、見識,也接觸到了一些和自己見解迥然不同的人物,並且虛心請教,使他的眼界更加開闊,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更加深刻獨到。

到了晚年,孔子回到魯國,便繼續鑽研學問,普及知識,真正做到了讓教育走進民間。

孔子的道德修養極高,無愧於萬世師表。孔子在世時,便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更是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可見孔子的地位如此之高,對後世的影響之深遠。

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行禮拜師

昔仲尼,師相橐

孔子的半生都在遊學,在遊歷的路途中,傳授知識,瞭解列國的風土人情。

一次在外出求學的路上,碰見了一群小孩在路邊堆砌泥沙,搭建了一個城池。見有人擋住了去路,孔子的弟子子路,對著這群小孩喊道:

“你這小孩好生無禮,見馬車來了,為何不避讓?”

有個小孩面色從容,開口道:

“自古都是車馬躲城池,哪有城池躲車馬。”

子路被小孩的話語說服,找不到理由反駁,在孔子的示意下,只好繞道而行。

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行禮拜師

這個小孩便是相橐,他從容不迫地回答,讓孔子對他產生了興趣。於是,孔子便和相橐下了一次賭注。孔子對當時年僅7歲的相橐說:

“你這小孩聰明伶俐,今你我二人各出一道題,如果答不上來,便拜對方為師,如何?”

相橐毫不猶豫地應下:

“老先生可要願賭服輸,到時可不要賴皮。”

孔子笑著說道:

“童叟無欺。”

孔子低下頭,想了一下,便開口提問:

“人之所以能夠存活於世間,是因為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五穀雜糧,才能孕育著世間萬物,那麼我且問你,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這地上又有多少穀物嗎?”

這樣的問題,提問一個七歲小孩,可能過於深奧,可這個小孩是相橐,思維敏捷的他回答說:“

天的高度自是不可丈量,地的廣闊也是無法測量,但天際一夜一星辰,地上一茬五穀。”

這樣絕妙的回答,讓孔子心悅誠服。

接著,輪到小孩發問:

“眉毛長在眼睛上面,敢問先生可知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

這個問題,問倒了孔子,一時間,孔子答不上來。於是信守承諾的孔子,行拜師禮,拜只有7歲的相橐為師。

聰明伶俐,才智過人的小相橐,名聲大震,被尊稱為“聖人之師”。相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這個故事也成為一段佳話,流傳後世,成為一樁美談,後人也津津樂道。

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行禮拜師

孔子重信,甘拜下風

相橐七歲,論學識,資歷和地位都遠不及孔子,可在這次的問答中,相橐的回答出乎孔子的意料,他想到的方面,孔子沒有想到,也讓孔子輸得心服口服。

相橐贏了孔子,按常理來說,讓一個七歲小孩說得啞口無言,本是一件丟面子的事,可孔子並未因此生氣,反而放下身份,行拜師禮,拜七歲的相橐為師。

孔子身為儒學大家,信守承偌,願賭服輸,拜一七歲小孩為師,可見孔子的心胸寬廣,擔得起大師之稱。像孔子這樣的偉大的聖賢,尚且放得下身段,拜一七歲小孩為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虛心請教,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孔子問一7歲小孩: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小孩回答後,孔子行禮拜師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承認自己的不足,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的地方。對學問抱著不恥下問的謙虛,才是孔子知識淵博的重要保證,這種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請教的精神,彌足珍貴。

孔子提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個人因為身份地位,年齡經歷等的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也是多樣的。我們不應該因為自己的身份,學識,年齡來限制我們的視野,有時候,別人的想法,可能會讓我們看到事情不一樣的一面。

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學會看到別人優秀的一面,虛心請教,不恥下問,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