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能源危機”,沒柴燒也是大麻煩

牛羊從而牧之的下一句是什麼

中國有一句古話“米以食為天”,糧食在古代的生產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歷史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幾乎都是圍繞糧食展開的。關於糧食的論述從先秦到近代可謂是汗牛充棟,從統治者到平民都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但是還有一件和糧食同樣重要的戰略物資卻被史家所忽略,這就是柴

古代的“能源危機”,沒柴燒也是大麻煩

中國人講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就是說的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七件東西,這裡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柴。柴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對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大家熟悉的柴在古代的作用。

從戰國就開始的“能源危機”

現代社會始終有一個問題籠罩著全人類,人類的化石能源用完了怎麼辦?我們現代的工業文明就是建立在煤炭、石油的基礎上的,所以在近代圍繞著能源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上的博弈、甚至戰爭。在古代雖然沒有以化石能源為支撐的工業文明,但是人類的取暖和飲食都需要能源,自從人類發現了用火的好處,木柴一直都是人類的主要能源載體。

古代的“能源危機”,沒柴燒也是大麻煩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植被豐富的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生態豐富,有充分的食物來源,這一時期人口密度很低,所以不用為自己的能源問題擔憂的。但是人類進入農業文明之後,能源問題就開始凸顯出來,在《孟子·告子上》中就記錄了當時的齊國,因為缺乏木材,把山林砍光的情況: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可見在戰國時期,一些國家就出現了木柴缺乏的情況。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王朝的更替,這種木柴缺乏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還寫到“百里不販樵”,因為在漢朝時期薪柴還是比較容易獲得的,長距離販運沒有利潤,但是到唐朝時期長安城的薪炭產區主要有三處,一為京兆府南境之終南山,岐州和隴州。雖然在長安附近,但是早已超過了百里。到了宋代情況更為嚴重,開封城的薪柴供應地已經延伸到了陝西,路程已經超過了千里。

薪柴供應緊張的原因

首先從薪柴的用途說起,人們的日常生活是離不開的,特別是在北方地區,更是需要用薪柴來取暖。皇帝和官宦人家對薪柴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根據著名歷史學家龔勝生的研究,唐代)京官每年需薪柴 3。85萬噸,折木橦約 96 萬根。但鉤盾署(官方採購管理薪柴的部門)只能供給 72 萬根,供需缺口 24 萬根,只能以蒿根柴代替。

古代的“能源危機”,沒柴燒也是大麻煩

另外薪柴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作用就是冶煉金屬,對金屬的使用讓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飛躍,對金屬的冶煉需要以木炭為原料。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人類對金屬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都需要大量的木柴做支撐。成書於清代的《廣東新語》中記載了粵南地區的鍊鐵業,就曾準確的概括出,有鐵的礦上如果沒有山林,“鐵多亦無所用”:

“產鐵之山, 有林木方可開爐。山苟童然,雖多鐵亦無所用,此鐵山之所以不易得也”

另外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口的分佈與薪柴資源的不對稱,就想現在一樣,資源豐富的地方往往人煙稀少。

我國古代人口眾多的地方都是在的河北南部,河南這樣的平原地區,因為這是城市的必要條件。而薪柴資源豐富的地方都是在山區,平原地區人口稠密,冶煉、瓷器等手工業發達,需要大量的薪柴,周邊薪柴的生長週期跟不上需求,所以這就帶來了薪柴供應的緊張。

類比我國目前的電力供應,西部地區有煤炭、風電的資源,但是經濟發展不行;東部地區經濟發達,需要大量的電,這就是發電中心和用電中心的不對稱

,古達也是如此。

古代城市的薪柴如何供應——以唐朝長安為例

所謂城市,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城市的規模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象徵。城市就是一個放大器,會放大個人任何微小的問題,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城市就會崩潰,舉個例子,十萬人的城市排便就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沒有良好的組織,整個城市就是臭氣熏天。

古代的“能源危機”,沒柴燒也是大麻煩

長安繁榮的市場

我國古代的城市規模非常大,這一點不在贅述,城市裡面不可能實現薪柴的自給自足,如何滿足薪柴的供應,是城市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唐朝是我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高峰,彼時的長安城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商品經濟很發達,最著名的是東市和西市,現在我們“買東西”一詞就是來源於此。當時市場中就已經有專門賣薪柴的市場,人們可以從市場中買到薪柴,普通民眾從東市和西市買到生活所需的木柴。

對於皇帝和官員則有專門的供應鏈,唐代負責京城薪炭供銷的專門機構是司農寺屬下的鉤盾署(北齊時設立,一直沿用到唐宋時期),它的主要職責是 “ 掌供邦國薪告之事” , 為宮廷、百官、 蕃客和祭祀、朝會、 賓客等重要活動提供薪炭。鉤盾署的薪炭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是收納官府僱人採伐的材木 , 二是從市場上購買。 唐朝中期,當長安城薪炭供應不足時 , 朝廷會特別別置 “木炭使”以加強薪碳的採運,木炭使是一個非常“高配”的部門,常常是由政府高官兼任,足見對薪碳的重視。

當時整個唐朝的薪柴供應如下圖所示,市場和官方共同保證長安的薪柴供應。

古代的“能源危機”,沒柴燒也是大麻煩

長安薪碳供應鏈

這裡講一個小八卦,工資為什麼又被稱為薪水、薪俸,就是來源於古代對薪柴的需求,

唐以前給官員發工資的時候會發實物,這其中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薪柴(柴或者木炭),唐朝之後主要以貨幣來發官員工資,這時候會把工資稱之為“柴薪銀”

,從側面也可看出薪柴在古代是一種比糧食缺乏的稀缺資源。

薪柴在古代是一種可以和糧食同等重要的戰略物資,不管是當世還是後世的史學家對薪柴的研究相對較少,古代薪柴的供應、消費的背後都有非常重要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需要進一步去發掘和研究。

參考資料:《古代華北燃料問題研究》《唐長安城薪炭供銷的初步研究》《唐朝政府購買物資研究》《孟子》《廣東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