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地脈之持戒

喬達摩離世前曾告訴弟子,要以戒為師,以戒為師是什麼意思?有人說,持戒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吻合,有人說,持戒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誰說的有道理?持戒來源於何處。

持戒之法,言行為基,為地脈修持之法的一部分,和五倫思想沒關係,諸惡莫作講的有道理,眾善奉行卻並非如此。人們總覺得對稱是美好的,有短就有長,有高就有低,喬達摩講了持戒的不作惡,就一定要有向善,於是自解其意,認為持戒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不能說它不對,但。。。

什麼是地脈?引用南山空同老師的一句話:脈者,血管也,地脈者,善世之綱常也,綱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條文、約規等明文規定的強制性措施,常,主要是指世俗約定的一些軟性要求。在這裡,綱我們可以理解為法律,常則為風俗、民俗類。

綱(法律)和常(民俗),有著兩個不同的作用。

持戒|地脈之持戒

一、戒是明德

有上就有下,有止惡卻不一定有向善,我們大家,什麼是善?對弱者伸出援手算不算善?假如你幫的這個人是希特勒呢?算善嗎?救人性命是不是善呢?老子為什麼不救呢?

救一人性命的事,老子不能做,尹喜可以去做。善千人的事,法藏不可以做,老子卻能去做。而我們,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不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善是人性中的光輝,卻和大道並沒有什麼關係。喬達摩說以戒為師,也根本沒有眾善奉行的意思。

以戒為師的一層含義是止惡,另一層含義為明德。西周初年,周公提出明德慎罰思想,《道德經》中亦有言:明德慎罰,以隱為顯。懲罰和恐嚇,不能成為法令和制度的目的,而是讓人透過刑法來產生尚德敬德之心。

持戒|地脈之持戒

而真正的明德(天道之德),更多的則被聖人隱喻在了我們日常的風俗中。比如,端午採百草的習俗,端午那天陽氣最盛,之後陽氣漸消,陰氣漸長,因此,先賢制定了端午採百草的習俗,意為讓人用百草之氣來防止以後陰邪毒氣的傷害,把天地的執行規律用習俗的方式展示出來。

你們不懂天地之理,沒關係,按我(智者先賢)說的去做就好了。

崑崙山下,靈狐一族以食人為生,有智者告訴靈狐一族的首領說,你們以後吃人要少吃點。靈狐問為什麼?智者回答,因為——不夠吃。數千年後方告訴他們生生不息的道理。

社會是一步步發展的,智慧是慢慢積累的,文明的緩慢提升的。智者總是沒辦法告訴人們他掌握的所有的道理,他只是把這些道理蘊含在了一些風俗中。不懂沒關係,先按我說的去做,在做的過程中體會。

我們可以自己去持戒、制定戒律,但有相當一部分戒條,是智者定下的,由學生在持戒的過程中去體悟的。因此說,持戒的一個作用是明德,和眾善奉行沒關係。

地脈之道,居天人之中,一為明德,一為止惡。

持戒|地脈之持戒

二、戒是底線,諸惡莫作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所有著作的理論基礎,則都來源於其老師荀子的性惡論,人性有自私、貪婪、懶惰的惡的一面,這是人類天生的,根植在骨子裡的東西,那怎麼去治理這種人性的惡?韓非子認為,只有用法來治惡。

法律,則是一個社會的底線。警察抓了小偷,刑警懲了毒販,法官判了惡棍。法律並不能彰顯出我們有多麼文明,它是在確保著這個社會的底線不被破壞,確保了文明的底線不會被踐踏。

法律是一個群體的底線,戒則是個體的底線。因此,我們說它為地脈之持戒,一個原因就在這裡——止惡(諸惡莫作)。

我們說,持戒之法,一為止惡,一為明德,持戒為地脈之持戒,方顯持戒之本義,方知地脈之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