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心花怒放》這部電影帶火了《去大理》這首歌:“人人都想去大理,”洱海畔的麗江古城一夜之間開起許多客棧,偏愛風光的人們,渴望一睹“風花雪月”的勝景。

慕名而來的遊客熙熙攘攘。就是在這首歌釋出的同一年——2014年,央美碩士畢業的林芳璐也走在這條去往雲南的路上。

不過她的目的地和歌詞有所區別,她並沒有停在洱海邊的麗江古城,而是繼續前進,去往深處,抵達了一個叫做周城的邊陲小鎮上,一個原住民主要為白族的村落。

在這裡,沒有蜂擁而至的遊客,沒有商業化的街道小店,也沒有任何商業化氣息的存在,是一個完美的逃避城市繁雜生活的世外桃源。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大理古城

當林芳璐一抵達村口時,看到的第一眼景象讓她感到不悔此行:一眼望去,在民族風格十足的房簷下,上了年紀的婦女們四處聚集,手工做著布藝扎花。

掛在房簷下的扎染布藝品連綿在一起,構成了她心中最美的那幅油畫。這種原始、野生的扎染藝術之美深深震撼了她,林芳璐沒有猶豫,選擇停留在了這裡。

一、去大理

扎染這門藝術,自古有之,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是一種讓織物在染色時就部分結紮起來,讓織物不能完全著色的染色方法。

在我國雲南、四川、江蘇三地,都有著風格不盡相同的扎染工藝,其中林芳璐學習並且弘揚的這種扎染工藝就是屬於雲南白族地區特有的扎染工藝。

在當地這種工藝是由手工針縫扎,用對人體低刺激性的純天然植物染料反覆染制而成的。所以製成的扎染不但摸上去手感舒適,聞起來還有著淡淡的草藥清香。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其實,談到林芳璐為何執意進行這趟雲南之行的原因,這要和她曾在大學就讀時就對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有關。

還在中央美術學院就讀時,她的導師就非常注重引領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培養,要不斷深入各種文化腹地,要去研究,去學習,去融合。

在此過程中,她曾去到景德鎮學習燒製藝術,也曾去往浙江的工廠裡邊學習琉璃工藝,甚至還到過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大漆工藝……

對於大學生而言,畢設是不可繞開的話題,中國之大,應該沒有一個大學生未對畢設操過心、出過力。

起因很簡單,因為想完成一個優秀畢設作品,林芳璐走遍大江南北尋找著創作的靈感,越是深入一個地方,越能發現千年流轉下的文化底蘊的巧妙。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在文化不斷交融之下,林芳璐深感傳統技藝的珍貴,能夠流傳至今的這些工藝,可以稱得上是時間留給整個國家的財富。

扎染這門深埋於這個邊陲小鎮的技藝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一件扎染布藝品僅僅能在旅客那裡賣得100來塊錢,卻是白族婦女們接連數日才能織成的產物。

但是,傳統技藝的傳承卻並不樂觀,像扎染,在當地多為上了年紀的婦人所做,對外地人而言,雖然看上去新奇,但因為此地深居邊陲,價值並不高。

於是,調研了許久的林芳璐做出了一個能影響她整個藝術生涯的決定,去到雲南潛心學習這門扎染,她想讓這門手藝重煥生機,甚至還拜了當地的婦人為師。

最開始,當地人在看到這樣一位年輕漂亮且有才的女碩士想要拜師學藝時,都以為她在開玩笑,這門在當地每家每戶都會的手藝有什麼吸引人的呢?

扎染做起來相當枯燥,需要耐得住寂寞,還得吃得了苦,畢竟連當地的年輕人都流失去外地了,一個從城市來的孩子又怎能呆住呢?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大家都覺得她僅僅是一時的興起,應該不會支撐太久。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林芳璐卻堅持下來了。

最開始,在她還尚不瞭解這門技藝之時,只得挨戶走訪,還與村中白族婦人們同吃同住,把製作流程記錄、整理成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對藍染技藝展開了學習實踐。

從種植原料(被用作染料的板藍根)、到工藝流程中的扎花、煮布、染色、固色、拆線,再到最後的晾曬工作,她都不遺餘力的去不斷嘗試。

在讀研的那兩年,也是她去大理最頻繁的一段時間,基本上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那裡。沉浸在彩雲之南的風光之中,她收穫了許多。

迎著蒼山洱海的自然之境,隨著當地民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的工坊在半山腰上,小旅店在蒼山腳下,一天過去,常常累到癱在床上。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在剛開始學扎花的時候,林芳璐有些手忙腳亂,手拿針線還略顯笨拙,總是誤傷自己,“工傷”不斷,但林芳璐對於這段時間的感受就只有五個字:痛並快樂著。

二、扎染的“出圈”

一邊虛心學習,一邊大膽嘗試,“學成出師”,林芳璐的野心也開始“膨脹”,在發掘出手下作品的藝術性之後,她開始琢磨著如何將其進行商業化。

雖然學了足足幾年,但她手中的“作品”產出,和扎染多年、熟能生巧的白族婦女們的布藝放在一起,還是略顯“不成熟”。

林芳璐的作品也經常受到“師傅們”的打趣,看過許多工藝品的阿姨們看到她的作品也不禁啼笑皆非地說:“你這樣的拿到外面是賣不出去,需要返工的。”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扎染

所謂“揚長避短”,林芳璐的目標自然不是製造和村中阿姨一樣的複製品,她想在扎染這項技藝上突破創新。

她有意地用自己多年所學的藝術審美來改造扎染,特地將花樣染得不均勻、不規則,使其有著斑駁的肌理,充斥著野性之美。

相對傳統、清晰的扎染花紋而言,林芳璐染制的花紋向著流行化去嘗試,更具有現代風格,幾何圖形的印花圖案顯得有立體感,又透著幾分隨性和創新之意。

她慢慢開始了她的變現之路,回到北京想著商業化的林芳璐沒有停止手中的創新,還在陸陸續續地繼續著扎染作品的創作。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出於實用性,她從扎染的工藝品轉為創作一些扎染製成的家居用品,像靠枕、手絹、床上四件套。

第一筆嘗試林芳璐只決定售賣8件家紡用品,在售賣的頁面,她也強調:這是一種來自於天然的工藝性,選材上都是最純粹的用料,純棉或純麻、具有藥用性的染料。

在準備開始售賣前,林芳璐懷揣著幾分忐忑,扎染對大眾而言是一門“嶄新”的技術,只是在她看來,她的作品符合大眾審美且有著獨特風格,但萬一大眾就是不買賬呢?

所幸,讓她欣慰的是,這8件商品一經上架就一搶而空,也充分證明了扎染手工品確實是具有商業價值的。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第一單生意就做成了,林芳璐也漸漸安心,繼續琢磨起來,不斷上新,不斷搶購一空,她的作品受到了許多人的期待,購買詢問的人越來越多,幾乎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

這次大獲成功,讓她信心大漲的同時,也讓之前根本不理解自己女兒的母親心裡寬慰不已。

看著自己女兒耗在這“無謂”的“藝術”之上好幾年,卻沒能有任何進展,擔心最美好的年華就這樣匆匆逝去,為人母的心中總是心疼的。

林芳璐的母親態度迎來了轉變,從之前的不理解到在行動上給予支援,之後,她也和女兒一併前往雲南,一起種植扎染的原料板藍根,協助她完成之後的改進。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如何讓扎染能夠在更廣的範圍內使用?如何使其更受歡迎?如何發揮它更大的價值?林芳璐思考了許多。

為了能夠使扎染的花色更加豐富,林芳璐獨自鑽研了很多種方法,怎樣染會造成怎樣的效果,林芳璐全部一一記下,整理成冊。

同時,相較於白族傳統只用於服裝的扎染,林芳璐所呈現的扎染的用途更為廣泛,她將這些經過扎染的成品布拓展到各個領域。

在傢俱,掛飾,裝飾,服裝等等各種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使用,也令人眼前一亮,在具備美觀的同時還兼具實用性。

扎染作用到的棉布並非是常見用於衣服布料的白棉花,而是一種褶皺的原始棉,不那麼雪白,也不那麼平整軟綿。在許多人看來,屬於質量次一點的“淘汰品”。

可作用於穿著不那麼優秀的原始棉並不意味著它無用,這在他人眼裡的缺點在林芳璐眼裡就成了獨特的設計。她將這褶皺棉布與沙發、座椅、靠枕相結合。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設計的沙發

傳統的沙發座椅都是平整的,而林芳璐便在它們的四周加上了扎染的棉布。有的直接用未染的原色,有的則用了染過的扎染傳統色——藍色。

這樣的外形新增使得原本普通的沙發有了立體的層次感。這些出自傳統技藝靈感的沙發座椅因其獨到的藝術感,在國內一經展出便受到了眾多相關領域人士的好評。

如果作品中僅僅具有美感,那根本不會產生足夠的吸引力,“靈魂”才是最主要的,而她的作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也正是其具有著的獨特生命力。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右)

誰也想不到家居飾品能看上去如此生機勃勃,彷彿身處自然,在喧囂的當下竟然有這樣的藝術品橫空出世,屬實難得。

有人說,手工藝術品是創作者的寄託。浸染著創作者所想傳達的東西。林芳璐為她潛心改造的作品起一個獨特的名字,有一個椅子被她命名為“私奔狂想曲”。

這好聽的稱呼取義於它的特殊形狀,像一條條蔓生的藤向外延伸,不斷地拉長,伸展,支稜著,像狂舞的生命,有一種驚心動魄撕裂般的美感。

三、從民族走向世界

在融合當代藝術和傳統工藝的路上,林芳璐一直在不斷探索。除了家紡小件套的創作,她還致力於藝術的呈現。

西班牙奢侈品牌Loewe(羅意威)旗下基金會宣佈,中國扎染藝術家林芳璐憑藉作品《SHE》成為2021年羅意威工藝獎(Loewe Foundation’s Craft Prize 2021)的大獎得主。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雲”

牆體上的白色棉質面料她經過反覆細緻地打結、縫合、摺疊和打褶,形成了外觀像“雲”一般的複雜的圖案。

這是扎染工藝的另一種創新,因為這實際上沒有進行到實際上的染色步驟,只是紮起來的扎花作品。

但林芳璐卻想用這扎染工藝中的一個小環節,來致敬那些日復一日堅持扎染手藝的白族婦女,也是對於優秀傳統技藝能傳承至今的一種敬意。

她並沒有忘記自己能取得現在的成就,離不開當初的“拜師學藝”,掌聲和鮮花同樣也屬於雲南的那些“師傅們”,她們兩邊時常保持著一些聯絡。

“在北京完成的作品,有時我會拿回大理給在大理的阿姨看,她們會覺得很驚喜,很漂亮”林芳璐會與“師傅們”分享自己的作品。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而她們也會給予她反饋,會特別在意在哪個地方用了什麼樣的扎法,是馬牙齒的,還是小梅花的,她們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師徒關係。

可貴的是,哪怕是成名之後,林芳璐也保持著創作的初心,她並未只將藍染看成自身創作的一種手段而已,還是會在每一次有新靈感的初期回到雲南。

在她看來,扎染屬於那片土地,也只有在那樣的環境浸潤下,創造力才得以自在地延展,與當地人、物、地理氣候產生物理與情感的雙重聯結。

在林芳璐作品的帶動下,扎染這種水墨畫般灑脫、一氣呵成、無二相同的中國傳統工藝逐漸為外國市場所知曉所驚歎;也讓世界看到了獨特的“中國藍”。

林芳璐沒有被初步的成功干擾,即使她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仍然始終不忘自己對扎染藝術的初心。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林芳璐

她愛的是這項技藝帶給她的思考與平靜,所以即便到了小有成就的情況下她還是在工作室裡一陣一陣地享受著扎染技藝最本質的快樂。

而隨著林芳璐對扎染的創新,這種工藝是與居家布藝進行糅合的點綴,是大型藝術展覽中的藝術品,甚至還是國際奢侈產品品牌的靈感繆斯。

她讓扎染手藝“搖身一變”,從在遊玩雲南、四川可能就100來塊就能買到的不起眼的“工藝品”到能被放在家裡的展示櫃中塵封起來的藝術。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扎染

歷經千年沉澱的技藝再次熠熠生輝,經歷了“身價”的轉變,從屋簷小攤到展覽T臺,從不值幾錢到漲價千倍,得以讓世人看見它的璀璨。

與此同時,即便扎染的價格不斷水漲船高,但是風靡程度依舊未減弱,現在更是已經走出國門,受到了很多的國際友人的好評。

無論是商業性還是藝術性,扎染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就連義大利,西班牙很多展館都和林芳璐的工作室達成了合作的意願。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扎染

其實,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有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璀璨的文化明珠,它們散發著迷人的光芒,但缺少的只是一雙去發現、去融合的眼睛。

時光的獨特性在於,正是因為其篩選出了精華,而藉著傳承了數千年的技藝,來相容工藝美,這應該是我們在提高物質文明追求的同時可以做到的精神文明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