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洛非遺人:20年守望古陶 盼非遺“破圈”

【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_媒體互連】

走進位於洛陽市白馬寺鎮董村的工作室,古陶器製作技藝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董強峰正在製作一個漢代說唱俑。盛夏時節,洛陽室外溫度高達40度,董強峰的工作室不僅沒有空調和風扇,而且門窗緊閉。制器,需靜心專注,冬冷夏熱的環境會強迫董強峰進入緊張狀態,迸發出更好的創作靈感。

“是複製不是影印,好的作品要有時代印記”

最早的陶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兩萬年。唐朝時期,洛陽白馬寺附近就聚集了不少製陶人,房簷、屋脊上的石獸,陪葬品中的飾品等是他們的主要作品。明朝時期,社會逐漸穩定,陶器的發展也開始復興,一直延續至今。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洛非遺人:20年守望古陶 盼非遺“破圈”

董強峰就出生在一個古陶器製作世家,他是家族的第十九代傳人,小時候董強峰喜歡到周邊的地裡撿各種各樣的殘破陶片反覆琢磨,自己不懂了就向村裡的老匠人們詢問、學習,熱愛的種子在心裡逐漸生根發芽。

2004年,21歲的董強峰真正走上了製作古陶器的道路。如今不僅國內各大博物館內能看到董強峰的作品,他還有不少作品遠銷海外。如果遊客到四川博物館、良渚博物館等博物館參觀,有一些標註“複製品”的陶器就可能出自董強峰之手,由於這些文物自身條件已經不適合繼續展出,董強峰的複製品會代替文物繼續展覽。而對於國外客戶,更多的是希望董強峰把他們設計的圖片複製成立體的物品。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洛非遺人:20年守望古陶 盼非遺“破圈”

是複製,但不是單純的“影印”,在保證文物整體樣貌的前提下,董強峰會對古人的“小瑕疵”進行改進。如北魏的馬俑要“兇”一些,因為戰亂不斷人們戾氣較重;宋朝的陶俑神態要憂鬱點,因為統治者對民眾的壓迫很重。“製作每件作品的過程都是在找自己,這期間給作品賦予了時代特色。”董強峰說,陶器製作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民俗,這樣製作出的作品才能有精神。

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讓古陶器製作煥發生機

一路走來,在古陶器製作的路上董強峰已經磕磕絆絆地前行了將近20年,經受了光陰的考驗。在傳承的過程中,董強峰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陶器的理解流於表面,真正學習這門技藝的時候很難靜下心來。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洛非遺人:20年守望古陶 盼非遺“破圈”

為了更好地傳承古陶器製作技藝,董強峰在洛陽職業技術學院做客座教授,幫助學生提升製陶技藝,給他們實踐機會,還把作品捐贈給洛陽市回民中學、洛陽市第五十四中學建立展覽館,讓更多學生了解陶器的發展演變,瞭解當時的歷史。“希望社會各界對於非遺進校園多一些支援,讓非遺的普及從娃娃抓起。”董強峰說,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在更多孩子心中埋下對陶瓷熱愛的種子,同時也吸引到吃苦耐勞,能靜下心來感受陶藝魅力的年輕人加入到古陶器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中來。

“我想透過自己的創新,讓陶器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走進千家萬戶。”董強峰說,他正在嘗試將製陶與現代裝飾相結合,設計出更適合當下生活使用的陶器,同時,更多結合本土特色,把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相關元素的作品進行創新,讓古陶器製作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