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柳州八記》有聲書上線了!

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柳州八記》有聲書上線了!

桂中大地,風華浸遠。

2000年歲月砥礪,成就柳州,歷史名城、文化名城、旅遊名城、工業名城,其間演繹多少故事?創造多少“驚奇”?

歲在壬寅,龍城八俊,嘔心力作《柳州八記》(刊發於2022年第4期《廣西文學》),記錄柳州文化根脈、風情民俗、精神底蘊和絕美風華,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

柳州市廣播電視臺、柳州市文聯聯合制作音訊版《柳州八記》,實力主播傾情誦讀,今天推出第一記:《龍城記》。

作者:甘草

誦讀:家興

錄音合成:蔡彥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柳州八記》有聲書上線了!”,“vid”:“x3334edhex9”,“img”:“http://puui。qpic。cn/vpic/0/x3334edhex9。png/0”,“desc”:“”})

龍城記

甘草

“梁時八龍見於江,故名。”

——清朝《柳州府志》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在龍城柳州大街上聽《龍的傳人》這首經典老歌,彷彿在景德鎮看瓷器、在茅臺鎮品美酒、在龍井村飲春茶那般,純正、合味、走心。

大哉大同,為光為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和世界華人都以自己是黑眼睛、黑頭髮、黃面板的“龍的傳人”而驕傲。

誰都沒見過龍,但龍文化無處不在。傳說中龍的形象約定俗成: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為鱗蟲之長,一種善變化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周易》開篇就是“龍”的意象,從“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到“或躍在淵”到“飛龍在天”……一條龍,騰飛於蒼茫歷史的天空,潛伏於世代國人的心田。

“世間多少偉大答案,在苦等一個好問題。”我寓居龍城,已與柳州刺史柳宗元相隔千載。這裡,依舊“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最大不同是城上高樓接的不再是大荒和愁思,而是繁華和豪氣。“勞君遠問龍城地”,偉大答案只等一個問題:龍城的“龍”在哪裡?

南朝梁武帝大同間,相傳有八龍見於江中而得名龍城,歷史上曾置龍城縣、龍州。“唐貞觀八年,我的名字叫柳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柳州改名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複名柳州。全國有多個城市別稱龍城。而這個龍城,自然不是邊塞詩人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那個北國龍城,而是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只因長作龍城守,剩種庭前木槲花”的南方龍城。新時代的龍城已成為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山清水秀地乾淨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穿越歷史的迷霧尋覓“龍”的蹤跡,令人談虎色變的南方瘴氣早已消失於時空隧道,清清柳江的水質已臻全國第一,如果八龍再聚江中,該是多炫的神遊幻境啊!

登上柳江最大支流龍江之畔,柳城縣鳳山鎮南丹村,尚有殘垣斷壁留下古龍城的依稀舊痕,不遠的龍船山默默俯瞰世事滄桑。

經魚峰山麓南行七八里,是群山環抱、自成屏障的龍潭公園。這裡的大龍潭,唐時叫雷塘。柳刺史當年曾在這裡為一方百姓祭神求雨,並著下《雷塘禱雨文》,敬天愛民之心感天動地。龍潭摩岩石刻擘窠大字“龍”字筆力雄健,翩翩欲騰。巨“龍”莫非棲於大龍潭?不見龍影,我覺山高。

在龍城沿江大道隔岸遠眺,柳州古八景之一的“龍壁回瀾”猶如天開圖畫。奔騰的柳江水與險絕的龍壁山在這裡碰撞,積健為雄,回瀾東去。柳宗元發現“龍壁其下多秀石,可硯”,遂製作出“柳硯”傳世。柳硯近年在深圳文博會評比中斬獲金獎,成為中國名硯。

柳江東岸的蟠龍山,橫列三峰狀似蟠龍。我辦公室遙對蟠龍山,案牘勞形之餘,憑窗而立,目光與蟠龍雙塔(一為蟠龍塔,一為文光塔)對視,天光雲影中,有時不知龍是山耶?山為龍耶?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柳州東門城樓根據八龍傳說築有八個龍紋雕飾。柳刺史當年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之詩彷彿還在天空迴盪,而東方已是萬物蓬勃、陽光普照。

柳州西面的龍騰背,莫非是祥龍騰飛之地?新中國成立不久,上海支邊企業大南遷,一批工業專案落戶柳州。如今“北看徐工,南看柳工”中的柳工,就是當年從龍騰背起步開疆拓土走向世界的。龍騰背,揹負工業重鎮的搖籃迎風飛馳。

斯文在茲的柳州文廟充盈龍影象、龍文化、龍氣息,薰陶了代代學子。車水馬龍的龍城路,以“龍”命名的大廈、店鋪不勝列舉,被譽為“柳州第一街”。龍城中學、盤龍村、臥龍巷、老龍巖、龍興橋等許多以龍命名的地名中,都深深淺淺地顯露出龍文化的“一鱗半爪”。柳州含有“龍”字的住宅小區不下二十個,龍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奔流在柳州人民的血液裡。

聞名遐邇的柳侯祠已有一千二百年曆史。那裡的“三絕碑”集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文、柳宗元事、蘇東坡書”著稱於世;而那塊“龍城石刻”則首次將“龍”與“柳”合二為一:“龍城柳,神所守;驅厲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醜。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傳這塊石刻從土裡挖出來時,旁邊還有一把短劍,故又稱“劍銘碑”。“劍銘碑”劍氣衝星斗,“龍城柳”千秋柳拂天。

地以人傳人以地。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柳宗元都無愧於“龍的傳人”,俊傑廉悍,雄深雅健,踔厲風發,芒寒色正,福我壽民,無私濟世世興矣,有德於民民祀之。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泱泱柳江像一條九曲巨龍穿城而過,不捨晝夜。我偶爾散步於江頭,“天問”一般思考人生。蟠龍山下夕照亭上的楹聯告訴我:

滾滾澄江,莫向流年悲逝水;

巍巍峻嶽,宜教德業峙名山。

我登上窯埠古鎮最高建築“龍城閣”,放眼柳州永珍,用對聯回答自己的尋龍之問:

登巍峨高閣,明心即見國之重器;

問蒼茫大地,何處不是龍的傳人。

中華民族“龍的傳人”有太多複雜而偉大的品質。柳州人具有“肉粗骨頭硬,做事特別狠”的整體性格,而一代代大企業家、大工匠,一批批猛將、闖將、干將,更是集體彰顯了寶貴的“龍馬精神”。而在“柳柳州”的身上,我發現了很硬核的一點特性:“龍的傳人”是永遠無法擊敗的,即使命運將他推向極端境地,他仍能以悲愴之心創造極致德政,在不朽的事業中超凡入聖,後人封侯立祠代代相傳。誠如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所言:“當強烈的個人意志與歷史宿命碰撞之際,火花閃爍,那樣的時刻從此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

【作者簡介】

甘草,本名甘毅,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高階記者、二級教授,入選《廣西大百科全書》“當代人物”卷。共有三十六件作品榮獲廣西新聞獎一等獎,九件作品摘取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參與攝製多部電視紀錄片作品榮獲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出版有新聞專著《鼓與呼》、文化專著《自然心:草木哲思》等。

值班編輯丨黃春荔

見習校對丨黃少華

值班主編丨黃秀寧

值班編委丨陸月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早報君推送

“南國早報微信影片號”

精選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