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 ◆ ◆ ◆ ◆

在武俠世界裡,除了那些鮮活的角色、動人的故事之外,一眾難辨真偽的武林門派和眾多言之有物的武功秘籍同樣讓讀者為之心馳神往。小說裡的武林門派極其龐雜,有正派、有邪派。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獨特的、擅長的武功法門。正派武功往往進展極慢,需要循序漸進,但練至大成則無往不利;邪派武功往往進展神速,但或多或少的有些後遺症,隱含了邪不能勝正的理念。在眾多武俠名家裡,金庸的小說成就最高,但與其他作家不同的是,金庸的小說裡,並沒有明顯的正邪之分,沒有完美的好人,也沒有十惡不赦的壞人,對於人性的深刻剖析才是他高於其他作家的原因之一。

金庸有時喜歡把所謂名門正派描繪成被過度正義包裹的極端組織。他們以名門正派自居,將所有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其他組織稱為邪派。這種現象在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最為明顯。小說中主要講述正道六大門派與立志驅除韃虜的明教之間的爭鬥。這六大派,少林、峨眉立場堅定、嫉惡如仇;武當中庸隨大流;華山與崑崙則是滿肚子壞水……反倒是聲名不顯的崆峒派,雖然擺明車馬、只為私仇,但直率的並不令人討厭。這也讓書中著墨不多的崆峒派鮮活了起來。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倚天屠龍記》中崆峒派人物,唐文亮。

其實,崆峒派與之前所述的青城派相同,都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屬於中國傳統武術流派。崆峒派歷史極其悠久,其派武功甚至早於少林、峨眉、武當。

崆峒派的歷史,離不開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東部,素有北國之雄、南國之秀的美譽。崆峒山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其間峰巒雄峙、懸巖峭壁聳立;林海浩瀚、煙籠霧鎖;涇河、胭脂河交匯環抱,古蹟、勝景遍於層巒疊翠之間。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崆峒山

傳說,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仙人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秦皇、漢武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也多有讚譽。

崆峒山最早見於《爾雅》,所謂“北戴斗極為崆峒”,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山海西經》亦其形的記錄。其後的古籍中分別有過“空同”“空桐”“雞頭山”“牽屯山”等異名,最終定名“崆峒山”是唐代。

經發掘考古鑑定的崆峒山四處史前齊家文化遺址表明,在距今3600—4000年前,這裡就有先民勞動、生息和繁衍,逐漸形成了崆峒氏族。他們經歷了艱難曲折的征程,同野獸作過生死搏鬥,學會了製造和使用武器,並有過氏族部落之間野蠻激烈的戰爭。這些都是崆峒武功的萌芽。

其後,從周秦、西漢到唐宋,地處西北要衝“雄視三關、控制五原”的崆峒山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烽火連天、戰事不斷的環境影響下,為了生存,崆峒先民們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學習、吸收、掌握了樸素實用、招式簡單的攻防格鬥技擊之法。再結合古代兵法演變,塑成了以個體為戰的攻防格鬥形式,同時吸收廣成子的“抱神以靜”“陰陽有藏”為理論基礎,形成了古代崆峒武術。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崆峒派武術

《爾雅·釋地》中寫道,“空同之人武”;大詩人李白則寫下“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杜甫亦詩曰,“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這些頌揚崆峒文化的詩篇,無不表明崆峒山是中華武術早期的發祥地之一。

釋道儒三家齊聚 崆峒派八門盡顯

崆峒派武功自然是源自崆峒山一帶流傳的技擊之法。但主要用於軍旅作戰的格鬥術是無法支撐起一座千年門派。所以,融合了廣成子“至道”的學說思想以及老子的“自然”之義而產生的崆峒山道教,與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均對崆峒派的成長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隋唐時期,崆峒山道、佛兩教發展迅速,各自擁有一定的田畝、道觀和寺院,道人、僧人為數不少。道、佛兩教都建立自己的武裝來保護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人、道士在參禪誦經修行之餘,也將武術變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又在佛道兩家思想的影響下,原先略顯純粹的技擊開始有了文化的加持。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圖源:@夜雨梅花

正如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寫的那樣,崆峒派最厲害的武功名為“七傷拳”,有詩為證,“五行之氣調陰陽,損心傷肺摧肝腸,藏離精失意恍惚,三焦齊逆兮魂魄飛揚。”也就是所謂的“未傷敵,先傷己,一練七傷,七者皆傷”。意思是說此門武功威力極大,但習練者似乎有反作用力的影響,傷人亦會傷己,只有功力深厚到極致方可自保,頗有些止戈為武的意味。這也間接印證了崆峒派武功源自沙場攻伐,需要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加持,才成就一派之功的史實。

據記載,在唐代,飛虹子吸收了敦煌等地的舞蹈,結合兵器、技擊創立了崆峒派最重要的“花架門”,最終成為了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

崆峒派在架構和人員的組成有別於其他門派。比如,在少林派,身份權利最高者稱為“住持”;武當、峨眉等大多數都稱為“掌門”。而崆峒派則稱其為“掌派”或“掌派人”。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崆峒派有八大門,分別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和玄空太極門。八大門各有不同的拳法、兵器,並且各有一位掌門人。其中玄空太極門武功基本是掌派人獨修的,所以也只有玄空太極門的掌門才有機會成為下一任的掌派人。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自唐代至今,綿延千年的崆峒派僅有十一位掌派人。據說崆峒派掌派人必須精練崆峒派的八門功夫,學全118種套路,而這118套武功的風格完全不同,只有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才能將這118套武功練全成為掌派人。所以1000多年來,崆峒派武學未斷,但是掌派人卻沒有幾個。

目前,第十代掌派人燕飛霞已隨鶴西去,前九代俠蹤無從考究,即使是傳說,也極少保留,後人能記住的也就是透過口碑傳下來的名字。而燕飛霞則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武學界炙手可熱的人物。他16歲就在第一屆全國武術比賽(1956年)中奪冠,17歲在緬甸舉行的世界武術大賽中獨得5項冠軍。而第十一代掌派人則是燕飛霞的妻子。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詭秘神奇的崆峒武功

在眾多的武俠小說裡,崆峒派武功多以劍術為主,走奇險辛辣之道。事實上,崆峒派武學中,劍術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鐵耙、雙鉤等奇門武器。此外,月牙鏟、拂塵等佛道兩派兵器也經常習練。

不過,武俠小說家們所謂的奇險辛辣卻並非言過其實。崆峒派武術以柔美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線、曲線形成,取自太極陰陽的哲學思想;進擊時動中有靜,靜極生動,即使以剛烈為主的神拳門中的醉八仙在進擊中也以巧擊眼、頸等軟弱部位,杜絕猛衝猛打。此外,在兵器上則擅用剛柔相濟、短小輕柔的奇門兵器。八大門之一的奇兵門正是此中代表,其兵器有風火五行輪、風火扇、挎虎籃、飛爪、佛塵、九齒鐵耙、連枷、鐵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統法鈴等。這些都脫不開奇險辛辣的特質。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飛霞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花舞影

崆峒派武術可算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不斷總結和創新的一種修身養性的運動方法。從遠古仙人廣成子洞中修煉的傳說,到清末民初屢立戰功的第八代掌派袁一飛、第九代掌派胡飛子的真實故事,再到2013年日本國七個崆峒派武館的建立,都記錄著崆峒派武術這門獨特的運動方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印記。

崆峒派武術中所蘊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國大地上所產生和延續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鏟、佛塵和扇子以及拳法中的先天羅漢十八手、飛龍拳和崆峒太極無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氣息,這也證明了崆峒山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史實。從崆峒派武術八大門中,也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從認識自然、強身健體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過程,具有文化演變的史料特徵。

如今,在崆峒山中臺,有兩處碑刻格外醒目,第一個是胡耀邦的“崆峒山”題詞;第二則是金庸先生所題“崆峒武術,威峙西陲”的石碑。

那些現實世界存在的武俠門派之崆峒派

金庸先生所題石碑

END

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

小編碼字不容易

喜歡就請點個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