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以《黃帝四經》所代表的黃老之學在漢初時期乃至後世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這已經是所公認的事實。

對於荀子的看法更多地從他的“性惡”說和“天人相分”說入手探討他的隆禮重法,

然而卻忽略了他思想塑造的過程和產生的原因。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在儒學史上,韓愈為了在儒、釋、道三家紛爭中繼續保持儒家獨尊的正統地位,極力倡導儒學復興。

在《原道》篇中論證道統傳承自堯始,傳於舜,舜傳於禹,禹傳於湯,湯傳於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於孔子,孔子傳於孟軻,孟軻死後道統失傳,荀子和揚雄都只是擷取片段進行闡發,

所以他認為荀子為“大醇而小疵”,而在所著的《原道》一文中把荀子排除在儒家大門之外。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對於荀子思想的界定,宋儒所述“大本已失”、朱熹所述“其過多”和蘇軾的“喜為異說”,都是認為荀子不再是“醇乎醇者”的儒家,而朱熹和蘇軾等學者更認為其為法家,認為荀子所述都為申韓之論,歸於法制之說,以執掌賞罰。

然而明清之際的傅山,認為荀子難以具體定位學派的問題,他在《傅山荀子淮南子評註手稿》是認為《荀子》一書並非醇儒,

其部分思想甚至於儒家相隔甚遠,似乎贊同韓愈“大醇而小疵”的看法。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又認為這部分思想有近乎法家、刑名家、墨家之言,這樣無法具體給予荀子思想學派定義,但明確說明了荀子之學不是法家,

也不是刑名,也不是墨家,特點是近於三家的思想。

綜合以上學者的判斷,荀子學應是“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這符合司馬遷對黃老學派思想特徵的論述。

《史記》記載了荀子曾經有過三次造訪稷下學宮的經歷,認為荀子首次遊學稷下的年紀是“年五十”,但在《風俗通義·窮通》、《玉海》等一些著作都說荀子是“年十五始來遊學”。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據此論證,推斷司馬遷的“年五十”為倒誤。而此時的稷下學宮道家勢力最大,人物眾多,計有田駢、慎到、彭蒙、接子、環淵等人。

而這些人都是上大夫,而且都為黃老學派之人,荀子在十五歲思想構建之時受到黃老學派影響是必然的,而且《荀子》書中屢次稱宋鈃為“子宋子”,

也可證明他曾經師從黃老學派,這種影響透過他再影響到了韓非子。

《黃帝四經》所蘊含的黃老學思想對荀子思想滲透的第一個方面就是對“天”的理解。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儒家是把“天”看作是主宰人命運的人格神之天,主張聽從“天”的指示,完全按照“天”來處理事務,正如同《論語》中所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孟子認為“四端”是我自身所固有之,非外鑠我也。荀子身處戰國時代,似乎認為在時代特徵面前,完全依照“天”給予的指示,不能夠給予攻伐戰爭以幫助,於是,

引入道家的“道”之本原,作為自己形而上根據,來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是由日月星辰、四時交替和陰陽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道”是依靠自身的規律才能變化萬物的,它

既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又是引導世界執行的客觀規律。

他已經意識到“天”不再是儒家的“天命”,而是“自然之天”,

天地萬物都是自然存在的,而且依照自然規則而運作。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第二個方面則是“明於天人之分”的提出。

原始道家雖然描繪出了“道”為宇宙世界的本原,而且提出要效仿“天道”,透過“無為”的方式達到“無不為”的效果,但最終還是會陷入宿命論中,例如莊子更是沿著一條途徑把其思想推向極端。

而《黃帝四經》認識到了原始道家消極地順應自然,而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同時,大力倡導“人道”的作用,以減少“天”對人們的控制。荀子受到了《黃帝四經》這部分思想的影響,

認為“天”是“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字面上來說,講述的是“天道”執行不受人為的控制,但是反過來說,自然界同樣不能干預人事,堯存和桀亡的現象不能用自然現象來解釋,社會發展的根源在於人。

荀子還吸收了《黃帝四經》的“人強勝天”、“不爭亦無成功”的思想後,提出了“參”的概念。“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天有自己的時節,地有自己的資源財富,人也有自己的治理辦法,這樣的表述說明,

人並不是完全效仿天地,天、地,人有著自己的方法

,其方法也可以和天地法則相平等。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如果捨棄了自身的辦法,只是參考天地,那只是糊塗的行為,並且要體現出“君子役物”的態度,來“制天命而用之”。

這樣荀子就能夠擺脫原始道家“道”的宿命論和儒家的“天道自為”的論證,

論斷的實質,則突出人在自然介面前的主觀能動作用。

第三個方面是“垂衣裳而治天下”的王術思想。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荀子》中的《王制》、《王霸》、《君道》等篇所論證的都是君主的帝王之術,筆者認為其核心可能是《黃帝四經》的“君人南面之術”。

《黃帝四經》所講述的“無為”而治是在“道生法”的前提下,各方都有著法律約束,君主以“雌節”、“清淨”來修身,將工作分給臣子去擔當,以達到“君無為而臣有為”的地步。

荀子則是發揚了《黃帝四經》的思想

,“足能行,待相者然後進;口能言,待官人然後詔。”

他認為君主雖然有腳能自己走路,但需要左右的扶持才能走路,嘴雖能說話,但要依靠官吏來傳達他的命令,也就是說,君主需要隱藏自己的想法,透過觀察臣下的行動,來達到控制臣下的目的。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言而信,不慮而知,不動而功, 告至備也。”荀子認為臣下也要做到讓君主不看、不聽、不說、

不思就能夠體察萬民,這樣才能盡到臣子的本分。

歸根到底,荀子的“君人南面之術”是“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也就是說君主的職責是秉綱執要,抓住大方向,具體細化交託給臣子,這樣他就是可以享受到垂拱而治的樂趣了。

第四個方面是“隆禮重法”的思想。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在傳統儒家思想裡,禮、法兩種治理方法是不相容的,他們認為法治歸根到底是脫離禮治,不為堯舜之正統。“禮法融合並不起始於荀子,黃老道家和齊家都是禮法融合的提倡者。”

無論是禮治還是法治都是不同流派對社會治理提出的治理方法,兩者對於社會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功效。“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

荀子所說的“隆禮重法”就是既要有上下等級和任用賢才,又要重視法度和愛惜民眾,這《黃帝四經》所描述的“刑德”思想是同出一轍的,表現出對兩者思想的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來治理國家。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黃帝四經》中所表現的是“德”要擺在明處,“刑”要擺在暗處。但荀子作為一個儒家,雖然受到黃老學的影響,但還是以儒家為本,主張禮主而法輔。荀子則是把“禮”提到非常高的地位,禮是個人修身和國家治理的根本所在,

而且相比法家和黃老家更加相通道德教化的力量。

“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但他也意識到他身處的時代無法僅僅靠禮治來維護國家正常執行,而只有禮治為根本,法治為保障的治理模式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從而形成他的“隆禮重法”的思想。

荀學有多重要?譚嗣同: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綜上所述,荀子雖為儒家大師,但其思想中可能受到了《黃帝四經》所蘊含的黃老學思想,也正是如此,荀子才能彌補傳統儒家和原始道家的不足之處,

為儒家思想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事實也是證明自漢武帝以後,歷代的統治者雖然表面獨尊儒術,看輕百家,但實質都是“隆禮重法”式的統治方式,也正如

譚嗣同所說“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

謝謝觀賞,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