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禮常談|志於道

文禮常談|志於道

編者按

在文禮書院的課業與生活,無論大小,院長季謙先生必給學生以隨機指點。本篇為一次拜聖訓勉時季謙先生隨機指點學子的講話實錄。

所謂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道,據德,依仁這三件事情是直接貫通的,而遊於藝,則是間接的。或者說志道、據德、依仁是縱貫地說,一貫而成;遊於藝是橫列地說,是廣開出去。這個“藝”,可以瞭解為一般說的各種技藝,其實“藝”字有多種意義,藝本是樹種、植物的意思,樹種就有生長,有表現,有成就,引申為學問才華的表現或文化智慧的成就。古人有“六藝”之說,可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六經,六經也叫做六藝;另一是指小學的禮樂射御書數,前者可稱為大六藝,後者稱為小六藝。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是六種學問或六種生活的技能,凡是學問或生活,都是表現,表現,是橫向的開展。但是依古人的意思,這個橫列的、廣開的學問是間接的開展,它要以直接的、縱貫的、高明的智慧做主,做本。那所謂的高明而縱貫的學問,其實就是智慧的學問,它是從生命直接發出來,就是志道、據德、依仁。有了道、有了德、有了仁,則也會主動地去要求有那橫開的廣博的,所謂遊於藝的學問。

因此,我們書院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志於道,志道真了,其心必定有根有據,而有所“得”,生命從得於道而來的所思所行,便叫做“仁”,所以,依於仁,其實就是依於道,依於德,所以我們只談志於道就可以下貫一切了。這種道理,每一個人都要自己再想一想,捫心自問一下,你有沒有志於道了?如果你自己認定你是有志於道了,那就恭喜你,你要依照你所志的道而行。但你所志的那個道,是何樣的道呢?你也要隨時檢察它純粹不純粹,所謂“惟精惟一”,你才能“允執厥中”。不過,現在你恍恍惚惚中有個“影子”,已經不錯了,如果能夠有個“洞見”,就更好了;那如果真是透澈地了悟之,親切地體貼之,能夠以之為自己生命的主人公,所謂“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地隨時活潑潑地,那真是文禮書院的好子弟了。可見志於道之志,是有純度的,但是,目前只要求你有了這種嚮往,稍有這種體會,慢慢地也就可以上路了。

孔子教人,期待很高很深,但也不急於求成,所以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各位請想一想,你是不是已經與人共學了?那當然是,因為你在書院中有師友一起學習啊,但要進一步問的是,你有此自覺嗎?你是真的想要“進學”嗎?還是隻是出於被迫的無奈?好,你想進學了,但是否能“適道”呢?也就是向於道?嚮往於人生應走的路?假如只為了“知識”的長進,而沒有“道”的話,那你心裡還是不會很安定的,你的學問進步也不能紮實,也就是說你還不能認識你來此求學的意義,也可以說你自己還不認識自己,所以,你並不能自主自律地求學。

如果,你還沒“適道”,那麼你可以來找我,或者我們班上的同學也可以跟我提供名單,看看哪些人還沒有志於道,還不知道來書院的意義,那我就有責任加強跟他的談話,看看能不能夠給他一些點撥——不過,最重要的關鍵還是他要有一點憤悱之情,才能夠接受啟發。孔子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沒有憤悱之情的人,即使聖人來了,也沒辦法啊。當然,我最希望的,是每一個人從自己讀經解經或閱讀當中,憤然而起,“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我看最近我們整個書院同學的狀態至少是相當穩定的,大家上課和自習的情況都相當認真。只是你的心靈,是不是悅樂於此,那還不曉得。希望你能夠真地立下志願,志於道,讓你不僅現在是悅樂安然的,你應立志在整個書院學習的十年中,都是安然的,而且是可以終身安然的。如果這樣,你就註定是一個終身幸福的人了。每個人自己常常要反省,持定此志,一稍有走作,馬上就恢復,“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元吉,就是自天佑之,大吉大利。

好,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時間:2019年3月2日,錄入:葉竹軒、侯信祐 修訂:王財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