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蘇軾的江城子太過出名,以至於他門下秦觀的幾首江城子,往往被忽略“沒有姓名”。

秦觀現存於世的《江城子》共有三首,沒有優秀到婦孺皆知的地步,也不是他本人最知名的長短句,但依舊堪稱千古名篇。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經典意象的化用

這闕《江城子》中的很多意象和表達,明顯是對李後主名句的化用。但秦觀的化用,並非簡單移植,也非初級的“同義替換”。

他將李煜詞作的思維,融入了自己重組的諸多經典離別意象中。

古人但凡寫離別、寫追憶往昔,大多愛用楊柳、登樓、舟等意象。

秦觀寫楊柳, 起首第一句是“西城楊柳弄春柔”,弄春柔三個字是把樹木當人來寫、把草木當造物來通感,把無情體當有情映象描摹。

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草長鶯飛的動態之感,一下子就被點染出。

然而,寫完春之柔美之欣欣向榮以後,秦觀又迅速轉向了自己的“古之傷心人”畫風,他說“動離憂、淚難收”。楊柳依依在他看來不是“絕勝煙柳滿皇都”般的青翠景緻,也不是“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般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般的“時光穿梭機”。

下闕詞中“碧野朱橋”這樣的意象和配色,也讓詞作描述內容在視覺上瞬間鮮活起來,昔日盛世人流紛沓而至的盛景、風流熱鬧的模樣,都可以從“碧”和“朱”這樣鮮豔的配色中嗅出一二。

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三次情緒迭代

詞作開篇之後很快從現在穿梭到回憶中的過去,寫“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將無知無覺無情的楊柳寫成“多情”,又加上“猶記”的時間濾鏡,再加上“歸舟”這樣的離去又歸來的意象,秦觀由此進入了傷感敘述中,順理成章接出下一句“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古詩詞非常重點的特徵是寫情緒之時常常用“顧左右而言他”的寫法,未必直接寫肝腸寸斷,而寫“人不見,水空流”。

李白送孟浩然的時候寫“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你彷彿能看見一個小小的影子站在蒼茫的江邊遙遙目送,那份沒說出的傷感反而更動人。此處秦觀的寫法也同樣,還多了一層物是人非般的質感。

此時詞作中的情緒還是含而未露的,不直接寫“我傷心”,而是反向寫“水空流”的今昔意象對比。

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接下來秦觀又寫“韶華不為少年留”,這看似是對時間客觀規律的描述,自古韶華易逝,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拋都是等閒尋常事,但他秦觀偏偏要寫“恨悠悠,幾時休”。用一個不需要答案的設問句,來進一步強化感傷情緒。

最後,詞作轉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回答上文字不需回答的問句。

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用綿綿無盡的淚水來比喻憂愁,這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樣的寫作邏輯,本質上是化用前人名句。

但飛絮落花時候營造出的空濛曼妙質感,從寫境界反饋情緒到直陳情緒的寫作手法變化,都讓秦觀這出化用非常巧妙且自成一體。

秦觀的《江城子》,明明是化用前人名句,為何依舊經典?

秦少游這一闕《江城子》,徐培均所注版本考證為1094年所寫。

眾所周知秦觀是蘇軾門下、“蘇門四學士”之一,新舊黨爭之中秦觀因為被認為是蘇軾黨羽而被排擠,出為杭州通判。

秦觀感慨的僅僅是舊時光,還是鬱郁不得志的沉淪人生?我們不得而知。

不幸的人生際遇,反而被他用眼淚寫成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