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容融”走紅,中國傳統元素加了多少分?

“雪容融”走紅,中國傳統元素加了多少分?

對談嘉賓: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

北京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設計團隊負責人、吉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郭春方

傳統與現代在兩個吉祥物身上完美融合

戴著一頂“如意”,天壇和和平鴿剪紙當劉海兒,這個可愛的“紅燈籠”變成了國潮新代言。“雪容融”設計團隊花了幾個月時間,讓“燈籠”活起來,讓中國元素有了生動的時代表達。

設計團隊負責人郭春方說,別問他去哪買,書架上擺著的就是自己唯一的“雪容融”。

曾參與吉祥物評審的張頤武委員說,傳統與現代在兩個吉祥物身上完美融合。不僅是藝術形象的設計,冰墩墩、雪容融的“疊音字”模式也有很深的文化意蘊。

“雪容融”走紅,中國傳統元素加了多少分?

△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中國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文化不再“打折”,自信從不靠“說”

劉月寧委員曾參與創辦音樂孔子學院。作為一名揚琴、古琴演奏家,她談到,自己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出國時,外國人對我們有一種“獵奇”的心理,但如今,很多外籍的中國音樂專家已經自發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使者。

中國文化從“走出去”到 “走進去”,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郭春方教授補充,文化自信來自於文化話語權,而文化話語權反映的正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

“雪容融”走紅,中國傳統元素加了多少分?

△劉月寧與中國首位揚琴國際研修生、捷克青年揚琴演奏家馬泰(受訪者供圖)

張頤武委員介紹了“文化折扣”的概念——當文化間差異較大時,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會“打折”。劉月寧委員拿揚琴名曲《將軍令》舉例,很多年前,為了讓外國聽眾聽懂這首曲子,往往需要現場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識,但傳播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而現在,古琴深邃高遠的意蘊,也被賦予了潮流、時尚的音色。

劉月寧說,再次表演《陽關三疊》時,她“不是去講述為什麼重複三次,而是講述依依惜別的情感表達”,並透過有設計的傳播技巧,讓中西音樂共鳴。

張頤武委員也解釋,不同於北京2008年奧運會賣力講述“我是誰”的表達,14年後,世界已積累了大量“瞭解中國的需求”。包括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在內,在講述中國故事時顯得更主動、更從容。

“95後”年輕人:平視世界,定義“國潮”

“漸強”的國潮,擁有無限可能

張頤武委員說,Z世代(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本身就是一股奔湧的“潮流”。這一代年輕人生活在中國最自信的時代,最有國際視野,因此他們不會“一看外面的東西就產生‘文化震驚’”,中國的年輕人能夠真正地平視世界,與世界平等對話。

郭春方教授也對青年一代的審美給予高度評價,今年春晚《只此青綠》的歌舞詩在年輕人當中廣受讚譽,正說明“國韻”也可以成為“國潮”,這給後來的藝術家們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天地。

“雪容融”走紅,中國傳統元素加了多少分?

從一雙創意於頤和園十七孔橋的球鞋,到日漸成風的漢服文化,再到生活美學中的點滴中國韻味,“國潮”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是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國潮”如同一碗湯當中的鹽,“加進去之後,時尚文化潮流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是精神血脈,是DNA,是如虹膜般可識別的獨有身份印記”,張頤武說。

守住傳統和擁抱未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要面臨的兩大課題。

張頤武委員介紹,他今年的提案就是圍繞“知識普及和傳統文化傳播如何與短影片和直播等形式融合”展開的。他舉例說,一些越劇演員正透過短影片和直播等形式,讓傳統藝術獲得新生。不同於叫好不叫座的傳統曲藝“戲臺模式”,直播和互動,讓被動的接受成為歷史,每個參與者都在定義新藝術。

對於傳統文化與新表現形式的嫁接,劉月寧委員樂見其成,她說,“未來回過頭看,也許我們現在就是一個時間節點,一個國潮‘漸強’的時間節點”,當傳統文化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那不僅僅是中國的共鳴,是和世界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