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瀚:沭河風情——寄託鄉愁味覺一沙咣魚

江瀚:沭河風情——寄託鄉愁味覺一沙咣魚

沭河風情

寄託鄉愁味覺一沙咣魚

江 瀚

不知從何年代起,沭陽人從農村溝河小溪中發現生活著從未見到過的一種稀奇怪物,其醜陋無比,說它是魚又不象魚,說它是青蛙又沒有腿。它頭大尾巴小,全身烏黑,身著小龍蝦般堅硬的軀殼,全身是細細的黑鱗,兩側各有兩片大小翅鰭,它從溝渠中脫穎而出,非常像是魚的品種。

人們大膽地品嚐一下,卻得出一個結論,它與魚類一樣,且無毒無害,而且口味好極了。

它終於理直氣壯地登上了人們的飯桌,而且倍受吃貨們的青睞,很快就名符其實地有了名子,農村人稱之叫沙咣,沙巴,或稱為癩鼓魚。

這種魚不是泊來品,外地沒有發現它的蹤影,它就是沭陽土生土長的地產雜魚,魚類品種中沒有它的名份,查遍資料也毫無記錄。就像當初人們不屑一顧的小龍蝦一樣,終就名正言順地登上大雅之堂成為美食。

沙咣魚並不喜歡在大江大河中游刃生長,卻情有獨鍾地寄寓在纖陌鄉間小溝小溪之中,以食小魚蝦和微生物生長。沙咣魚不同於其它小魚小蝦喜歡在水面嬉遊,它深潛水底淺層淤泥中低調不露,只有戽幹水渠才發現它的廬山真面目。沙咣魚長不大,最大的也不過一二百克左右。但它肉質細膩,口感獨特。與其它小雜魚一起下鍋紅燒,

它味道鮮美蓋過所有小魚,在燒熱的鐵鍋周圍貼上一圈鍋貼餅,不用細說,定讓你口水垂涎。沙咣魚真正成為沭陽鄉間一道美味佳餚。

江瀚:沭河風情——寄託鄉愁味覺一沙咣魚

因為受喜食沙咣魚的誘惑,八九十年代我經常利用週日去農村親友家走走,提前預約沙咣雜魚鍋貼,親友們也樂意招待我這城裡來的親戚,一早就攜帶小網扒箕到附近溝渠中掃蕩一番,只到終有收穫方才罷休。

農家土灶鍋裡熱騰騰的燒著雜魚,婦女們忙著和麵貼鍋貼,桌上端上燒好的菜,開瓶小酒,醇香味撲鼻,親戚們圍坐一圈,小狗小貓繞膝不斷,猜拳行令,堂屋內傳出歡聲笑語,濃濃的鄉情親情溢於言表。

這些年農村的親戚都忙於進廠或外出做生意,鄉間僅有部分留守老少,尋覓當年寄託親情鄉愁品味沙咣魚的感覺已漸行漸遠,這不僅僅是人們的多數離家,而是溝渠中沙咣魚也逐漸稀少。難道這種令食客不能忘懷的神靈要絕跡?我無法從中找到答案。

鍾情於沙咣魚的沭陽人不在少數,那種舌尖上的誘惑感覺越來越淡,人們習慣了食用養殖的魚類,受環境和生存條件的影響,鄉間很少再見到捕魚捉蝦者步于田陌。

沙咣魚少了,缺乏了食慾的鋪墊,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遠離那個至今仍炊煙裊裊的故鄉?踏上鄉土回家成了任何一位遊子不可或缺的理由,留一份鄉愁,不忘綠葉對根脈的思念之情。

江瀚:沭河風情——寄託鄉愁味覺一沙咣魚

江瀚,沭陽人,祖籍淮安。八十年代學習文學創作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作品散見各種報刋。現為宿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宿遷市作家協會會員,沭陽縣文學研究會會員。

出版長篇有歷史小說《窮途》。

投稿須知:

一、本平臺接受自然來稿,兼顧挖掘本地文學新星、培育潛力作者。

二、投稿以小說(故事)、散文、詩歌(含古體詩、散文詩)、文學評論為主,不違背政治內容,文字表達清新流暢,歡迎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作品。本平臺編輯部對來稿有刪改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

五、每月選一、二篇人氣獎(點選量300以上),獎金由當月平臺收入而定,與紅包一起發放。

(謝謝您的閱讀 敬請點選新城文學 關注二維碼 不忘點贊與轉發喲再謝!

(圖片選自網路 如果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