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翰墨潁淮】第25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週五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黎國琛先生雖為一介布衣,由於他的書法水平、學識和人品之高,因此在阜陽有較高的聲譽一直受人追捧。有人曾寫文評其“人品、書品一流”,他的書法風格獨特,蒼茫雄渾,質樸,可謂有筆扛龍鼎之力,彰顯出一種廟堂之氣。他清貧一生,不求奢華,與名利淡遠,這是他的一種思想境界和情操,所以,在他去世幾十年後的今天,一直為世人所重。】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黎國琛先生(1917-1994),字驚普,安徽太和人,是一位在上世紀下半葉活躍於潁淮大地的書法名家,其雖為一介布衣,然滿腹經綸,揮毫之間,有筆扛龍鼎之勢。他筆下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態,也許是地處於潁淮之間的這種地理環境的造就。淮河文化,它介於南北文化的交匯點上,則更多的體現了北方雄強之風的特點。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黎國琛先生出身一箇中產階級家庭,雖家道中落,然他依舊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並且養成了他儉樸和善的生活方式,並將讀書、寫字作為他人生的追求。我作為後學,在黎老的晚年,常聆聽其教誨。他說話很風趣、詼諧,談笑間頗富有哲理性,這也許是他生活在一個特殊環境的家庭和那個特殊時代給他形成的一種個性。

我們有十多年的交往,常登於門下拜訪請教,聆聽其對典籍的詮釋和對書法的解讀,並給我以指導,且常觀摩其揮毫書寫的淋漓快感,但至於對黎國琛先生在書法藝術更高層面的瞭解,當時還不能深入。1994年,他長辭於世,然而,慢慢的民間所珍藏黎老作品則更多、更全面的浮出於世。

以前,我們只是散見於庭室懸掛的黎老作品,當黎老辭世後,人們將珍藏黎老的臨帖本、書論手札、心得筆記、經典長卷等漸漸示人,這才讓我們真正瞭解到黎老的書法藝術,也慢慢地理清了黎老的書法藝術思想。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黎國琛先生書法風格的形成和書法所體現的內涵,主要端賴於雄強北碑的雄渾大氣做為創作的主要源泉,並且對宋意書風的理解和把握將其與碑的相融,這種有機的結合,產生出讓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區域文化直接影響個人風格,當然,時代也是造就風格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黎老生活的時代,他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民國時期渡過的。民國時期是一個特殊時期,近現代歷史的交融,由於政治時態的影響,國家的動盪,在此階段國家的一些文化藝術,也隨之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特別書法藝術風格的轉型,極具時代的特徵,這種特徵正是一個從思想上高度碰撞的時期,書法家面目獨立,追求趣味的東西日趨明顯,思想的解放,推翻了封建王朝,清末的“館閣體”在廢除科舉而被打破,這時碑學開始興起,所以,黎國琛先生以碑學作為自己書法藝術所追求的主線,這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他青少年時期,正是接受新生事物的最佳階段,特別在當時,以康有為為代表,宣揚尊碑抑帖之風,餘熱未消,這也正給當時書法風格的走向起到了一個方向性的因素,這種思潮肯定對黎國琛先生的思想影響至深,這應該是黎國琛先生之所以一直堅持走碑學之路的重要原因。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再者,區域文化對黎國琛先生的影響,黎老長期生活於潁淮這片沃土,特別在淮河文化的這個大文化背景之下,淮河作為南北文化的分界線,整個淮河流域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所以淮河以北,其生活習性,就慢慢過渡到以粗線條的生活方式,並且地處淮潁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這也形成了具有北方粗獷的風格特徵。這種粗獷的思想則影響著北方文化,厚重、質樸,黎國琛先生作為長期生活於潁淮之間,又地處與中原相接壤,無形中這種文化浸透著他的思想,並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書法的創作之中。

在歷史的劃分上,文學藝術分南北兩大流派。就書法而言,南派的秀美雋逸,因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於尺牘,書卷之氣油然而生,而北派則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於碑榜,故而質樸大氣,而潁淮之間,與中原接壤,受中原古法之影響,故而,黎老先生能寫出如此扛鼎之勢的作品,質樸雄渾,也是很自然之事。

在對黎老書法作品的梳理中,可以看到黎老對書法藝術研究的脈絡。當然,用功尤勤的當數對碑的深入,《鄭文公》、《瘞鶴銘》、《石門頌》、《西狹頌》、《龍門二十品》等,這是一個主脈,然他除此之外,追求尚意的東西,對宋人書法的研究,特別是對蘇東坡書法,他傾其了大量精力。宋意書法縱橫跌宕,沉著痛快。他是以一種表情達意,表達一種心境,特別青少年時期的黎老生活於一個動盪紛爭的民國時期。而宋代整個社會的分繁之爭,也是一個起落、榮辱、安危的歷史動盪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儒釋道思想處事的蘇東坡,以一種超脫曠達、傲世超然的心態立足於世。黎國琛先生作為一介布衣,但其思想也完全以儒釋道思想去尋找自我的平衡,這個時代,這種思想也許正暗合了蘇東坡的思想,所以,他花了大量精力研究蘇東坡的書法藝術。

黎老之所以學習研究蘇東坡書法藝術,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蘇東坡不單是在書法上有較高的成就,而且還是一個文學巨匠,黎國琛先生飽讀經史子集,當然,更喜歡蘇東坡之文,故而,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多有以東坡詩文作為書法創作的物件。

我們觀黎國琛先生蘇體風格的作品,不是單學習蘇體,在他寫蘇的過程中,以筆墨寄情,營造一種他所對蘇學理解的意境,可能捨去了一些蘇字豐滿肥潤的形態,更取其跌宕多姿的天真爛漫之趣,充分表達了對蘇東坡書法藝術的理解。追求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淡遠、蕭散、自然的風韻,同時,也體現出了他腹有詩書的文人學養。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黎老之所以喜愛蘇東坡的書法藝術,是因為蘇東坡的文化藝術思想在他骨子裡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我們曾交流過中,那時,我雖然年輕,但也常常談起相關話題,他喜讀蘇東坡的詞、文,豪放、大氣,讀起來都能給感染,他更喜蘇東坡的書法。無論從文學還是書法,蘇東坡在我國曆史的文化長河中,佔據相當重要一部分,蘇東坡的思想也始終貫穿於其中,所以黎老以崇尚宋人意態的書法風格。其實,黎老學習東坡,這也是對他碑學思想的一個補充。做為黎老青少年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碑學興起的重要時期,也是碑學發展的鼎盛時期,然如果只一味地重碑學,抑帖學,其書法可能會在筆法和書體方面慢慢走向單一。於是,黎老找到了一個碑與帖學的契合點,融碑化帖,這樣,更豐富了筆法,同時,更彰顯了碑派書風的蒼茫厚重。

另外,在我們看到黎老的書法作品中,不乏有好多以板橋風格所表現出的精品,就我對黎老的瞭解中,好像早年表現板橋風格的書法很少見,這些作品大都是他晚年之作。可見在他衰年之時,又給自己充電,給變法又尋找新的突破點。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還不到而立之年,因與書法結緣,常購買一些書法書籍,一次我帶著剛購置的《鄭板橋書法集》來到黎宅,黎老看到我手中的《鄭板橋書法集》愛不釋手,欲轉購此書,我將其送之,在這以後的幾年裡,黎老又開始研究起鄭板橋之書法風格,黎老多年對碑學的執著和對宋人尚意思想的一種解讀,對於帖學風格,晉人尚韻思想他想融入更深更多,以可以打破常規似的創作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特色。故想借助鄭板橋的書法表現形式,將去更多地體現自我。他喜歡鄭板橋思想奇、文章奇、書畫奇的特徵,觀察到鄭板橋書法藝術從有法到無法的表現特點,借古開今,自立門戶,這也正是黎老所追崇的一種思想境界,以取亂石鋪街的章法佈局特點。

所以,晚年的黎國琛先生也將自己的作品章法和形式融入了一些奇崛之態,將端莊的魏碑以及蒼澀古樸之勢再增加些靈動和錯落,特別我們看到他的魏碑大字中,一些筆畫和取勢,不欹,不正,有伸腿揮拳之勢,大小輕重之間,更增加了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黎老的書法與板橋書法有很多相通之處,首先是取法都得力於北碑,點畫中也吸取了隸篆之意,中豎的勁拔堅挺,捺畫時有頓筆如刀鋒逼人,力透紙背,看到黎老的字似乎有一種不怒自威的威嚴,可謂筆扛龍鼎,故而彰顯出一種廟堂之氣。

就黎國琛先生的書法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來審視,自然是這個時代給他留下的印跡,特別是他青年時期整個民國書壇,尊碑抑帖的思想延續,給他書學思想形成了一個烙印,所以,從他的作品中,全面的凸現了碑學的構建體系,雖然,碑學思想宏揚和發展,掙脫了古典書法儒釋道文化的羈絆,但也以閱讀大量典籍用儒學思想來碰撞碑學理論,形成了一個思想體系的轉變。

特別我們欣賞黎老晚年的小行書作品,他將碑學思想和帖學流派的融合,那種充滿濃濃書卷之氣的雅逸和彰顯蒼茫質樸的厚重,著實打動著每一位欣賞者。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而作為黎國琛先生本人,清苦一生,他的為人、生活、處事,不去追求奢華,與名利淡遠,正如他有一方常用印“淡如水”,這是他堅守中國傳統文人清高、淡泊思想一種情操,他的清高不是行為語言的表露,是用筆墨線條以獨立審美的地位,賦予了思想,用這種曠傲的筆墨語言形式表現他精鶩八極的情懷。

總之,我們綜觀黎國琛先生的書法藝術,每件的信手為之,都能成經典之作,明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談自然,而浮華利落。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現在讀起來感覺於黎老之書藝挺合適的,並且,黎老師法帖碑刻,師法墨跡,都能表現和運以雄強之氣魄,這在當代書法家身上很難體現到的。也許是時代的原因,我們從黎老書法作品中,找不到功利性,我們看到的就是他書法本身閃放的藝術光芒,彰顯的是一種蒼茫雄健的氣魄,質樸簡遠的文人氣息,這是一種境界,更是他自然的一種流露。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

翰墨潁淮‖筆扛龍鼎雄豪在——黎國琛先生及其書法藝術管窺